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余省份“叫停”家長批改作業,青島有家長說:我愿意!
最近十幾天時間,“吐槽家長群"輿論熱點已經從家長群蔓延到了讓家長批改作業,包括青島在內的十余地在近年來都已發文禁止要求家長批改作業,山東省和青島市前幾年也有文件,但記者采訪青島家長發現,家長心聲已經反轉:我不批改作業,但是我會關注孩子的學習情況;我檢查作業,但孩子到初中我就跟不上了,還是挺懷念輔導作業的時光。多數家長表示,自己孩子的老師并沒有明確要求家長批改作業,但了解、關注孩子的學業,給孩子的作業簽字是必須要做的。
青島等十余地有文件:
禁止要求家長批改作業
繼吐槽家長群的輿論熱點之后,讓家長批改作業再次成為網友討論的話題,有新聞媒體甚至做出問卷調查,調查顯示,有75%的網友支持”禁止讓家長批改作業“;50%的家長孩子”還在給孩子批改作業“,有26%的家長表示”看情況“……
輿論之下,相關教育監管部門也接連發聲。11月3日,山東濰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教育局出臺《濰坊高新區學生作業規范“十要十不”》,其中明確規定不得出現要求家長代批閱作業現象等,對于違反相關規定的,一經查實,對相關學校和教師一票否優。11月10日,遼寧省教育廳在其官網公布《遼寧省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管理“十要求”》,其中明確指出,教師必須親自批改作業,嚴禁家長、學生代勞。對于不按時親自批改作業的教師,一律取消職務晉級、評先評優資格,學校校長取消評先評優資格。
記者梳理發現,從2018年至今,已有遼寧、浙江、海南、河北、廣東、貴州、廣西、山東、山西和陜西等至少十個省份教育部門出臺相關文件“叫停”家長批改學生作業,咱們青島市在2018年5月8日也公布了由市教育局等7部門聯合印發的《青島市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專項行動實施方案》,明確規定,作業批改必須由教師完成,不得讓家長或學生代批作業。
今年10月20日,青島市教育局副局長姜元韶做客民生在線答網友題問時,也明確表示,按照青島市教育局對學生作業相關管理要求,各區市、各學校要認真落實新課程要求,創新作業形式,布置系統性、多樣性、趣味性的書面作業、適當增加探究性、實踐性作業,積極探索布置跨學科綜合性作業,逐步實現作業形式的多樣化和個性化。要求教師有練必批、有錯必改,堅決杜絕家長或學生代批作業現象的發生。
家庭作業和隨堂練習
正確率差距也太大了
“光說給孩子批改作業這事兒,我都歷經了一次脫胎換骨了!”說這話時,家住市南區的劉女士剛剛接了孩子走在回家的路上,“現在他上二年級了,從這學期開始,我還是給他批改作業,但是,他做錯了的地方,我不讓他擦了,直接用黑色簽字筆給他標出來,然后再改”。之所以有這樣的改變,是因為劉女士發現了一個問題,“一年級的時候我都陪著他寫作業,寫的過程中,有錯誤我就隨時指出來,當時因為跟得緊,學得挺扎實的,效果也不錯",但是,從孩子上二年級以后,劉女士發現一個問題,每次在家里寫完的作業,拿到學校以后都是全對,表揚的名單里邊一直都自己家娃,但是在學校里的隨堂練習,卻錯誤百出,孩子的表現不太理想。劉女士不禁反思,”是呀,帶到學校去的作業,都是我給他檢查過了,又改對了的,在學校里做的,我可就幫不上忙了,但這恰恰是孩子原生態的學習表現"。
所以,劉女士就自動調整了策略,無論是在課本上的錯誤,還是練習過程中的錯誤,她都會在孩子做完以后一一標出,再讓孩子自己去查找錯誤的原因,并及時修改。“這樣,到了復習的時候,他就能知道自己哪些題目是原來做錯了的,復習的時候更有針對性,老師稍微一打眼,就知道孩子哪里出了錯,目前看來這個辦法還不錯"。
但劉女士也表示,她不確定有多少家長,像她原來一樣給孩子批改作業,“全部正確,經過了包裝的作業,既害了孩子,也不利于老師的教學進展,因為老師應該知道孩子們的真實學習情況才能有的放矢地進行講解"。
二胎媽媽講述:
“我為什么不給孩子批改作業”
“你還給孩子批改作業?我從來不批”,接孩子的隊伍里,一位媽媽的話語引起了記者的注意。這位媽媽表示,也許自己的做法有點“另類",但她覺得自己做得對,”我給她批改的,她記不住呀,老師給她標出來,她就會很認真地對待,有利于加深印象"。原來,這位媽媽家有倆寶,老大已經上高中了,老二也已經上二年級,“我怕她對我形成依賴心,自己不思考,動不動就問媽媽這道題怎么做,那道題怎么做,我哪有那么多時間一直陪著她"。根據養育老大的經驗,這位媽媽”修煉"出了一套輔導作業的“套路",”我看到她這道題錯了,或者是這個字錯了,我也不說,我心里有數,老師自然會給她指出來,但我要掌握她學到哪兒了,今天有什么作業,作業完成的情況怎么樣,寫作業的過程是否認真、專注”。
“比如說,現在她已經學到乘法了,總是在四九三十六這道口訣上出問題,我就會隨時裝作很隨意的樣子問一句,四九是多少來?如果哪個生字容易出錯,我也會在坐車的時候或者出去玩的時候,再裝作無心地考考她”,這個辦法屢試不爽,讓孩子輕松、愉悅地記住正確的答案和寫法。
“跟老大不一樣,我們老二寫字慢,老師也跟我說過好幾次了,但是我覺得不是她不努力,是她這方面能力有欠缺,所以我就隨時隨地地帶她認字,教她寫字,不在書桌前念叨孩子”,這位媽媽表示,這些事情都需要日積月累的功夫,不能著急,也急不來,“我要是著急了,孩子更著急,一著急,就更不會了"。
初中生媽媽:
付出有收獲,懷念能輔導作業的時光
”不提作業,母慈子孝,輔導作業,雞飛狗跳“,是很多有學生娃的家庭的真實寫照,但是,這個過程可能有些辛苦,有些痛苦,真正走過了的人,卻有另一番感受。"我們一到六年級,我每天都給她輔導作業,批改作業",家住市北區的初中生家長魏女士告訴記者,“我從來不盯著她寫作業,她寫作業的時候我就刷鍋洗碗,但是我要求她寫作業的時候不能總是出來,不能一會兒上廁所,一會兒要喝水,我也會提前給她把好玩的東西都收走"。眼看40分鐘過去,孩子的作業也寫得差不多了,魏女士就會讓孩子到客廳里活動活動、吃點水果,”她休息或者洗刷的時候,我就去檢查作業,哪里學得不扎實,錯誤比較多,很快就都指出來,需要講的就講講,錯了的地方改改",魏女士說,在學校里孩子太多,老師顧不過來,“咱自己的孩子咱自己就得多上心,所以從小到大,孩子的成績一直不錯,特別是到了小學五六年級,幾乎每次都是級部第一”。現在,魏女士的女兒已經不需要媽媽輔導作業了,“她的習慣很好,學習的時候很投入,寫完作業或者累了的時候,會下來走走,也不玩手機,需要檢查作業了,就拿我手機用二三十分鐘,用完了再給我送出來”。但是,魏女士還是會很主動地、見縫插針地來到孩子的學習桌前,“從初一下學期開始,我就發現,她的作業我已經輔導不了了,再輔導就影響人家學習了,但我還是會趁她休息的時候,看看她的字寫得是否工整,在學校里的測驗成績怎么樣,但是我從來不說孩子,也不批評她”,魏女士由衷地說,輔導作業的時光過去了就是過去了,自己還有些懷念,“說實話,到現在,想輔導都輔導不了了,就只能做好后勤工作,保證好孩子的生活和一日三餐,更多地靠孩子自己"。
教師心聲:
批不批作業是家長的事,但關注孩子作業情況有好處
青島樺川路小學六年級語文老師辛曉慧告訴記者,自己基本沒有讓家長給孩子批改過作業,頂多在復習階段,會讓家長在家里幫孩子聽寫一下生字生詞,最多也就十幾個詞,看看掌握情況如何。“首先學校有明確的規定,老師不能把批改作業的工作讓家長代勞。其次,老師很多上課內容都要結合孩子的作業情況來進行,如果老師連作業都不批改,如何了解孩子知識的掌握情況?又如何進行接下來的課程?這些環節都是相互關聯,沒辦法省略的。”辛曉慧表示,最近網上一些“家長代替老師批改作業”的聲音她也有所耳聞,但據她了解,身邊的老師不會有這樣的情況。
雖然不會給學生家長增加額外的負擔,但辛曉慧自己也是一名小學生的家長,她卻經常會主動給自己加“負擔”。“我每天晚上都會看一看孩子的作業,特別是基礎知識部分,如果能看到孩子明顯的錯誤,會及時指出,讓他反思一下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錯誤。”辛曉慧說,當天晚上做完的作業,孩子對于做題過程的印象還是比較深刻的,這時即使幫孩子指出來,有助于孩子迅速回想起自己當時做錯的原因,究竟是粗心還是知識掌握得不牢固,孩子可以在當天晚上就認識到問題。
“我認為這個事件的矛盾點在于老師有沒有擔負起批改作業的職責來,而不是家長應不應該批改作業。事實上,特別是在孩子低年級習慣養成的階段,家長多關注孩子的作業情況是有好處的,重點不是看孩子作業的對錯,而是對待學習的態度。但說白了,批不批該作業都是家長自己的事,作為老師我們自己的工作環節不能省。”辛曉慧說。
同時,辛曉慧在孩子寫作業的過程中,自己也會在一旁看書或者是備課,既起到督促孩子認真完成作業目的,也給孩子樹立榜樣,“孩子對家長也會有攀比心理,要是我在玩手機,孩子也會問我‘為什么家長能玩我就不能玩’。所以我就逐漸把一定的精力用于陪伴孩子完成作業上,在這個過程中,有時孩子有玩筆、轉尺子等小毛病,我都幫他一一改了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