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真人视频网站直播下载,国产男女免费完整视频,亚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精产国品一区二区区别

新聞中心 > 青島要聞焦點 > 正文

青島農業70載:務實耕耘結碩果 糧食生產煥新顏

2019-09-24 10:19 作者:崔文靜 來源:青島新聞網
分享到:

青島新聞網9月24日訊(記者 崔文靜 通訊員 種玉金)國以糧為本,民以食為天。糧食安全是關系國民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戰略問題。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黨和政府始終將“三農”工作作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勵和大力支持糧食生產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糧食生產,明確要求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青島市委、市政府深入貫徹中央、省一系列農業政策,始終堅定“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這一中心思想不動搖,嚴格執行《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辦法》,積極落實耕地保護目標責任,落實種糧直補、良種補貼等強農惠農政策,保耕地、興生產,農業生產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日益增強,不斷跨越新臺階。

一、新中國成立70年來青島糧食生產的主要成就

(一)糧食種植面積保住基本底線

新中國成立70年來,青島糧食生產從種植面積上看,經歷了一個前減后穩的過程。

記者從青島市統計局獲悉,青島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從1949年的84萬公頃減少到2018年的48.11萬公頃,下降了42.7%,年均降幅0.8%。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到2003年,受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工業化、城鎮化不斷推進的影響,青島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總體呈下降趨勢,2003年降到70年來最低點,為36.05萬公頃。隨著2004年免除農業稅和糧食直補政策的實施,農民種植積極性進一步被激發,青島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穩步回升,保持在40萬公頃以上,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比重保持在67%左右,糧食種植始終占據農作物種植的主導地位。

(二)糧食作物平均畝產大幅提升

新中國成立初期,農業科技水平相對較低,糧食作物單位面積產量很低。1949年全市糧食綜合平均畝產僅57.4公斤,84萬公頃糧食播種面積所生產的糧食僅相當于2018年48.11萬公頃糧食播種面積產出糧食的23.3%。隨著農業科技的不斷發展和糧食種植結構的不斷優化,青島糧食單位面積產出水平不斷攀升,到2018年,青島糧食綜合平均畝產達到429.7公斤,比1949年提高372.3公斤,提高了近6.5倍。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經濟體制深化改革,農業科技廣泛應用,為糧食生產的全面發展注入了巨大的生機和活力,有力地推動了糧食生產的蓬勃發展。從1978年到1998年,短短二十年,青島糧食單產增加了236.7公斤,年均增長4.2%。

(三)糧食總產量保持穩定增長趨勢

新中國成立70年來,糧食生產歷經新中國成立不久的波折與改革開放后的快速發展,青島糧食總產量從1949年的72.32萬噸,經由改革開放初期的190.09萬噸、十八大初期的270.73萬噸,直到2018年的310.10萬噸,70年間增長237.78萬噸,平均每年增長3.45萬噸,年均增長2.1%。其中70年代糧食總產量突破100萬噸關口,1979年繼續增產突破200萬噸關口,到了1991年糧食總產量突破300萬噸關口。從1949年至2018年青島市糧食總產量變化情況圖中可以看出,90年代末期青島糧食生產達到頂峰,之后受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的強烈沖擊,加上農業生產比較效益低下的現實驅動,2003年糧食總產較低,此后,隨著中央高度關注“三農”問題,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相繼出臺,農業技術不斷發展,農業發展步伐明顯加快,糧食總產量重回300萬噸關口。

二、青島糧食生產經歷五個發展階段

縱觀青島糧食產量變化情況,結合農業發展歷史可以看出,新中國成立以來青島市糧食生產大致經歷了以下五個階段:

(一)恢復發展階段(1949年至1957年)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央政府于1950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至1952年基本完成土改任務。盡管當時農業生產條件很差,然而土改激發了農民生產積極性,有利地促進了糧食生產發展。1957年全市糧食播種面積達到87.07公頃,比1949年增長3.7%;1957年青島糧食產量達到92.19萬噸,比1949年增加19.87萬噸,增長27.5%。

(二)動蕩調整階段(1958年至1977年)

1958年至1962年期間,由于連續3年自然災害影響,以及急于求成的“大躍進”“人民公社”化等農業生產體制的失誤,糧食產量不增反降。1962年青島糧食總產量僅62.89萬噸,比1957年減少29.3萬噸,天災人禍導致國民長期受溫飽問題困擾;此后,由于中央貫徹“調整、整頓、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產量開始回升,到1965年產量恢復到接近1957年的水平;到1975年,青島市糧食單產達到192.34公斤/畝,比1957年單產提高了121.75公斤/畝,年均增長6%,糧食總產量達到189.95萬噸,增長了97.76萬噸,翻了一番多。

(三)迅猛發展階段(1978年至1999年)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標志著農業進入了改革、創新、發展的新時期。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為農業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農用機械和化肥施用迅速普及,使糧食生產步入迅猛發展的新階段。青島市糧食總產、單產在這一階段飛速提高,1987年青島糧食單產首次超過300公斤/畝,1991年青島糧食總產突破300萬噸大關,1998年全市糧食總產達到346.98萬噸,創歷史最高水平,1999年全市糧食總產比1978年增加了143.02萬噸,平均每年增長7.15萬噸,年均增長2.8%。

(四)穩定發展階段(2000年至2011年)

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關注“三農”問題,不斷加大農業投入,把糧食生產放在突出位置,中央一號文件連續多年聚焦三農問題。大量的惠農政策相繼出臺,取消了農業稅,實施了種糧直補、良種補貼、農機補貼和生產資料補貼等,不斷提高小麥等糧食作物的收購保護價等財政支持力度。得益于政策利好和優惠待遇,青島市農業發展步伐穩步前行,糧食面積、單產、總產基本保持穩定。

(五)轉型發展階段(2012年至今)

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業由快速發展逐漸轉為高質量發展,我國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青島市牢牢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鄉村振興的總要求,落實好全國兩會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順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方向,積極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軌變向,不斷調順調優農業結構,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統籌布局優質高效農創項目,培育“三農”發展新動能,為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作出青島貢獻。全市糧食播種面積從2012年的43.95萬公頃增加到2018年的48.11萬公頃,增長9.5 %;糧食總產量從2012年的270.73萬噸增加到2018年310.1萬噸,增長14.5%。這一時期,青島市糧食總產和平均畝產繼續保持在較高水平,生產方式更加科學,種植結構更加合理。

三、青島糧食生產呈現五大特點

(一)良種普及率不斷提升

種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生命線”,是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石,直接體現了農業科技和生產力水平。從1949年到2018年,青島市糧食播種面積由84萬公頃降至48.11萬公頃,減少了42.7%,但是全市糧食總產卻增長了3倍多,糧食單產增長了6.5倍左右。特別是在自然災害頻發、生產成本持續增加的背景下,青島市糧食總產量能一直保持在300萬噸左右的較高水平,優良品種的培育和推廣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近年來,青島市加快培育具有競爭力的現代種業企業,扶持本地企業做特做優、做大做強,鼓勵國內外知名種企在青島設立研發中心和育繁基地,先后建成了20萬畝農作物良種繁育基地,引進農作物新品種一百多個,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0%以上。

(二)機械化耕作覆蓋面加大

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離不開機械,青島各級政府積極落實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大力改善農業生產裝備,推動了全市農機總動力快速增長。新中國成立70年來,青島市糧食生產機械化水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由1957年的0.22萬千瓦增至1978年的75.45萬千瓦,到2018年達到了738萬千瓦;2018年全市農用拖拉機21.6萬臺,比1957年增長3660倍,比1978年增長接近13倍;2017年全市大、中型機引農具11萬臺,比1957年增長1099倍,比1978年增長接近10倍;2018年全市機耕面積35.92萬公頃,機械播種面積57.81萬公頃,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84.5%。農機標準化作業程度明顯提高,集收獲、耕整、播種于一體的機械化復式作業應用范圍擴大為糧食增產提供了有效途徑,全市糧食生產能力得以增強。

(三)農田水利建設成效明顯

水是農業的基礎,水利是農業生產的命脈,青島“十年九旱”的氣候特點和水資源匱乏的地理條件,讓全市農民祖祖輩輩都“靠天吃飯”。為了改變這一現狀,70年來,青島市委市政府始終將農田水利建設作為每年政府的工作重點,加大投入興修水利,取得了明顯成效。2018年,全市共有機電井13.7萬眼,比改革開放初期增加11.6萬眼,增長5.5倍,擁有排灌機械23.3萬臺。水利建設對農業生產的支撐作用得到進一步發揮,為農業提效、糧食增產提供了保障。隨著噴灌等新技術的應用和推廣,青島市有效灌溉面積持續增長,由1978年的27.7萬公頃增至2018年的33.1萬公頃,增幅達到19.5%,特別是2003年之后,增長速度明顯加快。

(四)化肥使用量沖高后回落

化肥是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是糧食的“糧食”,但化肥過量、盲目施用等問題,也帶來了成本的增加和環境的污染。青島市委市政府牢固樹立“增產施肥、經濟施肥、環保施肥”理念,依靠科技進步,提高肥料利用率,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青島的化肥施用量呈現先快速增長、達到峰值后保持穩中有降、持續下降的趨勢,逐步走上了減肥增效、高產高效的可持續發展之路。1978全青島市化肥施用量僅有3.64萬噸,至1995年全市化肥施用量猛增到31.45萬噸,隨后長時間保持在30萬噸以上。自2008年以來,由于國家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全市化肥施用量逐年減少。

(五)農業科技驅動持續增強

近年來,青島市堅持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雙輪驅動,促進農業科技成果的快速轉化和應用,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技術支撐。目前已經成立了由青島農大、市農科院等市屬和駐青農業科研單位、龍頭企業、農業園區及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多家單位共同合作的青島市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建立了農業科技示范基地。每年組織農業專家和技術指導員深入生產一線,進行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新技術推廣。此外還啟動了現代農業智能裝備技術研究、“互聯網+現代農業”技術示范等協同創新任務。

新中國成立70年來,青島糧食生產增量之多、增幅之大、增速之快,前所未有、舉世矚目。70年青島糧食發展的成效,是生產關系不斷適應生產力發展的中央大政方針推行的成效,是科學技術不斷進步的成效,是國家惠農優糧實施的成效。展望青島未來的糧食產業發展,必須確保糧食安全的底線不動搖,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鄉村振興戰略為抓手,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可持續發展為原則,加強糧食科技創新,繼續推動糧食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我要爆料 免責聲明
分享到:
? 青島新聞網版權所有 青島新聞網簡介法律顧問維權指引會員注冊營銷服務郵箱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六枝特区| 阳泉市| 天等县| 龙州县| 皮山县| 米易县| 曲周县| 福州市| 延安市| 文化| 双城市| 阳江市| 凯里市| 房山区| 华坪县| 临澧县| 连江县| 天峻县| 常州市| 宁强县| 仪征市| 砚山县| 台南县| 肥东县| 临澧县| 萨嘎县| 盘山县| 云浮市| 罗平县| 清水河县| 大安市| 永定县| 从化市| 固原市| 太仆寺旗| 漯河市| 凌云县| 白朗县| 长岭县| 保康县| 凤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