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邁一步是城市的繁華,向右邁一步是自然的寧靜,每天晚上對著篝火彈唱,閑暇時間修改作品,這樣的生活你們不覺得很快樂嗎?”昨天,在小麥島附近“流浪”的43歲廣西人李京桂對記者說,他已基本完成了人生的第一個夢想,就是騎著三輪車走遍中國所有省市,他的作品《我騎三輪走中國》也在青島基本創作完,下一步的夢想是下海,他計劃將三輪車改造成一艘船,從青島下海,沿海邊回到廣西老家,然后再寫一部作品
只有流浪才能實現夢想
小麥島防波堤的入口,有一輛破舊的人力三輪車,車斗上搭了個棚子,用篷布蓋住,這就是李京桂的家。“迎著海風吃午飯很清爽。”李京桂和記者打招呼很客氣,他說自己習慣了這樣的生活,只有這樣他才能感受到自己在為夢想努力。在他看來,實現夢想的途徑就是這種“流浪”的生活。
“我人生第一個夢想已經基本實現了,現在處在結尾階段。”這樣的話從一個身著皺皺巴巴西裝,滿臉絡腮胡的中年男子口中說出,讓人不禁好奇,從他對自己跳躍式的講述中,記者了解了他的第一個夢想。
17歲那年,李京桂獨自一人從老家廣西桂林市資源縣出發,騎自行車到了200多公里外的賀州市一個阿婆家住了幾年,這個過程中他喜歡上了“流浪”的生活。但之后,他還是完成了結婚生子的“平常人”的生活,然后帶著老婆孩子到北京擺地攤生活。
真正“流浪”是從1999年開始,將老婆孩子送回老家后,他買了一輛三輪車,大年初一從家里出發了。“步行不現實,而自行車能拉的東西太少,唯有三輪車,可載物、可棲息,兩全其美。”李京桂說話總是很“文化”,他風餐露宿、以車為家,用5年時間走遍全國。除港澳臺外,其他省市自治區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經常到書城“蹭”書看
回憶起5年的全國 “流浪”,李京桂不愿多說。“這些故事我都寫到小說里了,提前透露有可能影響我小說的銷量。”李京桂說,他的小說分10多個章節,名叫《我騎三輪走中國》,目前已經寫完22萬字,正在做最后的修改,準備刪減到20萬字左右。
從李京桂言簡意賅的講述中,記者了解到他曾多次遭遇險情。在云南,他幾乎命喪風口;在東北,他差點凍死荒野;在新藏線,偶遇餓狼,死里逃生;在西藏,連人帶車翻下山澗……2003年,周游一圈的李京桂回到資源,受到了英雄般的禮遇,面對父老鄉親,他的第一句話是:“我能活著回來,就是一個奇跡。”
李京桂拿出隨身攜帶的筆記本電腦,帶記者到附近環衛工的宿舍里插上電,打開給記者展示自己的作品,作品存在一個文檔里,有文字有圖片,基本是他的游記和一些感想。“我的文化水平有限,寫不出什么漂亮的話,只好天天去書城看書,吸收大家的營養,提高自己的水平。”他說,留在青島的一個原因就是在書城可以免費看書,每當寫不出來,天實在太冷或太熱,他就鉆到書城去看書,去年他讀了很多書籍,包括莫言的所有著作。
“每天我先用筆寫在本子上,然后敲到筆記本電腦里,電腦拿到附近環衛工人的宿舍里充電。”李京桂說,附近的環衛工人對他非常好,有時候撿到被子或衣服都送來給他。
講述
海邊開導過不少郁悶人
“我是2011年12月份來青島的,先在一家單位打工20天,賺了1000多元錢,此后就開始我現在的生活。”李京桂說,他在上杭路附近、石老人附近、海景花園附近、麥島等好多地方住過,專挑高檔的“風水寶地”,最后“定居”在麥島是因為這里安靜。
李京桂在青島有很多朋友,他還開導過很多因心情郁悶到海邊散心的人,并和他們成為了朋友,有些人直到現在還經常到海邊看望他。
談到自己的家庭,李京桂臉上有些異樣,但馬上又表現得很嚴肅,只是說:“我每天都會給家里發個短信,告訴他們我平安,妻子在老家經營一個小店,夠他們娘倆生活的。”在記者的追問下,李京桂從電腦里翻出一段視頻,是他們全家聚餐的場景。“想家的時候看看視頻,我覺得就夠了。”
李京桂打算在青島過春節,為了過年,他特意去剪了頭發,并買了150塊錢的肉,每天煮一些吃。“這幾天就忙完小說了,結束我的陸地生活,年后天暖和,就開始下一個階段。”李京桂抬頭看了看天說,他準備將三輪車改造成船,從青島膠州灣出發,一直沿海邊航行到廣西北部灣,回到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