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需協力應對 公眾不必過度恐慌
王思潮等天文學家表示,盡管風險一直存在,但畢竟危害大的小行星撞擊地球事件屬于極小概率的事件,因此公眾無需過度恐慌。
事實上,自俄羅斯通古斯事件發生后,國際天文學界就逐步重視近地天體撞擊地球的風險。1993年4月,10多個國家的60多位科學家在意大利召開專門的國際會議,并發表宣言指出,近地小天體的碰撞,對于地球的生態環境和生命演化至關重要,絕不亞于其他自然災害,國際社會要進一步協調努力。
記者采訪了解到,近年來,美、英、法、德、日、俄等國家聯手建立了近地天體國際監測網,先后發現了近千顆具有潛在威脅的近地小行星。其中天文學家最關注的一顆名為“阿波菲斯”的近地小行星。據測算,到2029年直徑約300米的這顆小行星與地球的距離將不到4萬千米,這一距離與16日凌晨飛掠地球的小行星2012DA差不多,但目前已基本排除撞擊地球的風險。
為及時搜索出對地球存在潛在威脅的近地天體,我國的中科院也在1999年組建了“近地天體探測和太陽系動力學研究”團組,已在江蘇省盱眙縣建立了紫金山天文臺近地天體觀測基地,并成功安裝了1.2米施密特近地天體探測望遠鏡。負責觀測工作的趙海斌介紹,目前發現了擁有臨時編號的新小行星1000多個,其中100多顆小行星已經精確定軌,獲得了永久編號。
王思潮表示,近年來,隨著科研水平的不斷提高,國際天文學界正在不斷提升應對小行星“襲擊”的水平。在監測潛在威脅小行星、有效測算其軌道的基礎上,一旦發現對地球存在嚴重威脅的小行星、彗星時,即可發射載有爆炸裝置的火箭或飛船,在小行星的附近引爆以改變其速度和運行方向,從而保障地球的安全。
天文學家表示,應對小行星撞擊地球依然任重道遠,此次事件提醒世界各國還需進一步加大投入,盡最大可能提高相關科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