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船長,變化如天壤!西海岸新區劉家島村漁民成功“轉型”
一“捕”一“放”:同樣是船長,變化如天壤
西海岸新區劉家島村漁民劉光華成功“轉型”
“老劉,下次出海還找你!”靠著識海流、找魚群的本事,只要是劉光華帶船海釣,大家伙兒準能滿載而歸。劉光華年輕時曾是青島西海岸新區薛家島街道劉家島村小有名氣的漁船長,如今,53歲的他“轉型”成了垂釣船船長。
同樣一片海,都是當船長,有何不同?
“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回憶起過去出海的苦日子,劉光華感嘆道:“以前全家跟著忙活,夜里開始打鉤、掛食,跟著潮水出海,收了船還要倒鉤、清網,一天到晚累個半死。”
早些年,隨著過度捕撈,海里的魚越來越少,最難的時候劉光華出趟海也就掙個百八十塊,都不夠加油、買餌、補網錢,用他的話說,就是“灣里打魚灣里交”,每年交學費、交保險成了他最發愁的事兒。
2013年,劉光華干脆把船賣掉,來到離家不到一里地的青島魯海豐集團上班,“尋思憑著打魚手藝謀口飯吃,沒想到在這兒的工作卻是放魚!”
原來,為了修復海洋環境、恢復漁業資源,此時的魯海豐集團已經開始探索建設海洋牧場,大規模投放人工魚礁、廢舊船只,底播貝類、增殖放流,再造魚類生存環境。
2014年6月,隨著國家級新區的設立,青島西海岸新區把海洋經濟作為發展主題,海洋牧場建設步入快車道。目前,新區共建設省級以上海洋牧場12處,用海面積8萬余畝,投放各類人工魚礁90萬空方,牧場海域水生生物資源量比投礁前增加5.3倍,海洋“荒漠化”得到明顯改善。
昔日資源瀕臨枯竭的海域,如今成為海上糧倉。在海洋牧場建設過程中,魯海豐集團持續投資10.7億元,建設智能型深水抗風浪網箱280余個,還在淺海養殖技術和模式上大膽創新,上層養海帶、中間養貝類、底層養魚類的立體養殖模式可以讓畝產經濟效益增加2.5倍以上。
漁業資源的恢復給海釣業務帶來了機遇。魯海豐集團海洋牧場游釣碼頭里,白色垂釣船忙著駛出、駛進,到了周末更是一船難求。劉光華重操舊業,又當起了船長。
“現在出海3個半小時,一個人平均能釣80斤魚,比過去一條船打的都多。”看到魚群一年年多了起來,劉光華打心底里高興,也讓他明白了一個道理:“保護生態就是創造財富。”
隨著海釣業務發展,海邊配套的高端酒店、休閑平臺、民俗展示以及潛水、觀光等多樣活動類型,吸引著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和釣友。
漁業轉型也帶動了漁民的轉產轉業。在魯海豐集團,像劉光華這樣的老漁民有100多人,周邊漁家宴、民宿間接創造了500多個崗位。
現如今,上班8小時、4000多元工資、公司交保險,安安穩穩的工作讓劉光華甚是滿足。
劉光華的幸福感不只于此。2016年,劉家島村搬遷安置,劉光華家的四間老屋換成兩套海景樓房,他和兒子一人一套,加上老伴每月1500多元的養老金讓這個小家更加富足,“現在下班第一件事就是回家抱孫子,過去在海上漂著的時候,這種日子想都不敢想。”(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德銀 通訊員 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