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一斤牛肉頂三斤豬肉 一年價格翻一番
牛肉漲價錢沒賺多少
別看牛肉價格一路飆升,但牛肉經銷商卻并不是與外界所想的那樣大賺特賺。受銷售量大幅下降的因素影響,部分牛肉經銷商已經打起了“退堂鼓”。
記者從多家超市及農貿市場了解到,由于牛肉價格大幅上漲,使得不少居民都傾向于選擇雞肉、豬肉及水產品。在臺東沃爾瑪超市內,牛肉與豬肉放在一起銷售。“以前是分開的,但分開銷售,牛肉根本賣不動,所以現在都擺在一起,讓豬肉帶動一下牛肉銷售。”超市工作人員對記者說。
而壓力更大的,則是牛肉經銷商。“我10月份接到超市的通知,要求把銷售額提上去,否則就要我撤柜。”給臺東一家大型超市供應生鮮牛肉的鄧老板告訴記者,原先他主要是從魯西南地區進購牛肉,因為這些區域的牛肉質量要比青島本地牛肉高很多,但最近他只能在島城郊區購進牛肉,從而降低成本,拉低牛肉價格。盡管這樣,他的牛肉銷售量還保持在一天十幾斤的水平,沒有什么起色。鄧老板說,今年牛肉價格上漲并非是中間流通環節加價,而是從養殖源頭就開始漲價,所以經銷商的利潤沒有擴大,反而是被大幅削薄了。
而華中蔬菜批發市場的一名肉販告訴記者,僅10月份,牛肉價格就漲了將近30%,“現在牛肉這么貴,銷售量一直往下跌,要再這么下去,我就不賣牛肉,光賣豬肉了。”
高檔牛肉反而賣得火
30多元一斤的牛肉,商家抱怨賣不動,可298元一斤的牛肉,商家卻喊供不應求。這種行業怪象是如何出現的?
在百麗廣場負一層的超市內,記者看到這里賣的“新快”紅花牛肉,最貴的前脊牛排一斤298元,最便宜的普通牛肉一斤也要50元左右。在記者現場觀察的約20分鐘里,有5名顧客來詢問價格,其中有3名顧客購買。與此前記者在部分超市及農貿市場的觀察相比較,似乎貴牛肉的確更好賣一些。
“這說明青島的飲食習慣和消費水平已經發生變化。”新快集團總經理何冰向記者介紹說,新快集團在青發展過程也證明了這一事實。“一開始,我們的牛肉也不好賣,導致首次投資失利。”何冰說,2008年時,新快在萊西投資建設了規模6000頭的紅花牛養殖基地,但當時的青島還不具備高檔牛肉銷售空間,由于出現大量積壓,養殖基地縮小為600頭的中型養殖規模。“現在我們的紅花牛已經是供不應求。”記者從百麗廣場佳世客了解到,新快紅花牛肉的周末銷售額基本保持在1.5萬元左右。
“我買回去做牛排。”在新快專柜上,記者采訪了消費者王女士,她購買的是一份前脊牛肉。“牛肉烹制非常簡單,也很健康,比豬肉更適合食用。”王女士說。
精品質量“勝者為王”
對于今年牛肉價格的大漲,平度市雪花牛養殖戶孫思奎歸因于飼料漲價。孫思奎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頭豬的養殖周期基本在6—9個月,而一頭牛的養殖周期則在26個月以上,單純從養殖周期和場地來說,養牛的成本就遠高于養豬。
此外,從飼料成本來說,豬是雜食動物,可食用的飼料種類較多,相對來說價格低廉;而牛是單純的食草動物,飼料成本較高。“平均一頭成年牛一天就要吃30塊錢的飼料。”孫思奎說,這樣算下來,養一頭牛光飼料成本就得2000塊錢,而成年牛個頭一般在1000斤左右,“算來算去,養牛還是不如養豬賺錢。”
但同樣一筆賬,到了何冰這里,卻是另外一個算法。“主要還是市場需求的變化,引發了牛肉價格的上漲。”何冰認為,今年豬肉價格上漲因素復雜,不能單純歸于成本上漲,還包括飲食結構、消費水平的變化。“現在國內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對于牛肉的消費需求也大大增加了。”何冰告訴記者,以鄰國日本為例,冷鮮類產品中,牛肉的市場份額在60%以上,而豬肉的市場份額只有20%左右,而在歐美國家,牛豬肉的市場占比相差更大。“事實證明,吃牛肉的確比吃豬肉更健康,而這也被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所接受。”何冰表示,傳統養殖方式下,牛肉難上檔次,無法賣出合理價格,自然導致養殖戶入不敷出。要真正發展中國養牛產業,就必須走精品路線。
揭開蒙在牛肉上的塑料保鮮膜,何冰直接吃起了生牛肉。“其實我吃的是‘熟’牛肉,但并非傳統意義上的熟牛肉。”何冰表示,他們的牛肉上市前都要經過“熟化”流程,排酸排毒并殺滅細菌,實質上已是可以即食的牛肉,只不過外觀上看還是生的。
何冰表示,切割銷售、熟化處理是銷售牛肉的基本要求,但目前大多數農貿市場都無法實現,也就使得牛肉賣不上去價格,導致買賣雙方都有怨聲。提高產品質量,從而實現供需雙贏才是最合適養牛產業發展的道路。(記者 官華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