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農業"芯片"到農旅綜合體 山東以新動能顛覆傳統農業
青島新聞網11月12日訊(記者 黃曉)“全國農業看山東,山東農業看濰坊。”今天上午,“新動能·新山東——第十六屆中國網絡媒體山東行”采訪團來到位于山東濰坊的國家農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探訪現代農業新樣板。
濰坊國家農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是國務院在2018年批準設立的、全國唯一一個以農業為特色的國家對外開放綜合試驗區,由農業農村部與山東省人民政府共建,濰坊市具體組織實施。
濰坊國家農綜區涵蓋濰坊全域,分為核心區和輻射區。其中,核心區規劃面積120.9平方公里,重點發展高端農業與現代食品產業、農業高新技術產業以及農產品國際貿易、現代物流、跨境電子商務等產業;輻射區則承接核心區先行先試成果,與核心區配套聯動,著力在產業融合、農業開放、農村綜合改革等方面創新發展,推動新舊動能接續轉換。
采訪團參觀濰坊國家農綜區。
探秘農業“芯片”研發中心 顛覆傳統農業認知
農以種為先,種子是農業中的“芯片”。來到國際種業研發集聚區后,采訪團立即被展廳中陳列著的西紅柿、黃瓜等展品吸引,這些展品色澤鮮艷、果肉飽滿、形狀各異,與市面上常見的黃瓜、西紅柿不太一樣。據了解,這些都是國際種業研發集聚區培育的新品。濰坊種子谷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增超介紹說:“國際種業研發集聚區主要培育的是茄果類種子,包括西紅柿、黃瓜、辣椒、甜瓜、西葫蘆等。”
隨后,采訪團來到了國際種業研發集聚區的智能溫室,這里正在進行小番茄的新品種試種測試及篩選。步入溫室,瞬間感到熱了許多,且室內明顯更潮濕。已經是11月中旬,溫室內卻綠意盎然,排列整齊的一株株蔓藤上掛滿了大小不一的小番茄,有的尚未褪去青澀,有的則已飽滿紅潤。
“普通玻璃溫室的高度在6米左右,種業研發集聚區的智能溫室頂高8.5米,是目前山東省內單體面積最大的智能溫室。”據劉增超介紹,這種荷蘭式高端溫室建設標準高,采用的種植設備和補光、補氣系統非常先進,全部自動化,省去了人工,電腦控制水肥,使植株營養均衡。
自2019年6月正式運營以來,國際種業研發集聚區通過免費提供研發辦公區、提供配套服務、人才公寓等措施,已吸引了國內外30多家種業研發機構入駐。劉增超說,這些機構在國際種業研發集聚區200畝的荷蘭式高端溫室里進行種子品種試種、新品種開發和篩選優質品種。“通過反復試種來篩選新品種,達到最佳效果后投入市場。有的賣苗,有的賣種子。”
這些新品種有哪些“過人之處”呢?劉增超舉例說,他們自主研發的名為“丹霞”的紅色櫻桃番茄,單果重20克,生長周期短、口感好,含糖量達到了9。同時,抗黃化曲葉病毒、煙草花葉病毒、枯萎病、黃萎病,適宜早春,秋延、越冬保護地種植。
劉增超表示,集聚區整體建設完成后,將以蔬菜現代育種、數字農業、綠色防控、環境精準控制、智能設施建造與智慧管理等技術研發與應用為重點,突破現代蔬菜種業前沿引領性、應用基礎性和共性關鍵技術制約,打破科技創新的體制性機制性障礙,打造國際種業技術創新策源地、新型的科技創新基地和科技創新創業共同體,建設創新資源富集、運行機制開放、治理結構有效、創新能力領先的綜合性國際化種業研發展示基地。
以海水稻三產融合示范區為依托 打造新型農旅綜合體
國際種業研發集聚區只是濰坊國家農綜區的重點項目之一,目前農綜區內還建有袁隆平海水稻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農綜區國際博覽園、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高端食品產業園、東籬田園綜合體等多個項目。
今年10月,位于濰坊國家農綜區的袁隆平海水稻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完成產量測評,5萬畝海水稻平均畝產625.3公斤。相比去年,每畝增產100公斤。
海水稻并非真正生長在海水里,通常是指能夠在鹽堿地里生長,甚至不懼怕海水短期浸泡的“耐鹽堿水稻”。海水稻三產融合示范區內,種植海水稻的鹽堿地土壤PH值設置在8.7左右,重度鹽堿地全鹽含量達到15‰以上,具有“缺磷、少氮、鉀有余”的特點,通過海水稻種植整合物聯網系統、土壤定向調節劑、植物生長調節素及抗逆性水稻四大要素技術,應用到鹽堿地土壤改良,可大大降低土壤鹽堿度。從而使得大量咸水資源得以利用,有效緩解農業生產淡水資源緊缺問題。與此同時,鹽堿地長出的海水稻硒含量是普通水稻的7倍,利于人體健康。
海水稻資料圖。
據了解,袁隆平海水稻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引進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海水稻種植成功經驗,計劃投資50億元,在致力于在做精海水稻產業的同時,做強休閑產業、做大旅游產業,帶動養老產業和修復生態濕地產業,并打造水稻文創產業。經介紹,示范基地與禹王濕地水系連片發展,通過積極推進水系溝通、苗木綠化補植等工作,加速恢復林、水、葦一體化和物種豐富的濕地自然景觀。目前,濕地灘涂景觀已初步形成。未來,這里將形成以海水稻種植為基礎、生態為依托、旅游為引擎、創新為理念、文化為支撐、富民為根本、市場為導向的“海水稻+”新型農旅綜合體。
“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這是“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對于人口大國而言,解決好“三農”問題,永遠都是重中之重,是國之根本。而山東省作為農業大省,以全國6%的耕地、1%的淡水,貢獻著全國8%的糧食、9%的肉類、12%的水果、13%的蔬菜、14%的水產品和19%的花生產量,農產品出口占全國的24%,其農業發展直接關系著國人的“菜籃子”“米袋子”,也是中國探索農業發展新模式、新體制的排頭兵。
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濰坊國家農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建設的實施意見》提出,農綜區作為全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項目,要在濟青煙“三核”引領總體布局的基礎上,推進“濟青煙+農綜區”的“3+1”新舊動能轉換引領工程。把農綜區建設成為全國農業開放發展引領區、農業科技創新先行區、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為打造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提供動力和支撐。
采訪團參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科普基地。
濰坊特色農品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