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寫進“十四五”,早做打算的青島有機會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全面促進消費,培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在促進消費、擴大內需的背景下,創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成為新一輪城市競爭的又一新賽道。早早開始布局的青島必須加快腳步。
繼今年10月發布《青島市商業網點專項規劃(2019-2035年)》(征求意見稿),首次明確創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時間節點以來,近日,青島市商務局再出實招,制定《提振消費信心釋放消費潛力2021年行動計劃》,提出圍繞創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著力發揮消費對穩增長的“壓艙石”作用,創新出臺一批促消費政策措施,大力提升消費載體、積極引進消費大項目,努力覆蓋消費載體、消費主體、消費客體、消費行為、消費管理的促消費鏈條。
新發展格局下,消費成為穩增長的“壓艙石”,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還將進一步增強,這是機會。青島旗幟鮮明提出創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既立足自身實際,也看準了未來。
1、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用意何在?
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關鍵詞自然是消費。
據商務部數據顯示,消費已連續6年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值得關注的是,今年以來,線上經濟逆勢上揚,直播帶貨、社團購物、門店到家等新型消費蓬勃發展,成為消費市場一大亮點。與此同時,在線教育、網絡醫療等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不僅有效滿足了人民群眾的需求,也使得信息消費成為有效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動力。10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576億元,同比增長4.3%,比9月份加快1個百分點,餐飲收入4372億元,同比增長0.8%,增速年內首次轉正。
在新發展格局下,消費的作用正在進一步凸顯。在“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的經濟循環中,消費是終點也是新起點,是加快釋放內需潛力、增強經濟持續健康增長動力的主要著力點,也是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的重要抓手。在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打通制約經濟增長的消費堵點,加快培育壯大新型消費,以消費升級引領供給創新、以供給提升創造消費新增長點,使社會再生產的循環動力持續增強,實現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更好發揮消費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的基礎性和引領性作用,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創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就是希望進一步放大消費的“壓艙石”作用。
實際上,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概念早在2016年就已出現。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進一步擴大旅游文化體育健康養老教育培訓等領域消費的意見》提出,“積極培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2019年10月,商務部等14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是現代國際化大都市的核心功能之一,是消費資源的集聚地,更是一國乃至全球消費市場的制高點,具有很強的消費引領和帶動作用。自此,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有了明確的定義。
該《指導意見》還指出,將利用5年左右時間,指導基礎條件好、消費潛力大、國際化水平較高、地方意愿強的城市開展培育建設,基本形成若干立足國內、輻射周邊、面向世界的具有全球影響力、吸引力的綜合性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帶動形成一批專業化、特色化、區域性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隨后,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重慶、天津、武漢等一大批城市積極響應,紛紛提出創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目標。
作為首批沿海開放城市,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開放是核心內涵,而這也正是青島的優勢。僅2019年,就有超過1.09億人次國內外游客前來,青島實現旅游消費1955.9億元,增長13%。其中,入境游客153.6萬人次,實現旅游消費11.6億美元。
2019年青島網絡零售總額達到1629.2億元,占社會零售總額的比重為31.12%;電商平臺交易額為1.1萬億元,占山東省平臺交易額比重51.4%,較上年提高6.3個百分點……全新的消費模式,讓青島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建設充滿新意。
2、都在奔跑,青島還需要提速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當前,提出創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國內城市已有20個左右。客觀來講,在這些城市中,尤其是與北京、上海、重慶、成都等消費走在前列的城市相比,青島創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優勢并不算明顯。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是一座城市消費力強弱最直觀的評判標準。觀象君梳理今年前三季度國內各大城市發布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發現,上海、北京、重慶、廣州、深圳、成都、蘇州、南京、杭州和武漢位列前十,青島遺憾沒能上榜。相比較投資和出口這“兩駕馬車”動輒排名前茅的強勁動力,青島的消費“馬車”還要再快一些。
電子商務應用是城市競爭力的綜合體現,是新消費、新動能的重要測度指標,對標杭州、北京、上海、深圳等先進城市,青島電子商務發展在要素集聚、規模效應、創新能力等方面仍存差距。僅就電商平臺店鋪數量看,資料顯示,青島活躍淘寶網店有21萬家,這個數字在廣州是125萬家、在深圳是84萬家,在杭州是70萬家。
商業街提檔升級是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重點任務之一。今年7月,青島市臺東步行街正式入列全國第二批12條步行街改造提升試點,榮譽加身,這是對青島特色街區取得成績的肯定。但相較于北京王府井、上海南京路、重慶解放碑等步行街,青島特色街區發展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商務部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第一批11條步行街改造提升之后,實現營業額1251億元,增長17%,平均每條街區營業額為113.7億元,而臺東的數字是50多億元,不到平均數的一半。
同樣可以作為城市消費水平參考維度的還有首店經濟。公開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上海首店經濟領跑全國,新開首店320家,而根據贏商大數據,上半年,鄭州在首店經濟方面同樣成效十足,新開59家,西安37家,深圳37家,廣州30家,北京25家,杭州24家。就數量而言,相比較先進城市,青島還需繼續提速。
3、如何破局
差距就是潛力。
仍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排名為例,受疫情影響,前三季度,排名前十的城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無一例外均為負數,青島同比下降3%雖然同為負增長,但卻明顯高于北京的-13.1%,杭州的-5.2%,在10個城市增速中位居第三,稍遜于南京和重慶。而從第三季度同比增長8.7%的增速來看,經一系列促消費活動、政策刺激,青島消費的引擎正轟隆作響。
種種跡象表明,明確提出要創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青島,正努力補齊短板、爭先晉位。
補齊短板,是青島創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第一步。
以臺東步行街入選國家級試點步行街為契機,青島將啟動步行街改造提升行動計劃,明確到2021年底,各區、市至少培育1條以上青島市示范步行街,全市商業步行街總營業額累計增長20%以上,年客流量平均達到3000萬人次,街區經營主體年度盈利比例80%以上,每萬平方米建筑面積就業貢獻100人以上。
為優化消費品供給,青島明確將設立100家品牌首店、旗艦店、體驗店,提升消費市場能級和水平。通過中山路步行街改造、里院升級,吸引一批國際知名品牌、原創設計師品牌等在青開設原創品牌店、買手店。支持青島啤酒、飲料集團、海爾智家等企業打造“國潮品牌”,支持春和樓、嶗山礦泉水等老字號企業在傳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提升品牌價值。
區位上的優勢,對青島創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而言,同樣是機會所在。新發展格局下,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必然是跨越南北、東西互濟的循環,這將進一步釋放北方和西部的市場和發展潛力,既擴大內需,又推動區域均衡發展,提高經濟的整體素質。而青島,恰恰在其中具備有連接南北、貫通東西的“雙節點”價值。
青島的機會還體現在開放。11月15日,東盟十國以及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15個國家,正式簽署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世界上人口數量最多、成員結構最多元、發展潛力最大的自貿區就此誕生。要知道,RCEP涵蓋的國家和地區都是青島重要的海外市場,這無疑為青島人在家門口“賣全球、賣全球”提供了其他兄弟城市或許并不具備的便利。青島正加快建設中日韓消費專區,引進國際會議、咨詢、法律服務等高端消費業態,努力打造中日韓雙向消費的最佳體驗區、東北亞全球商品體驗中心。
補齊短板,發揮好優勢,青島創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大有機會可言。
作者|衣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