8月14日早晨,桃楊路,幾名男女從胡同的平房里拎出成捆的醫療廣告,往救護車上裝。
近4個月來,一輛掛有救護牌照、裝著救護警燈的救護車,常常從北京京壇醫院出發,專職拉送人員,到人流密集的市區分發醫療廣告,而非轉運過病人。
京壇醫院方面稱,發小廣告的“救護車”不屬于該院。
而現狀是,北京市本地院前急救車輛兵力不足、捉襟見肘,正規救護車無力提供外地轉運病人的服務;面對
北京正規救護車體系的現狀及掣肘如何?黑救護車是怎樣發展起來的?它們是怎樣趕在正規急救車之前拉走病人的?在收費、服務、病人安全保障上有哪些問題?近年來,黑救護車車主在面對正規急救車人員時,又是怎樣從最初的低頭走開,發展到現在的言語威脅的?本報試圖為您呈現。
8月14日10時許,一輛救護車,停在豐臺區光彩農副產品批發市場門前。
車上下來五六名身穿便裝的男女,每人都隨身挎著一個小包,他們從包中掏出印刷物,沿路發放給過往市民。
一份藍皮印刷物塞進一個七八歲的小男孩手中,小男孩拿著瞧,一字一頓地讀出“京壇醫院男性專刊”。
男孩身旁的母親一把奪過專刊,又望了望不遠處的救護車,“救護車怎么還發這個?”說著,拉著兒子快步走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