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正是因為李村長期充當青島的郊區,這使得李村商業具有很明顯的鄉土特色,李村大集就是最直觀的呈現,其實一直到八十年代初,李村商業的絕對主體始終都是李村大集。在物質相對匱乏的舊社會與計劃經濟時代,魚肉糧蔬等農副產品和鍋碗針線等作坊制品是鄉村集市上的主要貨物,也是老百姓居家過日子的必需品,因而趕大集就成為郊區居民一種不可或缺的生活習慣,并且當時根本沒有大型商場與超市這樣的零售業經營場
在94年青島大區劃之前,在被跟滄口“拉郎配”之前,李村雖然是郊區身份,但它已然晉升成為青島北部唯一的商業中心,并且適時啟動了現代化商業的改造進程。建國后李村與嶗山的這段“姻緣”,盡管使李村的行政地位一直被束縛在郊區上,但客觀上,“做了嶗山的雞頭而沒當青島的鳳尾”的李村,利用自身是嶗山魁首之地的地位,汲取了當時廣袤的老嶗山區的養分與精華,逐漸發展成為“麻雀雖小但五臟俱全”且具有堅實商業基礎的青島衛星城鎮。因而從現狀來看,李村作為郊區龍頭的職能定位與城建境遇,就要比老早即被納入青島市區卻只是被賦予單一的工業功能的四方與滄口等地好上許多。由于長期是郊區中心的緣故,盡管李村的發展速度相對遲緩,但它的發展狀況比較全面,沒有出現公用事業和基礎設施等有所缺失的畸形情況,也沒有過分依賴工業來刺激本區域的發展,而這一切有利條件都給原本就商業底子不差的李村提供了蓄勢待發,迅猛崛起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