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們的“十三五” | 青島低保標準:5年上調四次
青島低保標準:5年上調四次
“十三五”以來共發放低保金、特困人員救助供養金以及臨時救助資金39.7億元
“拿到低保救助,我們家的生活壓力一下子就減輕了,生活質量有了明顯提高,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城陽區惜福鎮街道居民王新軍對記者說。去年,王新軍的妻子查出患有惡性腫瘤,三四十萬元的醫藥費支出給這個普通家庭帶來沉重負擔。
很快,街道在摸排時發現了他家的情況,核對確定他家剛性醫療支出超過了家庭收入,符合支出型困難家庭認定條件。隨即,街道將王新軍家納入低保,其妻子的住院或門診大病治療費用報銷和救助比例大幅提升。
“雖然王新軍不符合‘收入型’貧困標準,但根據‘支出型’貧困保障政策,家庭有成員患重大疾病的剛性支出,在進行家庭收入核算時,應該給予抵扣。抵扣后王新軍家庭收入符合低保政策,因此可以拿到低保救助。”市民政局社會救助處處長華玉芹介紹,將剛性支出型貧困戶納入社會救助,是青島市兌現對困難群眾應保盡保、應救盡救的承諾。此外,我市不斷擴大救助范圍,將低收入家庭的重度殘疾人、重病患者單獨納入低保;將全體市民和外來務工人員納入臨時救助,年救助金額由2萬元提高到3萬元。對在動態復核中不再符合條件的低保家庭,延長低保待遇3到6個月。推進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服務規范化,達到了有照料護理協議、有服務標準、有定期巡訪、有應急預案、有動態管理的標準。
社會救助是“最底線的民生保障”,尤其是在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后,更要充分發揮其兜底保障作用。為此,市民政局還定期與市扶貧部門數據共享,對全市建檔立卡貧困戶納入社會救助情況進行對比排查,重點關注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低收入困難人群,確保符合條件的及時納入救助范圍。
“十三五”期間,我市低保標準不斷提升,先后調整了4次。全市城市低保標準從620元提高到750元,市南區、市北區、李滄區、嶗山區、黃島區、城陽區、即墨區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實行城鄉統籌(每人每月750元),膠州、平度、萊西等農村低保標準從420元提高到560元。“十三五”以來,我市共發放低保金、特困人員救助供養金以及臨時救助資金39.7億元。
在落實好社會救助政策的基礎上,“十三五”期間,市民政局還支持各區市探索各具特色的救助服務,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給困難群眾“點燃”向往美好生活的勇氣和希望,推動社會救助由生存型向發展型轉變,為解決相對貧困做出有益探索。
民盛聯合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工作人員與家長交談了解兒童心理狀況。
嶗山區王哥莊街道15歲少年劉濤(化名),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父母忙著生計沒工夫管教,他游手好閑成了“問題少年”。嶗山區民政局接到社區反映后,立即聯合社區、學校制訂出針對性強的跟蹤服務方案。歷時半年,終于幫助劉濤回到正常的學習生活軌道。在社工服務過程中,區民政局還獲悉劉濤父母因新冠肺炎疫情失業導致家庭生活困難,又聯合街道啟動臨時救助,幫助他家渡過難關。
在城陽區,“小桔燈”困難群眾心理救助項目對全區2600余名低保對象進行入戶調研,篩選出1000余名重點服務對象,制定個性化心理救助方案,開展線上線下心理健康服務,讓他們重拾生活信心,積極融入社會。(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賈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