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音樂種子種在孩子心間 海歸的她是乘風破浪創業姐
青島新聞網獨家
記者 宋波鴻
在日前閉幕的青島海歸創新創業峰會上,一個身材嬌小玲瓏、面容精致、談吐落落大方的“小姐姐”吸引了記者的注意。她叫潘紫藝,在海創會上做了海歸創業代表發言,專注音樂教育領域的她,破天荒地為青島引入了“鳳凰之聲國際音樂季”,讓郎朗這樣的國際大師能夠在青島獻藝;并把一個又一個音樂的種子,播撒在青島孩子們的心間。潘紫藝的演講,贏得了現場海歸同仁以及與會人員的高度贊譽。
就在近日,火爆一夏天,即將迎來“成團之夜”的綜藝節目《乘風破浪的姐姐》,掀起對“30+”姐姐們的討論熱潮。張雨綺、萬茜等女星紛紛突破自己,完成一個又一個全新高度的女團表演。而對于“30+”女性,全社會又添新晉解讀。青島新聞網記者專訪了這位來自青島的80后海歸女性創業者,暢聊她的“乘風破浪”。
前塵:音樂給我帶來更多機遇和好運
受家庭的音樂熏陶和影響,4歲的她就開始了鋼琴學習生涯,可以說音樂始終伴隨著她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也成為了一種習慣。潘紫藝說,“如果說音樂的種子是在4歲的時候埋藏在心底,那這些年,音樂這顆種子歷經從萌芽到綻放,不斷地在澆灌培養,也是一直以來對音樂的執著與堅持。”
在孩童期學習音樂,潘紫藝更多把彈鋼琴當成一種愛好。她說,“說實話,對一個四歲的孩子來說,‘事業’這個概念還是比較模糊,當時更多的就是一腔熱血的喜愛,可能冥冥之中和音樂還是有不言而喻的緣分。”
在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學習3年多后,潘紫藝求學美國,隨Claire Wachter和Dean Krammer教授深造。本科畢業于美國俄勒岡大學音樂學院音樂系以及工商管理系,后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師從Ann Perry,研究生畢業于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音樂系。
不論是在求學生涯中,還是工作中,音樂的元素給她帶來了很多機遇和好運,在心情的起伏期,去彈琴或者去聽音樂會等等,都會幫助她做出更好、更準確的選擇。潘紫藝說,“現在回頭看,我比很多人要幸運,音樂是我一生的摯愛和堅持,同時又繼而變成了我現在的事業。”
乘風:做一場具有青島特色的國際音樂節
從2014年回國開始,潘紫藝從事起音樂教育以及相關領域的創業。從擔任鋼琴老師開始,潘紫藝把目光放眼音樂教育領域,她帶領海韻學校獲得“誠信金榜品牌”等榮譽,同時個人榮獲“2014青島優秀教育培訓名師”榮譽稱號。
先后擔任第十二屆桃李杯搜星中國青少年文化藝術人才選拔活動青島賽區評委、第九屆施坦威全國青少年鋼琴比賽青島賽區負責人、第九屆施坦威全國青少年鋼琴華北二區決賽負責人兼優秀指導教師、2019年“尋找下一個郎朗——百名師生同奏會”活動主創兼總策劃……
2018年,潘紫藝帶領團隊策劃了“鳳凰之聲國際音樂季”活動,把包括郎朗在內的眾多國際知名音樂人引入青島,在西海岸鳳凰之聲大劇院里,隆重為全青島乃至全國觀眾傾情獻藝。
說起那次“高光時刻”,潘紫藝表示,“當時因為合作方邀請,機緣巧合,我們有幸參與了這樣一個國際音樂季的活動。一直以來我們都想為青島人打造一個富有青島特色的國際音樂節,我們提供的是最專業的平臺和服務,項目重大,我們多方借鑒中外優秀經驗,因地制宜,在這個基礎上我們不斷完善自己和豐富自己,活動圓滿成功。”
破浪:運用大數據互聯網,深耕中國音樂文化教育
在音樂教育領域,潘紫藝牽頭引進了好美樂雙語音樂教育項目。
她表示,這是為了讓孩子們足不出戶就可以接受與全球同步的教育理念,以寓教于樂的方式,通過啟發式、漸層式的學習方式,顛覆傳統,讓孩子們輕松愉悅地感知音樂、享受音樂,培養“小小音樂藝術家”。同時,這個項目的特殊性,在于其“音樂治療作用”。她和她的團隊還積極投身社會公益事業,開展“好美樂關愛兒童自閉癥課堂”,讓孩子們走出自己孤獨的世界,感受音樂的力量。
不過似乎每一位創業者都會面臨十字路口和瓶頸期,潘紫藝也不例外。她說,“在過去十年的工作中,我也在不斷地思考和總結遇到的問題和瓶頸。當下的我當又在迎接新的挑戰,開啟新一輪的創業。”
作為企業領頭人,不單單只關注到眼前的利弊,目光長遠未雨綢繆,潘紫藝把目光投向了互聯網和大數據領域。她表示,“從信息時代到智能時代,從應用先行到數據先行。數據資產化、數據共享、數據生產價值在不斷地完善和體現。數據本質上不能共享,但是數據價值應該共享。未來,我們期待中國真正實現云端‘新基建’產業,運用大數據互聯網,將中國音樂文化教育深度挖掘,有機融合,共享智能,打造一個完整的閉環產業鏈,這樣我們才能更長久地發展,才能做強、做大。”
【對話潘紫藝】
保持對新鮮事物的關注度,勇敢獨立有所擔當
記者:青島也被譽為“音樂之島”,您覺得真的變成一座“音樂之島”,青島還需要在哪些方便加強或者提升?
潘紫藝:文化藝術的繁衍盛行與城市發展相融合,全面助力城市發展新動力。青島“音樂之島”的美譽廣為流傳,但實際上,我們還有很多可以改善和提升的空間,軟實力和硬實力雙倍提升,對標國際一線標準。
借助我們的地理開放的優勢,做好“引進來”和“走出去”,為青島提供更好的平臺和合作機遇,多元化、多變化發展,為老師們、孩子們提供更好地平臺,多看、多學、多提升。比如我們一直想做的“全球人才計劃”項目,也是基于這個初心,讓島城的孩子們可以在青島即可與全球的音樂大師學習、交流,也有機會進入世界一流的音樂學府深造。用我們的資源和平臺,為孩子們提供定制化、私享化服務。
其次,我們還需要有更多有文化底蘊、文化內涵、文化熏陶的藝術活動落地,質量>數量的考核標準,全面提升全民藝術素養。青島基于現在的基礎上,還需要我們每一個青島音樂人的助力,才能讓“音樂之島”的美譽不負盛名。
記者:在與郎朗等國際音樂人合作的過程中您都有哪些收獲?
潘紫藝:對我影響比較大的幾個點:一、眼界與格局。二、專業的提升。三、平臺和資源。
和大師合作是最好的學習機遇,尤其是和郎朗等國際著名音樂大咖,更是不可多得的交流機會,也為我們帶來了很多國際一線的發展思路,讓我們第一時間能夠把握和調整發展方向,所以我們的很多想法更能與國際接軌。
專業的提升是密不可少的,每一年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我們都會邀請國內外頂級藝術家蒞臨青島,為我們的學生和老師們分享。無論是作為一名鋼琴老師,還是作為一名經營的老板,對于專業我們都有嚴謹的要求和嚴苛的標準,每一次交流和學習,都對我的專業有很大的提升。
最后是平臺和資源共享,資源整合和平臺共享是當下發展的新契機,我們在不斷提升自我的同時,才能更好地服務于我們的客戶群體,才能為我們的學生提供更多優質的、定制化服務。
記者:您的創業也圍繞音樂教育,音樂對孩子們有什么樣的幫助和提高?這個市場前景如何?
潘紫藝:每一次圍繞音樂教育的創業,都有一個機緣巧合的機遇和初衷。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我們肩負重任和囑托,幫助孩子們成長。
美國AMI國際藝術交流的創辦,初衷是為了積極對接國際音樂文化的傳播和交流,讓中外音樂可以深度融合,尤其是讓我們中國傳統的、經典的、富有底蘊和內涵的音樂文化可以走向世界,成為世界音樂文化發展,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一份子。
施坦威青島音樂中心的成立,以音樂文化交流為核心的音樂綜合體,集“展示體驗展演教育”四大板塊于一體。致力于追求極致的完美和優質的體驗,依托國際化的運營標準,實施本土化的精確定位,擁有“最好的琴”和“最權威、最專業、最頂尖”的藝術家。
海韻音樂藝術歷經20余年的發展與沉淀,于2020年華麗轉型重磅升級,成為青島音樂文化打卡新地標,打造集“產學研教”于一體化的音樂文化綜合服務產業鏈。著力營造音樂藝術沉浸式體驗和多元化空間,滿足不同齡段、不同基礎的音樂愛好者的需求。
“快樂人生,音樂相伴”,教育擔負著傳承與期望,不負重托,“以人為本,創百年名校”是我們美好的希冀。
記者:現在80后90后、“30+”女性討論話題越來越濃烈,您是如何看待“30+”小姐姐的?
潘紫藝:當代女性的發展被社會給予更高的期望和關注度,不論是80后還是90后,都應該保持進取,保持對新鮮事物的關注度,勇敢獨立,有所擔當,愿大家都能乘風破浪,百尺竿頭,更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