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展格局下,最大的潛力在鄉村!“最強大腦”匯聚青島,助力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
鄉村興則國家興。鄉村振興戰略關乎全局、關乎根本、關乎長遠。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歷史任務,在我國“三農”發展進程中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
山東作為農業大省,鄉村振興是使命,也是機遇。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是習近平總書記交給山東的重大任務。經過近些年不懈努力,山東農村正在發生積極深刻的變化,一幅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時代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在新發展格局中,“三農”作為戰略后院,不僅只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壓艙石和穩定器,更是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雙循環戰略核心環節和戰略動力源泉,作用關鍵,潛力巨大。“齊魯樣板”如何再發力,再突破?關乎鄉村振興的大局,也關乎山東的未來。迫切需要廣泛凝聚社會各界力量整合資源、形成合力,迫切需要借助高端“外腦”智庫把脈問診、建言獻策。
12月5日,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為主題的鄉村振興齊魯論壇2020,在位于青島西海岸新區的中鐵博覽城舉辦,社會各界智力資源,資深專家頂級智庫匯聚青島,深入開展交流研討,為全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探索實踐經驗、為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貢獻智慧。
青島作為山東經濟發展的龍頭,在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中肩負著重要責任。作為一個城市化、工業化快速推進的沿海開放城市,青島最大的薄弱環節在鄉村,最大的潛力和后勁也在鄉村。圍繞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先行區,青島全面發起鄉村振興攻勢,一條城鄉深度融合發展的鄉村振興路子正在延展。
山東省委常委、青島市委書記王清憲在論壇開幕演講中表示,“結合青島農業農村的發展階段和實際特點,我們深刻把握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以組織振興為統領,推動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為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貢獻青島力量。”
1、鄉村振興為什么如此重要
鄉村是具有自然、社會、經濟特征的地域綜合體,兼具生產、生活、生態、文化等多重功能,與城鎮互促互進、共生共存,共同構成人類活動的主要空間。
2019年末,全國大陸總人口超過14億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84843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為60.60%。也就是說,還有近40%、約5.6億人口居住在農村。
就目前而言,我國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鄉村最為突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在農村,最大的潛力和后勁也在農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億萬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決定著我國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黨的十九大正式作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部署。
“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頂格”印發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長達38000多字,在頂層設計中這么長的篇幅非常少見,足見鄉村振興的無比重要性和任務艱巨性。《規劃》提出的目標是,到2020年,鄉村振興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各地區各部門鄉村振興的思路舉措得以確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如期實現。到2022年,鄉村振興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初步健全。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
2020年是鄉村振興第一個階段目標的實現之年,正因為如此,鄉村振興齊魯論壇2020的舉行有著特殊的意義。效果明不明顯?實現既定目標了沒有?還存在哪些問題?從這次論壇上我們就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2、“齊魯樣板”立起來了,還需要“精裝修”
2018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審議時,要求山東發揮農業大省優勢,推動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推動鄉村振興健康有序進行,打造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2018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山東時,再次強調要扎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造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
這是山東的使命,也是機遇。山東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努力探索、扎實推進,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取得積極進展。一幅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時代畫卷正在徐徐展開:農業綜合實力在提升,農村整體面貌在改觀,農民生活水平在提高,干部群眾精神狀態在提振。
2019年,山東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9671.7億元,占全國的7.8%;第一產業增加值5116.4億元,占全國的7.3%;農產品出口額1234.5億元,同比增長7.3%,三項指標均連續多年居全國首位。山東提升農產品穩產保供能力,糧油、果蔬、肉蛋奶、水產品等產量均居全國前列,每年向市場提供商品糧3500萬噸以上。特別是,在疫情防控期間,山東全力保障北京、上海、湖北以及全國市場農產品的供應,受到全國人民點贊。
應該說,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已經初步立起來了,但還需要“精裝修”。9月21日至22日,山東省委召開全省鄉村振興座談會,查擺問題差距,對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進行再動員再部署。
近期舉行的山東省委十一屆十二次全體會議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重中之重,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剛剛正式發布的《中共山東省委關于制定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從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深化農村改革、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等方面,對優先發展農業農村,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描繪了藍圖,找出了路徑。
此次論壇對山東鄉村振興再出發、再深化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契機和助力。
3、青島要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先行區
青島作為山東經濟發展的龍頭,在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中理應肩負更重的擔子,率先沖在前頭。
在實踐中,青島緊緊圍繞農業農村現代化這一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在尊重農業農村發展規律、因地制宜、符合政策規定的前提下,緊密結合青島實際,突出青島特色,完善土地規模化經營、村級組織優化調整、土地資源整理、美麗鄉村、田園綜合體建設與鄉村“五個振興”統籌推進機制,努力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先行區。
進入新發展階段,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背景下,工農關系、城鄉關系不斷發展演進,城鄉之間的生產力布局也正在加速優化調整,這為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賦予新的內涵要求。
圍繞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先行區,山東省委常委、青島市委書記王清憲在論壇開幕演講中圍繞“優化村級組織結構,以組織振興統領鄉村振興”,“在‘四化’互動中統籌推進鄉村振興”,“加強和創新農村社會治理,提高鄉村治理現代化水平”等方面展開論述,勾勒了鄉村振興的“青島路徑”。
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鄉村振興戰略要求實現五個振興,即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其中,關鍵當是組織振興。青島是“萊西會議”經驗的發源地,“萊西會議”經驗的核心就是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全面領導。“以‘萊西會議’30周年為契機,青島深化拓展‘萊西會議’經驗新的時代內涵,探索走好以農村基層黨組織統領鄉村發展融合、治理融合、服務融合‘一統領三融合’的新時代農村基層黨建新路子。”王清憲說。
由于傳統自然村落布局分散,集聚度不高,以村為單位進行資源配置的局限性很大。為此,青島把鄉村振興的著力點放在鄉鎮、操作點放在村莊,出臺在鄉村振興中發揮鎮街作用的指導意見,下放161項公共服務事項,下沉6800多名干部,讓鎮街去整合資源、搞活村莊。
鄉村振興不能單兵突進,必須與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作為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青島堅持用工業化帶動城鎮化,發起突破平度萊西攻勢,在廣闊農村腹地加快布局工業大項目,用產業吸引農村勞動力轉移,進一步提高城鎮化率。2019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74.12%。
土地規模化提高了農業的組織化水平,包括機械、科技等投入得到提高,土地產出效率也就提高了,這也就吸引了工商資本和人才流向農業。1-10月,全市農業投資增長了140.8%。今年全市已引進涉農人才2萬余人,扶持返鄉創業人員3000余人。
生產方式的改變必然帶來生活方式的改變,美麗鄉村建設已成為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一種強烈要求。青島積極順應群眾期盼,實施美麗鄉村示范工程,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實現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全覆蓋,基本實現農村道路“戶戶通”。
農村現代化既包括“物”的現代化,也包括“人”的現代化,還包括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青島積極探索鄉村治理創新,構建黨組織統一領導下的多元主體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綜合運用法治的、德治的、文化的現代化治理手段,加快形成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層社會治理體系。
農村穩則天下安,農業興則基礎牢,農民富則國家盛。歷史和實踐一再證明,鄉村振興蘊含著巨大的發展空間、發展潛力和發展動力。面向“十四五”和更長遠的未來,青島應當充分發揮在大循環和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的“雙節點”作用,率先探索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有效路徑,再謀劃,再部署,在努力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先行區的同時,為城市躍遷注入強勁動力。
作者|沈默 攝影|邢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