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填埋場"到"處置園區" 青島正揭開垃圾處理新篇章
青島新聞網11月28日訊(記者 李倍)冬日的清晨,陽光明媚,微風輕拂,青島市小澗西生活垃圾處置園區迎來了第96批參觀者,他們時隔15年再次到來,感慨萬千。
2005年,這批參觀者曾經來過小澗西填埋場。當時,青島市生活垃圾主要依靠填埋處置。填埋場工藝簡單,投資較低,占地面積大,臭味難以控制……蒼蠅多、氣味大是最直接的感觀印象。多年后,帶著曾經的“深刻體驗”,這批“老熟人”故地重游,眼前景象讓他們驚呼不已。
藍天白云、紅磚地瓦、綠樹蔥蔥、廠區整潔……突破垃圾場的“原生態”痼疾,如今是一派現代化、科技化十足的全新景象。“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人們常用這句話來形容滄海桑田、時過境遷,但要讓一座垃圾處置園區由內而外產生這種巨變卻用時不到30年。
垃圾治理是生態文明建設一項重要舉措,為改變垃圾處置臟亂差情況,青島市痛下決心,自2008年開始,上海環境、上海康恒、深圳光大、中節能等大牌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相繼落地開花。截至目前,焚燒廠入爐設計處理量達8700噸/日,總處理能力達到11000噸/日,每日發電量約360萬度,相當于節約標準煤440噸。
按照“十三五”目標計劃,設市城市生活焚燒處理能力占無害化處理總能力的50%以上,其中東部地區達到60%以上。青島市生活垃圾焚燒處理總能力目前已達到95%以上,走在全國前列,并于2019年實現主城區生活垃圾“零填埋”,2020年底實現全市城區生活垃圾“零填埋”。
隨著各焚燒廠的投入運行,填埋場由臺前移向幕后,我市生活垃圾填埋處置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則是“焚燒為主、生化為輔、填埋作保障”的新型處置模式,填埋場僅用于應急填埋和飛灰處置。
青島市環境衛生發展中心作為全市垃圾終端處置的監管單位,嚴格規范要求:焚燒廠產生飛灰首先螯合固化袋裝后,暫存于飛灰暫存庫,待檢測合格后送至指定區域填埋處置,確保焚燒處置環節安全運行。在監管單位嚴格要求下,原有填埋場實行規范化管理,對垃圾堆體進行綠化或全部膜覆蓋,產生氣體全部進行收集并發電利用,僅小澗西生活垃圾填埋場,每天收集氣體約10萬方,發電量約20萬度,可供3口之家用電100年。
15年歷經風雨,成績斐然。社會不斷革新發展,垃圾處置的完善尤其如此。現階段,科技賦能給各行業、各領域注入了新鮮血液,煥發了新活力。中心將一如既往,踐行新理念、構建新格局,插上科技的翅膀,借東風,破風浪,協助企業,做好監管,掀開垃圾處置未來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