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蘭組織村干部學習業務流
????“到處蚊蠅繞,家家堆亂草,春天塵土揚,雨后泥中跑。”正二村,一個土地貧瘠、資源匱乏的山村,曾經是北鎮市正安鎮令人頭疼的老大難村。如今,這片土地變成了旱能灌、澇能排、旱澇保收的高產田,不僅環境優美,還呈現出人人安心致富、戶戶安居樂業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景象。村通油路干凈整潔,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里三季有花,四季常青,院墻爬綠,芳草依依。2011年,村集體純收入達50余萬元,人均純收入達1.2萬余元。正二村富了,從一個窮山村一躍成為北鎮市“十強村”、錦州市“百強村”。
????聯結貧窮村和百強村兩個端點的是一位身患白血病的女村支書。王桂蘭,樸素的衣著,質樸的笑容,目光中透著一份執拗。面臨生命與事業的抉擇,是什么信念支撐著她以瘦弱的雙肩托舉起村民的希望?是什么力量令死神望而卻步,讓這位羸弱的女性給正二村帶來巨變?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王桂蘭摯愛腳下的熱土,更深愛著這片土地上的人民。“為百姓干點實事,再苦再累都心甜。”王桂蘭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奔小康,雙手闖出致富路
????幾乎是伴隨著村里的第一聲雞叫,王桂蘭早早就起床了,這是她多年養成的習慣。天還沒放亮,看著遼闊的田野,家家戶戶或明或暗的窗戶,在漸漸升起的曙光和炊煙中查看地里作物的長勢,她的心里特別踏實。
????56歲的王桂蘭是土生土長的正安鎮人,1975年高中畢業后回到村上,從團支部書記做起,當過婦代會主任、村委會主任。1995年6月,她擔任原正三村黨支部書記。 2003年正二、正三兩村合并后,她被選為新的正二村黨支部書記。
????正二村是典型的純農業村,土地貧瘠,十年九旱,祖祖輩輩刨地取食的農民致富無門。“干部有思路,群眾有出路”,要引領群眾致富,關鍵在于找到一條好的門路。正二村的出路在哪里?王桂蘭想,要改變正二村的后進村面貌,必須辦產業,上項目。她倡導發展稅源型工業, 吸引大連市民投資1000萬元,成立了北鎮市幽州酒業有限公司,幫助企業聯系金融機構,爭取流動資金,不斷擴大生產規模,并完成“旗人”商標注冊,促成瓶裝白酒在北鎮、黑山、阜新、義縣等地的順利銷售。目前,該企業年產純糧型白酒500噸,安置100多人就業,每年上繳稅金100多萬元,成為北鎮市新增工業規模企業。王桂蘭倡導發展高效型農業,大力發展綠色無公害葡萄和花生產業,共發展綠色無公害葡萄1000畝,開發綠色無公害花生3000畝。同時,以“三通、四有、兩分離”為標準,開發了5個千頭豬場和萬只雞場,全村養豬達到2萬頭,養雞10萬只。她倡導發展外向型產業。成立了正二村勞動保障服務站,對全村富余勞力開展了豆芽菜生產、建筑、美容美發、保安、家政、農機修理等六大專業培訓,同省內外大型勞務市場和用工單位建立長期聯系,開展就業對接服務,使村里的勞動力逐步向城里轉移,占勞動力總數的73%,足跡遍布全國1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140個地級市。她倡導發展商貿產業。充分利用北阜公路、大高線從村里通過的優勢,大力發展建材、農資、飼料、餐飲、修理、美發、中介等個體私營經濟,依托鎮區優勢搞開發優勢、借助市場優勢搞開發,全村個體工商戶達到50戶,每年三產創收2000萬元。目前,全村共有60多戶在城里購買了樓房,170多戶購置了汽車,18戶建起了小樓,程控電話、有線電視、手機入戶率實現100%,70%的農戶安裝了寬帶。
????新的正二村,在王桂蘭帶領村民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進程中,實現了“鳳凰涅槃”。
上一篇:共產黨人本色的力量——追憶楊善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