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看嶗山】打造齊魯樣板 譜寫新版“富春山居圖”
(東麥窯社區“仙居嶗山”主題民宿項目)
青島新聞網11月3日訊(記者 朱穎 通訊員 梁太宏 張峰 宋寶峰 王曉萍)建立社區干部“選、育、管、用”機制,持續整頓軟弱渙散農村基層黨組織,成立7個“黨建產業聯盟”,培育省級美麗鄉村示范點4個,社區集體經濟收入大幅增長……距年底收官還有兩個月,漫步嶗山城鄉,看到的是美麗鄉村與城市共進共美,融合發展喜人景象,處處能感受到的是干部群眾決戰決勝的沖刺勁頭和豪情。
嶗山區位于青島市東部,下轄5個街道。163個社區中農村社區139個,占社區總數的85.3%,城鄉二元制結構明顯。近年來,嶗山區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時重要講話精神和省市委對深化拓展“萊西經驗”的要求,不斷繼承發揚、深化拓展“萊西經驗”時代內涵,在實踐中創新、在探索中前行,走出了一條“組織強、隊伍硬、服務好、鄉風淳、民心和”的黨組織領導鄉村振興新路徑。
從“選出來”向“選好”“配強”轉變
——筑強堡壘建立健全選育管用機制
強堡壘,從選對一個人開始。曉望社區是嶗山腳下一個山青水秀的山村,以前由于發展思路不清,社區集體經濟發展一度陷入停滯狀態,群眾守著金山銀山叫窮,昔日的“老典型”、“老先進”被甩在后面。李澤兵擔任社區黨委書記后,帶領社區黨員群眾以萬畝山林為依托,充分挖掘當地的生態資源和人文資源,打造二龍山國家AAA級景區,建設了生態農業觀光區,每年接待游客17萬余人次,集體收入每年增加360余萬元;組織社區1500余名茶農和8家茶葉生產加工企業抱團發展,培育了“甘霖春”自主品牌,探索走出了一條規模化、品牌化經營的新路徑,每畝地每年為居民增收4.8萬元,一躍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先后榮獲“中國美麗休閑鄉村”“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國家級茶葉合作社”“山東省十佳訂單銷售型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榮譽稱號。李澤兵本人也于2018年7月被中共山東省委組織部授予“全省擔當作為好書記”曉望社區的變化是嶗山區持續通過選好一個人,帶好一班人,聚起一群人,帶富一個村的一個成功案例。
(流清灣黨建產業聯盟)
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其戰斗堡壘作用發揮得怎樣,“關鍵少數”至關重要。圍繞打造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基層“三農”工作隊伍,進一步明確社區書記選任標準,健全備案管理制度,細化7項任職調整流程、規范完善書記檔案,從嚴從實把好選人用人關口。實施“人才回引”和社區后備人才遞進培養計劃,挖掘出382名本土優秀人才,建立社區后備人才庫,確保從“好人”中選“能人”、“能人”中選“好人”,為推進鄉村振興做好人才儲備和組織保障。
依托浙江大學、復旦大學等國內知名高校和干部教育基地,采用“封閉管理+集中授課”模式每年對全區260余名社區黨組織書記居委會主任進行集中輪訓,區委主要領導每年親自上黨課,推動社區干部強黨性、守紀律、講規矩、提素能。出臺社區黨組織書記考核管理辦法,將班子建設、社區治理、服務群眾、民主管理、區域化黨建等11項具體工作納入考核內容。制定社區干部底線管理辦法,對違反底線情形的社區干部,分類實施4種組織處理,強化社區干部紀律規矩意識。探索建立社區小微權力清單,梳理出涉及社區事務、基層黨務、扶富幫困、印章管理等5大類10項權力清單。嚴管的同時,更加注重關愛。建立農村干部“基礎報酬+績效補貼”的結構性崗位補貼長效機制,落實社區干部免費體檢制度,每年安排30余萬財政經費用于社區書記主任體檢,深度挖掘宣傳鄉村振興、基層治理工作中涌現的優秀社區黨組織書記先進事跡,多名優秀社區黨組織書記獲評省市級“擔當作為好書記”。
圍繞打造過硬支部,嶗山區從加強基層黨組織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從組織設置、班子隊伍建設、黨員發展教育管理等9個方面著手,建立基層黨組織“1+7”標準化體系,出臺《農村社區基層黨組織建設基本標準》;配套制定《基層黨組織評星定級達標升級考核管理辦法》,每年采取“支部自評—上級考評—會議審評—組織聯評”的方式,劃分1—5個星級等次,與評優評先、政策扶持、保障激勵等直接掛鉤。
特別是對評定為二星級以下的,直接確定為軟弱渙散社區,出臺《軟弱渙散社區治理整頓“三要四不準”規定》,明確1名區級領導班子成員聯社區、1名街道領導班子成員包社區、1個區直部門結對聯系、1個工作隊靠上整頓、1名第一書記駐點幫扶,形成攻堅突破合力,集中優勢力量推進治理整頓。創新實施“三建聯動”網格化治理,將全區劃分為654個網格,把黨支部(黨小組)建在網格上,配備專職網格員735人,隨時隨地掌握影響社區和諧的突出問題。抓實農村區域化黨建,全面建立街道區域化黨建聯席會議和管區共建議事會,吸收駐區機關企事業單位負責人為兼職委員,組織18個城市街道管區和涉農街道管區結對聯系,打造共駐共建、共享共贏的黨建共同體。
組織領航、干部領頭、工作領先。目前,嶗山組織優勢已轉化為推動鄉村振興的行動優勢,驅動效應正在不斷放大。近三年來,嶗山139個農村社區中,已涌現省市區先進基層黨組織24個;優秀共產黨員、黨務工作者37個,培育出松山后、東麥窯、唐家莊、周哥莊等10余個“有顏值、有氣質”的黨建示范點。
(評選社區“小名人”)
從“單打獨斗”向“集群作戰”轉變
——黨建產業聯盟探索農村集約經營實現新路徑
青山碧水、云霧繚繞、流水潺潺……寒霜已近,但是,在王哥莊街道“標山田園綜合體”,依然游人不斷,人們逛逛茶園,賞秀美自然風光,去唐家莊社區打卡網紅民宿……據介紹,由唐家莊、廟石、張家河三個社區共同打造這個田園綜合體,是嶗山區通過組建黨建產業聯盟,以黨組織融合全面推動村莊融合發展的一個成功范例。
“為避免各社區單打獨斗、重復建設,我們堅持黨建引領,把黨的政治優勢轉化為鄉村振興的行動,‘串珠成鏈’,一體推進,全域提升,找到了發展的‘金鑰匙’,實現企業、集體經濟組織、社區群眾三方共贏,在鄉村振興中探索共同富裕的有效實現形式”,嶗山區委組織部副部長、區委兩新組織工委書記孟兆軻表示。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和關鍵抓手。針對跟風發展、盲目建設、產業發展雷同,造成農村發展“點強面弱”,難以“串點連片”的實際,嶗山區打破“就村抓村”“就事抓事”的路徑依賴,結合全區鄉村振興產業示范帶建設,由3個涉農街道黨工委發起,把地域相鄰、產業相似、強弱不均、稟賦各異的社區“融”為一體,有效整合各類資源資產,把分散的資源聯合成一個有機整體,實現土地集中連片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為推進社區綜合開發提供更好的基礎和條件。先后組建了沙子口流清灣、王哥莊標山、北宅周上路等7個各具特色的“黨建產業聯盟”,輻射周邊27個農村社區、13個“兩新”組織、15個機關事業單位,盤活鄉村現有的土地、資金、項目和人力等資源要素,實現以組織融合推動發展融合、以黨建一體化推動區域發展一體化。
形成產業“雁陣”。依托聯盟內的傳統產業、特色產業、優勢產業,推動社區與社區、社區與單位“眾籌發展”、合作共贏,激發產業發展的規模效應。在沙子口街道,流清灣“黨建產業聯盟”組織轄區東麥窯、西麥窯、流清河等3個社區與青島祥源旅游發展公司聯合成立青島流清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以祥源公司專業團隊為主導謀劃運營,差異化推進3個社區風貌提升和產業升級,著力打造了以魔方公園、主題民宿、海上旅游等新興業態為特色的“流清灣濱海度假風情帶”。項目建成后,聯盟內每個社區每年至少實現40萬元的收益。
(社區小名人廣場)
構筑全產業鏈條。黨建產業聯盟依托嶗山全域旅游資源,帶動成員社區提質鄉村旅游、康養休閑等項目開發,推動鄉村旅游創新發展。王哥莊街道標山“黨建產業聯盟”以標山田園綜合體建設為平臺,打造集游覽觀光、休閑采摘、鄉旅民宿于一體的標山鄉村生活體驗示范帶。在聯盟推動下,唐家莊社區引入專業團隊組建合資公司,共同開發社區閑置民宅,打造“嶗山?唐莊”品牌民宿,一期3套民宿投入試營業,社區集體從每套民宿中獲得不低于4萬元的年保底收入;廟石社區利用凝真觀等文化資源,實施竹林公園、美麗茶園、魚家溝濱水步道建設,高標準打造田園綜合體項目,目前已現雛形;張家河社區成功引入養生谷項目,推動形成集中藥種植、中藥研學、中醫養生、藥膳餐飲、養生課堂、健康養老等元素的健康養生產業鏈。
實施品牌培育工程。深入挖掘轄區鄉村產業內涵、特色和潛力,共同打造做響優質品牌。北宅街道兩河“黨建產業聯盟”以涼泉理想村為中心,在全面實施綜合管線入地、環境整治等生態修復工程的基礎上,引入鄉村建設知名企業鄉伴集團,青年國際鄉村雙創中心、陶藝工作室、植物生活美學館等10余個項目落地,打造了生態綠色鄉村北方典范。目前,已打造了棗行“多肉村”、畢家“藍莓村”、華陽“狀元紅”等一批知名農產品品牌,推動了社區集體經濟發展。
如今,在嶗山,一個個美麗鄉村、美麗景點,通過特色示范帶串聯,有效帶動沿線產業發展,一個個新型社區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實現了美麗蝶變……
“從“一元管理”向“多元共治”轉變
——八小工程”探索社會治理有效之道
在嶗山區王哥莊街道桑園社區,活躍著一支由16人組成、平均年齡為60歲的“桑園大媽巡邏隊”,她們走街串巷進行安全宣傳、交通疏導、糾紛調解……為社區點亮了“平安燈”。在沙子口街道東麥窯社區,由3名法律顧問、4名社區工作者和5名老黨員老干部組成的調解員隊伍,成功化解了涉及資產改制、集體經濟發展、墳墓整治等矛盾隱患10余起,沒有發生一起走出社區的矛盾糾紛和信訪案件。
這是嶗山區在實施“八小工程”中推動鄉村治理由“村民自治”為主向“多元共治”轉變的兩個具體而微的生動體現。近年來,嶗山區積極填補基層治理制度的“斷層”和空白點,探索“治理有效”的實現途徑,將自治、法治、德治的相關要求在基層具體化、形象化,全面實施鄉村治理“八小工程”,有力地提升了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圍繞推行“小公約”,組織139個社區深入挖掘鄉村熟人社會蘊含的行為規范,把法律之外一些約定俗成的東西上升為《居規民約》。把森林防火、社區改造、違法建設、文明祭祀、纏訪非訪等相關約定納入其中,并將執行情況與社區福利待遇掛鉤,增強了制度剛性約束。同時開展各家各戶曬家規家訓活動,厚實了鄉村文明的“里子”,促進鄉風文明提升。圍繞健全“小民主”,完善黨組織領導的社區重大事務民主決策機制,制定社區事務管理“三議兩審兩公開”工作法,推進社區事務陽光運行、陽光操作,去年以來未發生因履行民主程序不到位而發生的信訪事件。圍繞深化“小服務”,組織開展各類志愿服務活動,完善為民服務平臺建設,目前全區66項公共服務事項可在街道以下層面“一次辦好”,群眾零跑腿比例達到了75%。疫情防控期間,開啟戰時貼心服務機制,組織成立了260余名青年志愿者擔任“買手”的“幫買團”,服務社區困難群眾、孤寡老人5200余人次。
村規民約。
聚焦抓實“小調解”,深化“一社區一法律顧問”制度,加強社區“和事佬”隊伍建設,組織有威望、有熱心、有能力的老黨員、老干部等人員,組建矛盾糾紛調解員隊伍168個,第一時間化解家長里短、鄰里糾紛,力促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問題能解決。聚焦維護“小平安”,結合平安智慧社區、“雪亮工程”,構建人防、物防、技防相融合的社區治安防控體系;通過建立青年先鋒隊、巾幗服務隊、平安志愿隊、大媽巡邏隊等210余支平安志愿者巡邏隊伍,開展“我為大家看一夜,大家為我看一年”活動,引導黨員群眾看家護院、“巡邏打更”,確保社區安全穩定,在重大活動、疫情防控、護林防火等重點工作中,參加群防群治志愿者達到3.7萬余人,為各項工作開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深入培育“小鄉賢”,整合社區在黨政機關、科研機構、教育衛生、“兩新”組織等領域先進群體的資源力量,培育富有社區特色和時代精神的正能量文化,引導有德才的社區在外人士依法有序參與鄉村治理、為社區捐款捐物,助力社區加快發展。精準選樹“小名人”,常態化評選社區“好媳婦”“好婆婆”“孝子女”“好少年”,擴大榜樣模范群體數量,先后評選出各類先進典型520余人,涵蓋創業帶富、熱心公益、見義勇為等10余個類別,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一支重要力量。廣泛推行“小家訓”,在社區統一制作特色牌匾,逐家逐戶懸掛展示,引導居民傳播治家格言、講好家風故事、傳承優秀家風,推動形成了家風正、民風淳、鄉風美的良好社會風尚。鄉村振興讓一個個嶗山農村社區成為人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問題是時代聲音,實踐的起點。于田地中誕生的“萊西經驗”,是鄉土中國最真實的聲音;于基層黨組織經過實踐探尋的方法,是最扎實的問題解決之道。新時代新起點,嶗山1323個基層黨組織、3.1萬黨員將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創新,深化拓展需要回應時代需求,不斷打造“萊西經驗”升級版,真正使基層黨組織成為加快發展的“助推器”、深化改革的“排頭兵”、廣大群眾的“主心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