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新聞網8月30日訊(記者 張鳴飛)日前,“創新發展看魯企”媒體采訪團走進位于山東省濰坊市(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的盛瑞傳動股份有限公司,探尋一個國字號創新團隊研究與生產的發展之路。
破解汽車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 在外資壟斷中突圍
“自動變速器是中國汽車產業最大的軟肋,實現自動變速器自主創新是幾代中國汽車人的夢想。”國家乘用車自動變速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徐向陽對記者說,為了實現這個夢想,整個8AT研發團隊埋頭苦干了10年。
只前,中國在液力式自動變速器這一領域基本處于空白,而盛瑞集團生產研發的8AT變速器打破了國外廠商在自動變速器領域的技術壁壘,通過原始創新推動了中國國高檔汽車變速器技術由跟跑跨向并行、領跑。
自動變速器王國的角逐,是頂尖高手的過招,中國自動變速器起步太晚,距離國際先進水平相差過大,這些核心技術基本被日本愛信、德國ZF等公司所壟斷,每年中國到國外采購變速箱花費90億美元。然而,要想突破技術封鎖談何容易,必須深入進行國際合作。如何進行國際合作,怎樣進行國際合作,是汽車產業面對的大課題,也是倍受爭議的難題,就在爭議中,盛瑞傳動開啟了艱難的征程。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理事長付于武回憶說,他曾經陪同幾位院士專程到盛瑞參觀考察,當北航的副校長看到徐向陽教授時,驚訝地說已有七八年沒見到對方了,沒想到在濰坊的盛瑞這兒遇見。早在2006年4月,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一間辦公室,經過徐向陽牽線,德國波鴻魯爾大學教授譚伯格的8AT的夢想落在了盛瑞身上。
在長達十年的國際合作中,盛瑞委派大批工程師長期進駐英國和德國學習技術和管理經驗,一支高水平科研隊伍在盛瑞培養起來,這也是盛瑞最寶貴最重要的戰略資源,憑著這支隊伍,最終解決了8AT與整車匹配過程中的2000多項技術問題。2013年6月28日,盛瑞8AT10萬臺生產線建成投產,中國自己的8AT作為產品生產出來了。現已形成月產1.2萬臺的生產能力,截至2016年11月29日累計生產10萬臺。
盛瑞8AT使我國汽車自動變速器技術由10年前的空白一舉躍居世界前沿,推動了我國汽車工業正式邁進“8速時代”。盛瑞8AT的成功研發并產業化,成為繼德國ZF、日本愛信之后,世界第3款8AT,且成為世界首款前置前驅8AT,迫使國外進口自動變速器單臺自動降價3000元以上,國內年降低整車成本上百億元。
盛瑞傳動董事長劉祥伍
為研發累計投入10億 立志于中國制造
從一個民營企業到一個完整產業鏈,盛瑞集團董事長劉祥伍和盛瑞傳動在汽車零部件行業演繹著傳奇,濰坊隆起了產業經濟的新脊梁。原機械工業部部長何光遠評價說:“變速器技術是汽車核心技術之一,盛瑞8AT在這方面縮短了中國與世界先進水平50年的差距。”
從創業伊始,劉祥伍始終保持著銳意創新的勇氣,無論市場如何風云變幻,無論企業面臨如何的困境,創新始終被擺在首要位置,在研發上的高投入始終沒有被打斷,累計投入10多億元,每年研發占比超過5%,達到了國際領先企業水平。
十年來,盛瑞把銷售收入的9.5%投入到科技研發當中,以8AT項目為核心,不斷聚集整合上下游零部件配套資源,建設高水平自動變速器產業園區,打造以“智能工廠”“智能生產”“智能物流”為主要內容的“工業4.0”模式。近兩年,在傳統產品銷售下降的情況下,8AT銷售逆勢而上,替代老產品成為企業發展主力。
產學研用結合 打造多贏格局的產業鏈朋友圈
盛瑞的成功,還有一個重要的經驗,就是產學研用的深度結合,深度創新推進產業鏈的形成。比如盛瑞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合作、盛瑞和江鈴的合作、盛瑞和行星排、閥板等眾多國內第一家自主配套企業的合作。這些合作拉動了上下游一大批創新型企業的成長,現在,汽車技術的發展可謂日新月異,跨界協同已成為趨勢,必須倡導這種協同文化。
預計到2020年,盛瑞將逐步形成100萬臺自動變速器總成及相應配套零部件的產出能力,成為世界一流、國內領先的自動變速器研發制造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