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明天不來接我了,她說話不算數(shù)!”前天晚上,在青島一所學校的宿舍樓里,7歲的郭翰文接完媽媽的電話后,不停地用手抹眼淚。郭翰文就讀的是一所寄宿制小學,像這樣的學校在我市有多所,均為民辦學校。為從小鍛煉孩子的獨立能力,“狠爸狠媽”們不僅自己要遭受相思之苦,孩子也不得不早早離開父母的懷抱。
現(xiàn)場
自己洗臉刷牙很獨立
下午3時50分,是小學生放學的時間,在一所民
前天晚上6時30分許,記者來到這里,住在宿舍樓3樓的一年級小學生們正在輪流洗澡,在生活老師的幫助下,兩名孩子一起走進浴室,自己往身上抹肥皂、沐浴液,每個動作都很嫻熟。“開學剛?cè)胱〉臅r候,大部分孩子什么都不會,現(xiàn)在這些孩子的動手能力提高了很多。”學校住宿部主任徐靜梅說。
晚上7時吃過睡前甜點后,孩子們開始洗漱準備上床睡覺了。記者看到,每個孩子都是自己拎著洗漱的小籃子,到水龍頭前接水刷牙、洗臉,然后再將洗漱用品拿回宿舍,整個過程老師只是在一邊看著,完全不用動手。“在家里的時候都是媽媽給我洗臉、刷牙,現(xiàn)在我長大了,自己能刷牙了。”6歲的許浩驕傲地說。
媽媽爽約孩子大哭一場
晚上7時30分左右,孩子們洗漱完準備上床了,宿舍走廊的電話響了,是郭翰文媽媽打來的。聽到老師喊自己的名字,郭翰文高興地從自己的宿舍跑出來,每天這個時間媽媽都會準時打來電話。
不過記者在一旁看到,跟媽媽通電話的郭翰文剛開始的時候很高興,說到最后就開始抹眼淚了。電話持續(xù)了不到3分鐘就結(jié)束了,扣上電話,郭翰文也從哽咽變成了嚎啕大哭。“寶貝怎么了,好端端地怎么哭了呢?”生活老師辛老師將郭翰文攬到自己懷里安慰。原來,郭翰文父母都在山西,媽媽每周末都會從山西飛到青島來看他,周一將他送到學校之后再飛回山西,電話中媽媽告訴他這個周末爸爸媽媽都有事走不開,只能讓他們的朋友將他接回家了。“我想媽媽了。”郭翰文哽咽著告訴記者。
為了不影響其他學生的情緒,辛老師將郭翰文帶到宿舍里。“現(xiàn)在孩子們基本適應(yīng)了,剛來的時候,只要有一個哭著找媽媽,這一個樓層的孩子都會跟著哭。”徐靜梅說,一年級小學生住宿最怕情緒傳染。
前天晚上8時30分左右,孩子們都上床睡覺了,記者離開了。昨天下午,徐靜梅告訴記者,記者走后郭翰文又大哭了一場,“他自己把頭蒙在被子里哭了20多分鐘。”徐靜梅說,可能他太想媽媽了,畢竟盼了一個周,結(jié)果被告知媽媽不來了,孩子年齡太小情緒上接受不了。
家長
“狠爸狠媽”其實也無奈
“我們也沒有辦法,希望他能盡快獨立起來。”郭翰文的媽媽王女士告訴記者,她和丈夫都在山西經(jīng)商,之所以把孩子千里迢迢送到青島上學,是考慮到山東的教學質(zhì)量比較好,希望他從小就能接受好的教育。王女士告訴記者,去年兒子已經(jīng)在青島上了一年幼兒園,當時媽媽、姥姥和姨媽都在青島陪著他,上一年級的時候聽說學校可以寄宿,他自己主動提出要住在學校里。“當時我們跟他說好了,每周五我坐飛機到青島接他,周一再飛回來。”王女士說,每周往返機票錢需要1500元,但為了孩子,她不心疼錢,但這周末確實有事沒法到青島了。“我聽著孩子聲音像要哭的感覺,趕緊把電話掛了。”王女士說,不光孩子想媽媽,她也想孩子,“我只能鼓勵他,說他長大了,是男子漢了,可以獨立生活了。”記者明顯感覺到電話那頭郭翰文媽媽的抽泣聲。
陳詩慧、陳珂璠和陳珂璟住在一間宿舍里,陳詩慧讀3年級,學校安排3人住在一起的原因是,陳珂璠和陳珂璟是一對雙胞胎,而陳詩慧是兩人的姐姐。睡覺前,陳詩慧會給兩個妹妹鋪好床,躺在床上給妹妹講故事。三人的父母都在意大利,奶奶在青島照顧姐妹三人,“她們?nèi)齻€人都在意大利出生,但都是我給看大的。”三姐妹的奶奶告訴記者,陳詩慧在意大利上了兩年小學,但根本聽不懂,也不愿意跟別人玩,父母沒辦法只好把她送回青島上學。三姐妹的奶奶說,每周末三人都會跟父母在網(wǎng)上視頻,平時基本上不找爸爸媽媽。
據(jù)介紹,目前島城接收寄宿生的小學均為民辦學校,每年學費在1萬元至1.5萬元,住宿費也大都在1萬元左右,因此小學6年讀完,僅學費和住宿費就要花15萬元左右。
老師
孩子想媽媽我們很心疼
“想爸爸媽媽嗎?”記者在現(xiàn)場問,得到的是異口同聲的回答,當記者問孩子們是否愿意住校時,答案不再統(tǒng)一,有的孩子說喜歡,有的說不喜歡。記者了解到,讓孩子寄宿大都是父母的意愿,“我們這里一年級就寄宿的學生主要有三種,一是家離學校比較遠,比如城陽、即墨甚至是外省的;二是父母工作比較忙,整天到處飛,家里也沒有老人照顧孩子;三是單親家庭。”一所學校住宿部的老師告訴記者。
“有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孩子們不想父母,每到睡覺的時候,他們就開始念叨爸爸媽媽了。”一所學校的生活老師告訴記者,每周五下午家長來接孩子,每到周四晚上會組織孩子統(tǒng)一整理生活包準備回家,“這時候是孩子們最興奮的時候,嘰嘰喳喳地鬧個不停。”張老師今年50多歲,在一所小學住宿部工作多年,“孩子們想爸爸媽媽的樣子確實挺可憐的。”張老師說,平時見不到父母,他們更渴望父母的關(guān)懷,“有一名小姑娘跟我說,張老師我能叫你媽媽嗎?我說當然能啊,她撲到我懷里連叫了三四聲媽媽。”張老師說,當時她的眼淚就流下來了,“那個孩子滿足的表情好像說能叫聲媽媽就很過癮了。”張老師說,有時孩子不經(jīng)意的話卻能流露出真實的感情,“一次有學生問我,為什么其他小朋友放學之后可以回家找媽媽,我媽媽是不是不喜歡我了?”
記者從幾所小學寄宿制學校了解到,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大,寄宿的學生數(shù)量越少,“孩子大了有心眼了,能跟父母講條件了,住著住著就跑回家了。”
專家觀點
孩子10歲前最好不寄宿
“從兒童心理發(fā)展的角度看,不提倡孩子過早地上寄宿制學校。”青島市婦兒醫(yī)院心理科匡桂芳主任說,孩子跟父母相處時間太少的話,情感上得不到滿足,會導致孩子情感上的缺失。匡桂芳認為,孩子在父母身邊不僅能得到情感上的關(guān)愛,也能從父母那里體驗到家庭生活的角色扮演和分工,但如果沒有經(jīng)歷這個過程,長大后孩子對家庭、對父母角色都不會有清晰的認識和判斷。另外,長期遠離父母會導致孩子情感比較淡漠,性格敏感、多疑,和別人都不會太親近,遇到壓力和挫折時,會出現(xiàn)明顯的情緒不穩(wěn)定。
匡桂芳說,她曾經(jīng)遇到過一個比較典型的案例,孩子家里經(jīng)濟條件比較好,但父母文化水平不高,父母出于對孩子培養(yǎng)的考慮,從幼兒園開始就把她送進了寄宿制學校,希望老師能更好地輔導她。但在女孩9歲的時候,性格開始叛逆,不聽老師的管教,跟同學也不合群,父母把孩子接回家之后,發(fā)現(xiàn)孩子已經(jīng)不習慣跟父母待在一起,媽媽想摟著她睡覺,但她不愿意,也不會跟父母撒嬌。
匡桂芳表示,孩子成長階段,特別是年齡小的時候,跟父母在一起會讓他們有安全感,父母的關(guān)愛有利于他們的成長,缺少父愛母愛的環(huán)境,會影響孩子的成長,因此父母不要過早地讓孩子到寄宿制學校,最好在10歲之前不要讓孩子寄宿。(記者 臧旭平攝影 王建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