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日報/青報網記者 孫冰潔 文/圖
????“我入伍的時候,就你們這么大,十八九歲。”88歲高齡的徐世榮坐在自家的炕頭上,看到前來看望他的身著軍裝的小戰士們,一邊感嘆,一邊張羅著給大家倒水。雨后的天氣十分炎熱,我們來的時候不巧正碰上村里停電,風扇無法運轉,幾位志愿者干脆拿起了扇子,湊到徐大爺跟前,邊為其扇風,邊聽他講述那段逝去的崢嶸歲月。
????1945年對于徐世榮來說是個特殊的年份,這一年他剛滿18歲。春節剛過的一天晚上,他正和家人湊在一塊吃著餃子。物資匱乏的戰爭年代,對于普通農家來說,餃子是個稀罕物。所以即使過了幾十年,那盤餃子的味道還令徐世榮記憶猶新,也因為這頓飯,他的命運發生了改變。“飯還沒吃完,就有人上門動員我入伍,我就跟著去了。”彼時,抗戰已經到了第八個年頭,徐世榮回憶,在日軍的幾次掃蕩之下,村里的糧食幾乎已經消耗殆盡,也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他正式入伍。先是在環海一帶參加地方武裝,負責高峪及周邊幾個村的治安、保衛工作,直到日本侵略者投降。
????“我們那時候武器不行啊,都是土法造的步槍,幾個人一個組,根本不敢正面和他們打。”因為缺乏武器,徐世榮最初只能和同伴打游擊戰。在槍林彈雨里穿行,讓年輕的他體會到戰爭的殘酷。一次夜行一百多公里,直到天亮,人已經累得不行,徐世榮還記得那天黎明時分天泛起的魚肚白,人已經到了透支狀態。在交戰中,他的后背和頭部負傷,腰部的彈片至今還留在體內,即使隔著幾十年的光陰,當年留下的傷痕還依稀可辨。
????已是耄耋之年的徐世榮回憶起自己的大半生,唏噓感嘆又不乏感激。如今的他盡管聽力不太好,但身體硬朗,與老伴生活皆能自理,對此他覺得很滿足。徐大爺告訴記者,自己現在每個月能領到1400元的退休金,村委會還會定期送來大米和其他生活用品。“前些日子還送來了50斤大米,都吃不完。”指著墻角的一袋大米,徐大爺樂呵呵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