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變土地“存量”為經濟“增量”,助力富士康、京東方等一批重點項目開工
青島變土地“存量”為經濟“增量”,助力中科院能源研究院、富士康、京東方等一批重點項目開工
“盤活”兩萬畝,“騰給”大項目
在502省道南側的兩處項目用地施工現場,幾臺推土機正在清理地上附著物,這是不久前萊西市沽河街道為加快閑置土地資源開發利用、推動優質項目落地所進行的依法清除。事實上,今年以來,一場盤活閑置土地、激活存量資產的“硬仗”已在青島全市范圍內打響。
一組數字,引人注目。今年以來,我市使用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近2.4萬畝,其中2萬畝是通過消化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獲得,占指標總量的八成以上,為中科院能源研究院、富士康、京東方等省市重點項目及人才公寓、鄉村振興等民生項目的落地,騰挪出更大空間,推動了一批科技含量高、投資額度大、土地利用強度高的項目落戶,提升了土地的“畝產效益”。
由此可見,盤活土地的“存量”就意味著在做經濟的“增量”。
可喜的是,通過全市各部門的通力合作,今年青島已逐漸構建起一整套閑置土地處置的長效機制,形成了土地供應與市場需求的良性互動,在保障教育、醫養等民生項目和產業項目用地的同時,也助力“15個攻勢”建設項目落地開工。
“掛圖作戰”
廣義上講,閑置土地包括批而未供土地和閑置土地兩類。造成土地長期閑置的原因復雜多樣,比如項目不足、用地手續不完善、基礎設施不配套、企業經營困難等等。雖然近兩年來,我市閑置土地處置工作取得顯著成效,但不可否認的是,與深圳、上海等先進城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據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自然資源開發利用處處長王寧介紹,為了摸清閑置土地的“底數”,我市依托遙感監測監管一張圖服務平臺,積極探索衛星遙感技術在自然資源監測監管領域的應用,建立起“批供用查”信息化監管系統,即將全市批地、供地數據,結合月度衛星遙感即時影像,利用人機交互等方式進行分析處理,快速準確獲取閑置土地現狀,建立起“圖數一致”的閑置土地數據庫。“在形成閑置地塊分布圖及明細表后,將此類土地逐宗建賬上圖入庫,實現全市一張網、一區市一鎮街一圖冊,并且月度動態更新。這一整套系統的開發,我市走在了全國前列。”王寧告訴記者。
即墨區昔日的閑置土地上,如今建起了金口智能制造產業園。
在即墨區自然資源局土地利用中心負責人蘭瑞儉看來,這本圖冊就是全區的“招商地圖”。占地1800畝的即墨區環秀街道金山工業園是2005年規劃建設的老舊園區,由于土地利用粗放,產生了大量低效閑置用地。
“借助‘批供用查’系統,今年我們會同環秀街道對園區內各類用地情況進行分析,一方面依托全區52支專業化招商隊伍實施市場化招商,另一方面依托基金公司和聯東U谷等國內知名園區運營企業開展以商招商,快速集聚大量優質項目。”蘭瑞儉介紹說,目前園區已簽約了盈凡科技亞太區總部、中關村信息谷等多個高質量項目,投產后可實現年產值約20億元,實現了老舊園區“騰籠換鳥”。
此外,利用信息化手段,我市還實現了消化閑置與補齊城市功能短板的有機銜接,解決城市“成長的煩惱”,比如將零星邊角地用于停車場、健身廣場、公園綠地等社會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記者了解到,今年李滄區、城陽區、即墨區等區市辦理了4000余畝零星邊角地供地手續,進一步提升了城市功能品質。與此同時,市區內社會關注度較高的爛尾項目也加大了盤活力度,備受各界關注的南京路1號地塊,已經市政府批復收回,正在進行地上建筑物拆除,近期將盤活出讓。
“多方聯動”
土地閑置是高效利用土地資源的“攔路虎”。今年6月,市人大常委會對我市閑置土地處置工作進行專題詢問,有力推動了我市閑置土地的處置進度。在前不久進行的專題詢問落實情況滿意度測評中,今年我市閑置土地處置情況以鮮為少見的“全場無不滿意票數”得到認可。據記者了解,截至目前,今年全市已消化批而未供土地2.3萬畝,處置閑置土地0.8萬畝,超額完成了省里下達的指標任務。
今年8月份,市中級人民法院聯合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共同簽署發布了《關于加快推進司法查封閑置土地清理處置的工作方案》,并成立工作專班,形成了司法查封閑置土地聯合清理處置合力。截至10月底,全市共排查清理司法查封閑置土地38宗,目前已盤活處置司法查封閑置土地19宗、共53.34公頃,幫助多家企業化解債務,實現多方共贏。據王寧介紹,雙方每年將定期開展司法查封閑置土地的清理處置行動,減少土地閑置,并且建立“藍鯊”不動產網絡查控專網,實現智慧執行和電子政務實時對接,加快處置司法查封閑置土地。
土地由“閑置到盤活”的轉變,如何再快一步?在我市出臺了《青島市閑置土地處置意見》和《閑置土地處置工作程序》,確保處置“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同時,中共青島市委黨校管理學教研部主任、青島市情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劉文儉還認為,應該尊重歷史、分類施策,針對不同成因,采取“一地一議”“一企一策”的方式,逐企逐項研究,依法依規、科學合理解決。
在實際推進過程中,各區市也摸索出了各具特色的經驗和做法。像城陽區推行“區委書記親自抓,批而未供土地招商部門主抓,閑置土地城建部門主抓,節地工作共同抓”的工作方法;嶗山區、西海岸新區和即墨區實施“掛圖作戰,部門協同;分類處置,精準施策;完善制度,嚴格執法;頂格推進,強化考核”等有效舉措;膠州市推行“向地下要空間、向地上要效益、以畝產論英雄”的高質量發展模式;此外,萊西市探索“拿地即開工”,平度市注重發揮“土地庫”優勢、試點彈性年限出讓等。
“以地招商”
據統計,我市有56.1%的批而未供土地是具備供應條件,但缺少合適項目供應的土地。在閑置土地中,也有一部分是因為配套不達標導致的土地閑置。因此,完善“以地招商”機制,是加快閑置土地消化處置的關鍵。
2017年8月,浙江省德清縣推出了全國首塊“標準地”,一年后,德清的改革經驗被浙江省以省級標準的形式全面推廣。對標先進,當下青島也在全市范圍推廣“標準地”出讓機制,把“事后提要求”轉變為“事前定標準”,把拿地“找市長”轉變為“找市場”,推動企業投資項目審批全流程改革,進一步壓縮項目審批事項與落地開工時間。據悉,目前我市首批6宗“標準地”已完成供應。
為了杜絕閑置土地“邊清理邊新增”,除了推行“標準地”出讓外,我市還全面實行“增存掛鉤”制度,這意味著把閑置土地數量作為下達新增建設用地計劃的重要測算指標,逐年減少閑置土地多和處置不力地區的新增建設用地計劃安排。有了這個“指揮棒”,無疑會不斷激勵各區市的閑置土地消化處置,倒逼存量資源挖潛,逐步實現我市向“零增地”模式轉變,為未來城市發展留足規劃空間。(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冰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