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真人视频网站直播下载,国产男女免费完整视频,亚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精产国品一区二区区别

青島天氣 | 百寶箱
新聞網首頁 > 新聞中心 > 社會 > 正文

8000年前村落現形 古人住圓形窩棚吃大米(圖)

來源:揚子晚報-- 2012-11-19 17:18:21 字號:TT

\

\

修復后的陶灶,專家認為堪稱“中華第一灶”

  重大發現

  順山集遺址新發現 將“江蘇文明”提前1500年

  小鎮有20多處史前遺址

  梅花鎮是距泗洪縣城15公里左右的一個小鎮。順山集遺址就位于該鎮大新莊西南約500米處,重崗山北麓坡地之上,海拔28-31米。其實,順山集遺址早在1962年由南京博物院尹煥章、張正祥等先生調查發現并命名,但長期以來未引起足夠的重視。

  直到2008年夏,順山集遺址附近的大新莊村村民在挖沙時,發現地下3米處有大量碎陶片。泗洪縣博物館館長江楓知道后當即趕到現場,發現村民已經挖出了一個斷面,在最底層有大量的新石器陶片堆積在一起。在陶堆中,江楓發現了一個以前從未見過的好像豬首形狀支架的東西。江楓知道這個器物年代比較久遠,但他在翻閱大量的新石器考古資料后,也沒有辨別出這究竟是哪個時期的物件。于是,他把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長林留根請來,到順山集遺址實地考察鑒定。

  林留根到現場仔細辨別后,得出這是一個“釜的支腳”,遠古居民燒飯時把釜放在支架上。因為這只“豬首支腳”,林留根初步推斷順山集遺址的年代至少在6500年前。后來,更多的出土陶片表明,順山集遺址與周邊已經發掘的7000年至9000年的文化遺址很相似。在此之前,江蘇境內發現新石器遺址最早的是6500年左右。

  據考古專家介紹,梅花鎮面積不大,但境內史前遺址非常多,除了順山集遺址外,還有距順山集遺址不遠的韓井遺址距今8200—8300年,各種史前遺址有二十多處。

  碳化稻樣本檢測距今8000多年

  經上級批準,南京博物院聯合泗洪縣博物館于2010年起對順山集遺址進行鉆探發掘。歷時三年的考古發掘,取得了重大收獲,共發掘面積2500平方米,發現長1000余米的環壕,墓地兩處共計92座墓葬,房屋5座,灰坑26座,灶類遺跡3處,大面積紅燒土堆積及狗坑各1處,出土陶、石、玉、骨器近400件以及碳化稻等。

  根據出土的文物,考古人員發現,順山集遺址一期二期遺存絕大多數以夾砂陶為主,有少數泥質陶,夾砂陶多呈紅(褐)色及灰褐色,陶色不均,陶胎普遍較厚,陶器內側多呈純黑色。圓底釜多深腹筒形,早段多為大敞口,近似倒頭盔狀,至晚段則口徑相對縮小,器腹加深,新出花邊口釜。而三期遺存遺分布范圍在二期基礎上往壕溝北、東北幾個方向擴展,該期遺存揭露面積不大,且主要集中在墓地區域,所獲遺跡遺物較少。

  考古人員通過比較發現,一、二期遺存文化面積接近,應為同一支文化的不同發展階段,三期遺存差異十分明顯,這種差異應為不同文化之間的。三個時期遺存炊器均以釜為主,搭配陶灶或支架使用。

  2011年7月,北京大學文博學院秦嶺博士對遺址進行系統測年取樣,經對順山集遺址二期地層碳化稻樣本檢測,確認順山集遺址為一處距今約8100~8300年的環壕聚落,這是目前江蘇省境內最早的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

  “天下第一壕”和“中華第一灶”創兩個第一

  考古人員經過對順山集遺址環壕聚落的現場勘探,環壕跨度東西約230米,南北約350米,周長近1000米,其內側面積近7.5萬平方米。壕溝北部地勢最高,向南側逐漸傾斜,最南端為趙莊水庫,此處原為一條東西走向的自然河道,與壕溝組成一個封閉的自然空間。

  令人奇怪的是,環壕寬窄不一,最寬處位于北部靠近采砂坑處,寬達24米,普遍寬約15米左右,最深處位于最寬的北部,深度超過3米。從東段壕溝解剖情況看,壕溝底部較平坦,坡度較緩,外側溝壁坡度較大,內側溝壁呈緩坡狀,坑洼不平,溝外堆積往往直接延伸至溝內,與溝內堆積相疊壓。

  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長林留根說,環壕是遺址周邊的深溝,相當于護城河,有抵御自然風險和部落進攻的雙重功能,相當于后來的“護城河”。古人在8000年前挖掘那么長的環壕,難度非常之大,這是整個淮河下游流域發現的時代最早、規模最大的環壕,可以稱得上是“天下第一壕”。

  在出土的陶器中有一樣東西同樣引起了專家們極大的興趣,這是一個半圓形的陶灶。在出土文物的陳列室內,有一個高24厘米、寬30厘米的半圓形陶器,經過初步修補,已與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農村用的土灶相類似。

  在這個半圓形陶灶的旁邊,是一個三個支架做的灶。“這說明那時陶灶在不斷地演化,而古人煮飯工具演變,也說明那時人們生活在改善。”李伯謙說,這樣完整的陶灶是第一次見到,可稱為“中華第一灶”。

  專家們認為,順山集文化遺存在環壕聚落、圓形地面式房址、使用磨盤、磨球等生產工具、種植水稻的生業方式等方面具有鮮明的文化特色。根據其固定的陶器組合、自身獨特的文化面貌、明確的時代分期,專家們認為,可以將以順山集遺址一、二期文化遺存為代表的文化遺存命名為順山集文化。順山集遺址第三期文化還需繼續研究。

  李伯謙說,泗洪順山集遺址考古發掘,代表了中國考古水平上了一個新臺階。

  據了解,根據規劃,泗洪將對順山集遺址采用集遺址本體保護、歷史環境修復、生態環境建設、傳統農業生產等為一體的“考古遺址公園”方式,在原地建一座遺址公園。

  意義何在

  考古界泰斗、北京大學文博學院教授李伯謙:

  順山集遺址是“江蘇文明之根”

  泗洪順山集遺址是分布于淮河下游地區時代較早的古文化遺址之一,是目前江蘇境內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填補了江蘇早期古文化遺址的空白;順山集遺址是一處面積為17.5萬平方米的大型環壕聚落,發現的房址、墓地顯示出清晰的聚落布局,填補了淮河中下游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期早段聚落考古的空白。

  考古界泰斗、北京大學文博學院教授、震旦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伯謙老先生在接受揚子晚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淮河在古代就是有名的四條河流之一,對中國古代文化發源非常重要的。但是長期以來考古學上對淮河流域重視不夠,前幾年在河南發現了一處八千多年以前的遺址,但那是在黃河上游。

  “那么,淮河下游究竟怎么樣?前些年在安徽在這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這一次在泗洪梅花發現順山集一系列遺址,根據測年,最早的也是八千多年。因為我們追溯淮河流域古代文化起源,現在逐步向前推進的,以前可能直到7000多年,現在可以達到8000多年,將來,隨著工作進展,還有可能向前追溯。”李伯謙說,順山集遺址年代非常早,是江蘇境內最早的新石器時期文化,可以說是江蘇文明之根。

  對于環壕聚落的發現,李伯謙覺得也特別重大。“8000多年前,這不僅僅是一個普通的村落,而是一個環壕聚落,現在的城市是由有城墻的聚落逐漸發展而來的。城,就是從古代的環壕來的。古人就是挖一個很寬的壕溝,把自己圍在里面,一方面有一個自然的防御,另外還有聚落的等級,防御動物野獸,還有防御部落之間的戰爭,保存很完整。”他認為,在那個時候就有這樣的壕溝,說明當時淮河流域在文化上是領先的,是一個中心聚落,這個聚落地位非常崇高,生產力非常發達,創造的文化也是非常燦爛。

  對于順山集遺址一、二期遺存被命名為順山集文化,李伯謙說,這是江蘇最早的史前文化,“那我們可以想見,淮河流域特別是下游,在八千年以前,已經有了很發達的文化,對泗洪、宿遷、乃至整個江蘇,都是一個重要的發現。”

  仍有謎團

  考古專家提出4點疑問

  1、南京大學黃建秋教授:“那個時期,這個地方有沒有野生稻?如果沒有,這個稻作技術從哪里來?”

  2、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孫波副所長:“陶灶如果是灶的話,怎么會沒有火燒的痕跡?怎么會沒有出煙的地方?”

  3、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焦南峰研究員:“環壕是在第一期和第二期之間形成的,第三期人口更多了,壕溝范圍應該更大了,那么門在哪兒?壕溝怎么會在三期的時候消失了?壕溝里的居民到哪里去了?”

  4、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高星所長:“磨球和鹿角雕刻的造型都很精美,是怎么加工出來的?”

  這些謎團,有的會在今后的考古發掘陸續給出答案,有的將隨著歲月的逝去變得依舊模糊。

  我們好奇

  8000年前的村落是什么樣子的?

  通過察看遺址現場和出土的大量器物,李伯謙教授向記者還原了8000多年前古聚落居民們的生活和生存狀態。

  A 古人住的是圓形窩棚,靠一根中心柱支撐

  考古發現:目前共清理房址共5座,分地面式和淺地穴式兩種,平面形狀有圓形和橢圓形。房址中部多有中心柱,部分房址中部見有片狀分布紅燒土堆積及可拼合陶釜碎片,房址附近有埋葬狗現象。柱坑深0.52米,柱芯明顯。居住室發現狗骨架,還有陶支架。

  李伯謙:當時的人們生活是一個什么樣子?地面挖柱子,中間挖一個大坑,周圍是半圓形的,分布五六個坑,是柱坑,就搭起來了,就像棚子一樣。那就很不容易了,舊石器時代住在山洞里,然后從山洞走出來,到平地上,然后慢慢定居,最早是窩棚,改進的窩棚現在沒有,只不過現在沒有看到墻,因為離地表太近了,上面已經破壞掉了,只看了一個地面。這說明定居的重要條件之一,就是有了房子。

  B “村”外是墓地,說明當時人已有宗教觀念

  考古發現:遺址西南、西北各發現墓地1處,共清理墓葬92座,墓葬開口于現代耕土之下,墓葬均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遺址西南墓地位于壕溝外側,自然剝蝕及人為破壞嚴重,多為南北向,頭向南,部分殘見粉末狀骨痕,單人仰身直肢葬。遺址西北墓地同樣位于環壕外側,被不同程度擾動,部分僅存底部,人骨多保存較差,呈粉末狀,絕大部分墓葬無隨葬品。

  西北墓葬間排列有序,成排分布,較少出現打破關系,以單人葬為主。墓地有一個側身葬,通過牙齒判斷為25歲女性,右側是一個雙人合葬墓,其余均為仰身直肢葬。有一處多人合葬墓,骨架保存較差,僅剩粉狀痕跡,為仰身直肢葬,骨骼排列密集,其中三個經牙齒判斷為12—15歲之間,性別不明,隨葬陶器位于頭端。頭向多為北偏東,個別朝南。

  李伯謙:從看到的情況看感覺特別重要,有7.5萬平方米的環壕聚落,里面有很多房子,外面有墓葬,這就非常重要。現在我們講一個村子,或者聚落,古代是什么樣子,其實我們現代村子也是從古代一代代沿襲下來的。那么,我們知道,8000年前就是這么個狀況:有一條河在外面圍著,里面有很多房子住人,人死了以后呢,在環壕外面有一塊集中的墓地,人一排排埋著。這說明當時已經有一定的宗教觀念了。

  C 雕塑很精美,說明當時已有審美觀念

  考古發現:順山集遺址中出土了較多的具有較高藝術水準的文物。例如陶器中有較多的泥塑人面和獸面,豬首狀的陶支座等,還有花邊口陶釜共有8個角,還有一個特殊的九孔雙流壺;骨器中有件淺浮雕豬首狀鹿角器,是中國史前早期立雕作品。

  李伯謙:特別要提到的是,我們看到的出土文物當中,不僅有許多生活用的陶器,釜啊,壺啊,杯子啊等等,還有許多具有原始色彩的藝術品,盡管很小,狗啊,豬啊,做得非常好。出土的文物還有一些藝術品,說明那時的人除了日常生活之外,還有藝術的天賦,有很多精美的雕塑,雕塑很夸張,有審美和藝術,應該說那個時候的人生活是很美好的。

  D 主要食物是大米,“村民”約有幾百人

  考古發現:在環壕內一處房子屋角處發現了碳化稻,陶灶以及豬首形支架供古人把釜放在上面煮飯用,磨盤和磨球組合起來,可以把稻子的皮磨去,還有中間有孔的陶紡輪和陶紡錘,打造得非常光滑的鹿角鋤。

  李伯謙:這對研究農耕文化非常重要。稻子的起源在很長時間以來,都認為不是在中國。十年以前,在長江中游地區,湖北、湖南沿線,發現七八千年前稻米遺跡。那么,在長江流域是如此,那么在淮河流域怎么樣?現在可以看到,8000年前,已經開始有了馴化的稻子,這說明人民過著定居的生活,生活來源是大米,這是很不容易的,有了定居,農業就擴張起來。

  對于8000年前古人的壽命,李伯謙表示由于古人墓葬保存得不太好,沒有鑒定出來,但是根據其它地方的資料,這個時期人類的壽命都不是很長,大概只有三四十歲。因為人類沒有辦法抵制疾病等其它外在因素,壽命都是比較短的。但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食物的改善,逐步就延長壽命了。

  那么這個7.5萬平方米環壕內當時住了多少人呢?李伯謙說,環壕比較大,但目前考古發掘還不知道有多少個房子,房子是多長時間形成的。但根據一個房子大概四五個人推斷,環壕內的人不會太多,大概幾百人。這個時期的聚落有沒有出現聚落的分化,要隨著考古挖掘的進一步開展,才能明白。

分享到:
-

-

相關閱讀青島新聞

我要評論 提取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島新聞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主站蜘蛛池模板: 荆州市| 南漳县| 绍兴市| 郸城县| 太保市| 定南县| 边坝县| 如东县| 资源县| 香港| 威海市| 荔波县| 塘沽区| 平远县| 贡觉县| 称多县| 介休市| 随州市| 云阳县| 南川市| 清镇市| 贵阳市| 柳州市| 云南省| 大竹县| 汉寿县| 宜昌市| 宣城市| 新蔡县| 宜兴市| 南昌市| 泰宁县| 临汾市| 唐海县| 涟水县| 苗栗市| 册亨县| 余干县| 满洲里市| 彭州市| 铜陵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