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海洋與漁業局主管海洋事務和漁業行政工作。今年以來,我局著力服務全市藍色經濟發展大局,著力促進現代漁業健康發展,著力營造平安發展環境,著力加強海洋執法監察,全市海洋與漁業工作實現持續較快發展。預計2013年完成主要海洋產業總產值2700億元;完成漁業經濟總產值450億元;完成水產品總產量110.4萬噸,實現產值145億元。爭取國家、省支持資金5.6億元。
一、加強海洋綜合管理,藍色經濟服務水平不斷提升
一是推進海洋公共服務。高效推進萬達國際文化旅游城、青連鐵路膠州灣跨海橋工程等市重點涉海項目環評和用海手續辦理。充分利用區域建設用海政策,快速辦理董家口港區3宗項目用海手續,保障全市重點項目建設用海需求。強化海洋融資服務,利用海域使用權抵押幫助企業辦理貸款201億元。協調國家海洋局與市政府簽訂了共同推進青島市藍色跨越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國家深海基地建設與發展協議。強化對西海岸經濟新區、藍色硅谷核心區、紅島經濟區等經濟功能區的服務,引進國家海洋技術中心落戶藍色硅谷,申報藍色硅谷建設“全國科技興海產業示范基地”,開展海洋經濟創新發展區域示范,全力促進“蛟龍號”母港國家深海基地開工建設。
二是強化海域使用管理。對用海項目全程監管,確保科學、依法用海。受理審查中科院海洋所海洋科學考察岸基配套設施保障條件建設項目、嶗山灣公益性海洋牧場工程等用海項目43宗,組織完成前灣港區堆場等8宗填海項目海域使用竣工驗收。加強海洋區劃規劃引領,開展了《青島市海洋功能區劃》編制,縣級海域使用規劃全面展開。丁字灣、鳳凰島海洋文化旅游產業聚集區區域建設用海規劃報國家海洋局審批。開展了西海岸國家級海洋公園選劃申報。完成《青島市無居民海島保護規劃》、《海砂資源開發與利用規劃》、《青島市工程用海資源調查和岸線利用規劃》等規劃評審。深化“數字海洋”建設,建成區市級監控中心平臺。
三是建設海洋生態文明。著力構建生態灣區,嚴格落實膠州灣保護控制線,嚴禁膠州灣圍填海,認真組織開展膠州灣海域清理整治,穩妥推進填海項目清理、退池還海、岸線整治等工作。啟動膠州灣海洋生態保護區申報論證,高水平建設管理膠州灣濱海濕地海洋特別保護區。加強海洋環境監測,強化近岸海域海洋環境監測評價,完成陸源排污口、工程用海區等八大類15個專題、300多個站位的現場監測,獲取監測數據近3萬個,近岸水質保持全國領先水平。提高防災減災能力,針對滸苔災害,超前謀劃,強化監測預警和巡航監視,嚴守“三道防線”,在重點海域設置攔截網24400米,累計出動打撈船只3323艘次、打撈滸苔5.55萬噸,最大限度減少了滸苔到岸率。創新海島發展思路,擬定了《青島市海島保護與開發管理辦法》,開工建設靈山島生態修復示范工程,三平島、竹岔島整治修復項目成功獲批,齋堂島、冒島國家海島生態實驗基地項目完成申報,全市海島標志碑設置完成。會同青島日報社開展了海島行大型圖文報道活動,營造了全社會關注海島的濃厚氛圍。
二、加強現代漁業建設,漁業發展方式加快轉變
一是突破發展遠洋漁業。完善政策配套,積極爭取上級支持,研究出臺了遠洋漁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大力宣傳推介我市遠洋漁業政策和發展環境,吸引有實力的企業來青落戶。截至目前,全市共注冊遠洋漁業公司19家,遠洋漁船正在作業31艘、已批在建20艘、已批待建32艘。魯海豐、青島遠洋、巨容等企業分別與印尼、毛里求斯、納米比亞、俄羅斯等8個國家建立合作項目,11月28日新建“魯黃遠漁105”號遠洋漁船滿載而歸,今后將陸續為市民提供優質深海水產品。加快推進遠洋漁業口岸開放和配套碼頭建設。
二是大力發展健康養殖。提高養殖設施標準,新改造池塘1.3萬畝,全市60%池塘完成標準化改造,新建工廠化養殖車間3.6萬平方米,新發展深水抗風浪網箱70個、大型藻類養殖2.6萬畝。穩步發展海參、對蝦、鮑魚等既有優勢品種,積極探索東星斑、星川斑鰈、海葡萄等新品種育苗、試養和工廠化養殖。培育了宏泰、貝寶等10家育苗水體在1萬立方米以上的大型水產育苗基地和斑點鱒鮭、澳洲雪鱸等新品種示范基地,建成省級以上良種場7家。
三是實施漁業資源修復。加強海洋牧場建設,啟動1處公益型海洋牧場、2處增殖型海洋牧場建設,續建增殖型海洋牧場1處,投放礁體13.7萬空方,開展《青島市人工魚礁管理規定》立法調研。大力開展漁業資源增殖放流,爭取各級放流資金2370萬元,全市放流水產苗種總數達到11億單位,對蝦、梭子蟹等漁獲物明顯增多。積極培育休閑漁業,發展國家級休閑漁業示范基地6處、省級休閑漁業示范點19處,面積達16萬畝,年可接待游客140萬人次。
四是加快發展加工流通。全力推進中國北方(青島)國際水產品交易中心和冷鏈物流基地項目進展,積極推動城陽、黃島水產品加工基地和明月、聚大洋海藻加工基地等項目建設。加強漁業品牌宣傳推介,組織企業積極參加2013臺灣?山東周、綠色食品博覽會、農產品交易會等活動,擴大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穩定發展來進料加工,積極發展海參、對蝦、貝類和大宗魚類等養殖品種加工,截至十一月底,全市水產品進出口總量119.72萬噸,進出口總額28.11億美元;其中出口39.81萬噸,出口額14.96億美元。
三、加強平安漁業創建,漁業基礎保障持續改善
一是維護漁區和諧穩定。嚴格執行漁船進出港簽證、漁船年審制度,深入開展安全生產治理專項行動,檢查漁船6166艘次、漁港碼頭456個次,排查整治安全隱患210處,培訓漁民、漁企負責人近萬人。針對籠壺作業漁船安全隱患,開展了標準化籠壺作業漁船研發設計和安全生產專項整治。安排資金560萬元,實施漁船安全保障工程,免費為全市1100艘60馬力以上漁船安裝了北斗衛星船載終端,為漁民配發救生衣2萬件,建設了漁船信息管理系統和漁業安全生產短信平臺,漁業安全設施裝備水平有效提升,漁業安全生產形勢保持穩定。
二是保障水產品質量安全。大力推進漁業標準化,申報創建農業部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24處,新通過農業部無公害水產品認證21個、無公害水產品產地認定22個。實施水產品質量安全“紅名單、黑名單”制度,建立鄉鎮分區劃片包干責任制和企業承諾制,開展無公害生產基地“三項記錄”專項檢查,強化產地環境、漁用投入品、生產標準化三個重點環節監管和重點養殖品種、苗種抽檢力度,抽檢水產品879批次,檢查企業400余家,全市水產品質量綜合合格率達到99.5%,居全國大中城市前列。
三是強化科技示范推廣。實施良種良法“雙十行動”,培育“黃海一號”中國對蝦、優質刺參、“黃選一號”三疣梭子蟹等十大優良品種5.3億尾,示范推廣4萬多畝;推行池塘微孔增氧養參、工廠化循環水養魚、池塘生態養蝦等十大先進養殖技術5萬多畝。開展科技服務“雙百工程”,組織百名科技指導員、百個科技示范戶落實示范面積20萬畝,惠及漁民2000余戶。加強病害防治體系建設,建成遠程會診站點78個,舉辦海參養殖、魚病防治等專題培訓,提高水產養殖病害防治能力。
四是加大惠漁支漁力度。圍繞漁業資源保護、漁民轉產轉業、漁業綜合開發等內容,加大項目政策爭取,全年爭取中央扶持資金3.3億元。突出標準化養殖、良種繁育、地產品加工等項目扶持,下達市級補助資金3200萬元。扎實推進政策性漁業互保,市財政安排1180萬元,為1.5萬名漁民提供保險補貼,人均保額32萬元,漁民保費補貼比例達到60%,人險船險保額總數達到60億元,居全國領先水平。認真落實油價補貼政策,發放燃油補貼2.45億元。
四、加強海洋執法監察,管海護漁能力明顯增強
一是開展海洋專項執法。開展了“海盾”“碧海”“護島”專項執法行動,落實海域區段責任,強化日常執法巡察,重點加強對前海一線、跨海大橋等海域和已審批用海項目巡查以及違法傾廢、非法填海、破壞海島資源等行為的查處,查處違法用海行為11起,及時制止并責令恢復海域原貌5起,抓獲盜采海砂船6艘,強制拆除非法搭建鮑魚池18處、違法構筑物1處。
二是強化漁業資源管護。嚴厲打擊使用絕戶網等破壞漁業資源行為,查處漁業違法案件240起,清理銷毀違規網具6571套。伏季休漁期間,實施海陸聯動、分片監管、海查陸處,查處違規漁船198艘。開展水生野生動物保護救助,建立動物保護檔案,救助水生野生動物7頭。
三是提升執法能力建設。海監維權執法基地建設完成水工主體工程施工,1000噸級海監執法船完成建設驗收、入列服役,執法裝備水平有效提升。研究出臺“三步式”行政處罰模式實施意見,確定了首批推行的21項違法行為及處罰流程。不斷加強執法隊伍規范化建設,開展了執法隊伍軍事體能訓練和執法實務培訓,高標準、高質量開展漁政執法示范創建活動。
我們深知服務企業、服務群眾是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深入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從群眾最關心的問題做起,從最不滿意的地方改起,從最薄弱的環節抓起,對上年度“三民活動”39條意見建議認真吸納借鑒,組織參加了“行風在線”、“民生在線”、“網絡在線問政”等政民互動活動9次,建立了走訪聯系群眾常態化工作機制,深入企業項目和社區基層850余人次,結對幫扶困難群眾40戶,辦理解決市民訴求和問題360多個,認真辦復代表建議、政協提案33件,按時辦結率100%,切實解決了一批群眾關心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
上述工作離不開廣大市民的關心支持,我們的工作仍然與廣大市民的期望還有很大差距,如近海漁業資源衰退形勢沒有根本扭轉、海島開發利用尚待“破題”、行政執法效能有待提升等。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圍繞建設國內一流、世界知名“海洋強市”,加強海洋綜合管理,加快現代漁業發展,認真履職,扎實工作,為全市率先科學發展、實現藍色跨越作出新的貢獻。
上一篇:市林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