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業低迷,大洗牌!青島“穩住了”,不容易!
疫情之下,全球航空業迎來“至暗時刻”,機場吞吐量大幅下滑,停飛、裁員、破產等更成為了航空業揮之不去的夢魘。
有數據顯示,截至9月底,全球航空公司累計裁員數量已突破35萬人,超過80%的裁員發生在歐洲和北美。到2020年底,全球航空公司預計裁員人數將近50萬。國際航協預計,全球航空客運需求到2024年才能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
對疫情的有效防控,復工復產的順利推進,讓中國航空業加快復蘇步伐。今年前三季度,國內各城市機場吞吐量出現明顯分化,城市排名迎來大洗牌。
根據民航資源網的信息,廣州白云機場前三季度累計旅客吞吐量為2893萬人次,排名全國第一,反超北京首都機場、上海浦東機場兩大勁旅;去年,在大陸地區旅客吞吐量位居第四的成都雙流機場,實現逆襲,拿下全國第二。往年排名第一和第二的北京首都機場、上海浦東機場,這一次分別下滑至第六和第七。
青島流亭機場作為面向日韓的重要門戶,國際旅客量位居全國第8位。在海外疫情肆虐、國際旅客數量大幅減少的不利形勢下,前三季度能保住旅客吞吐量第16位、貨郵吞吐量第15位的名次,非常不易。
機場流量不僅是數據,也意味著實實在在的人氣、商機和活力。在當前加快構建“雙循環”格局的背景下,流量更是觀察一座城市雙循環暢通程度的重要指標。
放眼國內,疫情并未阻擋各城市搶奪機場流量的步伐,機場規劃建設掀起熱潮,周邊配套建設加大力度。各城市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強勢參與新一輪競爭。
多年來,青島航空領域不足和短板明顯,航空樞紐地位不高,流亭機場硬件條件制約嚴重。所幸,隨著膠東國際機場的轉場,短板將被極大補齊,青島應乘勢而上,從區域樞紐向國際樞紐轉變。
1、初見暖意
疫情席卷全球,各行各業都受到了沖擊,而遭受損失最嚴重的,莫過于航空業。
疫情導致的國際國內航班驟減,讓許多航空公司的經營舉步維艱,甚至還有航空公司因此破產。有數據顯示,全球1/3的飛機在進入度假季節的8月以后仍處于停飛狀態。全球約40萬名航空公司的員工被解雇、被迫休假,或被告知將失業。
雖然中國的航空業相對堅挺,但受影響也十分明顯。
近日,今年前9月的機場吞吐量排名出爐。國內進入排名的40個機場,1-9月的旅客吞吐量同比全部下滑,最大降幅70.3%,最小降幅28.4%;飛機起降架次同比全部下滑,最大降幅達到56.2%,最下降幅也有17.9%;相對樂觀的是,有11個機場的貨郵吞吐量實現了正增長,最大增幅達到59%,最大降幅也有40.2%。
國內航空公司的三季報,也能反映出今年航空業的艱難程度。
從國航、東航、南航這三大航空公司的營收數據看,前三季度,南航總營收653.5億元,同比下降43.98%;東航總營收423億,同比下降54.71%;國航總營收484.5億,同比下降52.99%。就虧損情況看,受疫情影響,前三季度三大航合計虧損約266.78億元,總體虧損逐季度收窄,東航虧損幅度最大,同比下降308.50%。
面對困境,航空公司們紛紛展開“花式自救”。
國外,泰航推出了航時長達3小時的“誦經航班”,還在辦事處門口擺攤賣起了小吃。中國臺灣的中華航空率先推出了世界上第一趟“無目的地航班”,文萊皇家航空、澳大利亞航空紛紛跟進。
國內,6月份,東航首創推出現象級產品“周末隨心飛”,隨后又推出“早晚隨心飛”“西域隨心飛”“灣區隨心飛”“大興隨心飛”系列套票產品,不斷激發市場需求。南航等則將部分航班由客運轉為貨運,拆掉座椅,碼放貨物,增加航空貨運的運力,滿足市場需求。
在國內疫情基本得到控制,社會經濟逐步恢復正常的大前提下,航空公司們的自救見效。
據民航局統計,今年第三季度恢復較快,特別是進入9月份國內市場表現突出,當月國內航線運輸總周轉量和旅客運輸量已同比恢復至去年同期的96.9%和98%。
三大航空公司的業績明顯好轉。第三季度,南航營收263.86億,占前三季營收的40.37%;國航為188.08億,占前三季營收38.82%;東航為171.71億元,占前三季營收40.59%。其中,南航成為三大航中唯一盈利的航空公司,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7.11億元,同比下降七成,這主要歸因于貨郵運輸貢獻了較大的利潤。
分析認為,全球航空業遭到疫情重創后經歷了史無前例的“硬著陸”,眼下正期盼“重新起飛”,但復蘇之路將是漫長且艱難的。
2、青島穩住了
慘淡的航空業正逐漸轉暖,國內機場吞吐量的排行中不乏亮點。當下的困境正在重塑城市機場流量的新格局。
今年1-9月,前十大機場旅客吞吐量排名依次為:廣州(白云)、成都(雙流)、深圳(寶安)、重慶(江北)、昆明(長水)、北京(首都)、上海(浦東)、西安(咸陽)、上海(虹橋)、杭州(蕭山)。
去年旅客吞吐量位居國內第三的廣州白云機場,今年實現逆襲,以2893萬人次的成績,反超北京首都機場、上海浦東機場兩大勁旅。
往年排名第一和第二的北京首都機場、上海浦東機場,這一次分別排名第六和第七。兩座機場的吞吐量分別同比下降70.3%和61.7%。雖然白云機場下降幅度也高達46.9%,但相較于京滬來說,下降幅度卻是最低的,這也是白云機場此次逆襲為第一的重要原因。
去年旅客吞吐量排在第四的成都雙流機場,今年表現也十分搶眼。
今年3月、4月、5月、6月,成都機場吞的吐量曾連續4個月排名第一。特別是5月,成都雙流機場起降架次達到2.4032萬架次,是該月份全球最繁忙的機場。
直到7月,廣州才開始發力,反超成都成為全國最繁忙的機場,但成都仍然排名全國第二。
進步最大的是重慶江北機場,年旅客吞吐量排名全國第九,今年前三季度躍升至全國第四。這主要是因為,江北機場前三季度累計同比增幅-28.4%,為全國最好表現。
青島的表現看起來中規中矩。
2019年,青島流亭機場旅客吞吐量2555.6萬人次、貨郵吞吐量25.6萬噸,分別居全國第16位和14位。
而今年前三季度,青島流亭機場旅客吞吐量1079.59萬人次,同比下滑43.9%,位居國內第16位;貨郵吞吐量145295噸,同比下滑21.5%,位居全國第15位。形勢在不斷好轉,9月份,青島流亭機場的吞吐量跌幅收窄,月度排名升至15位。
這一成績,基本保住了青島原有的位置。在今年這種形勢下,青島能拿到這樣的成績,實屬不易。
受疫情影響,今年國際航線一度接近停擺,直到現在也只是恢復了小部分。所以今年前三季度,表現好的機場多為國際旅客占比相對低的,尤其是內陸城市居多,如成都雙流機場、重慶江北機場、貴陽龍洞堡機場等。
反之,國際旅客占比大,受影響程度也就大,如北京的首都機場、上海的浦東機場。青島流亭機場也如此。2019年,青島流亭機場國際旅客量達到413萬人次,全國排名上升至第8位。
以韓國航線為例。疫情發生前,青島機場的韓國航線日均進出42個架次,進出旅客6857人,韓國旅客量排全國第2位。而疫情發生后,韓國航線日均進出12個架次,旅客吞吐量降至1667人次。
3、再次“起飛”
沒有一個冬天不會過去。
隨著疫情影響的逐漸弱化,中國民航正呈現出穩健的恢復發展態勢。在當下的危中尋機,加快機場規劃建設步伐,成為不少城市搶奪機場流量的選擇。
8月4日,重慶發布《重慶第二機場預選場址地形圖及凈空障礙物測繪招標公告》;
9月2日,交通運輸部發文,其中明確加快推進蘇州機場規劃建設;
9月14-16日,佛山新機場選址報告評審會召開;
廣州白云機場三期擴建工程即將進入實質性建設階段……
機場并不是一種單純的交通樞紐,它已經成為國際交往中心、商務中心、高端制造中心,高端客流導入的中心、城市資源配置的中心。機場的流量也不是單純的數據,它意味著實實在在的人氣、商機和活力,是城市競爭的重要賽道。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近期完成的一項研究表明:依托機場航空樞紐特有的要素吸聚能力,除了直接帶動臨空經濟產業發展外,白云機場對廣州市的商貿、旅游、酒店等產業也有明顯的帶動作用。據測算,每增加100萬人次旅客吞吐量,可拉動廣州市GDP29.9億元。
機場流量格局的重塑,一定程度預示著城市格局的變化趨勢。
在當前加快構建“雙循環”格局的背景下,機場流量是觀察一座城市雙循環暢通程度的重要指標。
青島既是東部沿海發達地區,是黃河流域九省區的經濟出海口,又是北方第三大城市,既是內外循環的“雙節點”城市,又是國內東西、南北大循環的“雙節點”城市。
要想實現“雙節點”價值,青島必須在逆境中苦練內功,在“春天”到來前,盡快補齊重大基礎設施的不足,搶奪機場流量。
2019年,青島機場在年度成績單中提到:青島流亭機場在硬件條件制約嚴重、持續高位超負荷運行、保障能力接近觸碰“天花板”的不利因素下,實現三大指標的全新突破,再創歷史新高。
顯然,硬件條件成為制約青島機場流量的一大瓶頸。
不過瓶頸即將被打破。目前,青島膠東國際機場工程建設全面竣工,飛行程序已經獲得批準,機場周邊交通配套保障工程也在逐步完工中。運行等級為4F級的新機場,一期工程建成后可滿足年旅客吞吐量3500萬人次,遠期將以2045年為目標年,滿足年旅客吞吐量5500萬人次。
青島機場還在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定位,由區域性樞紐向國際性樞紐轉變。
青島流亭機場定位為干線機場,培育區域樞紐功能。而鄭州,GDP常年位居青島之后,但即使在疫情發生前,其機場旅客和貨郵吞吐量也均在青島之上,這與其建設“國內大型航空樞紐”的定位有很大關系。
如今,青島機場的定位也有了轉機。今年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攻勢推進情況質詢會議印發的《青島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攻勢作戰方案(2.0版)》,對青島機場進行了清晰的新定位:打造“面向世界的東北亞國際樞紐機場”。
有了明確定位,借助新機場轉場契機,青島要全面提升互聯互通水平和全球通達性,發揮好面向日韓、“一帶一路”的節點、支點優勢,成為連接日韓、面向世界的國際樞紐機場,在新一輪城市競爭中,搶奪流量“升”機。
作者|長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