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雙"管"齊下 南北兩條跨海通道施工再創世界紀錄
青島新聞網12月9日訊(記者 任俊峰 通訊員 欒兆鵬 秦志峰)12月9日,我國跨海沉管隧道建設史上迎來前所未有的歷史性時刻——我國北方首條跨海沉管隧道大連灣海底隧道完成首節沉管安裝,實現寒冷地區沉管隧道施工零的突破;深中通道完成E6管節安裝,世界最長最寬的鋼殼沉管隧道逼近千米大關,再創長度紀錄。
大連灣海底隧道施工編隊。
一南一北兩大超級工程同日完成關鍵節點,創造了我國乃至世界跨海通道建設領域的新紀錄,彰顯了我國在跨海通道建設中強大的綜合協調、資源統籌及科技創新實力,有效推進東北老工業基地和粵港澳大灣區交通發展。
我國北方首條跨海沉管隧道
大連灣海底隧道首節沉管成功安裝
12月9日,歷經17小時的連續作業,中交一航局負責施工的我國北方首條大型跨海沉管隧道集群工程——大連灣海底隧道首節沉管成功沉放海底,與北岸暗埋段實現精準對接,標志著我國寒冷地區首條海底沉管隧道建設實現零的突破。駐青央企中交一航局二公司承擔了項目最核心的沉管浮運安裝施工。
大連灣海底隧道是繼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之后,又一項技術條件復雜、環保要求高的跨海交通集群工程,也是我國首個采用PPP模式投資建設的跨海沉管隧道。隧道全長5.1千米,共由18節沉管組成,此次安裝的E1沉管為非標準管節,長135米,寬33.4米,高9.7米,重約4.1萬噸。
12月8日10:30,在6艘拖輪組成的拖輪編隊拖帶下,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施工功勛設備、我國首個沉管浮運安裝專用施工船組“津安2”和“津安3”拖帶E1沉管準時起航。經過2次航道轉向,13:29順利抵達系泊區并開始管節系泊作業;21:20,沉管沉放各項準備工作就緒。9日凌晨3:45,首節沉管與北岸暗埋段完成精準對接。
E1管節施工海域為巖石基礎,地質狀況較差,無法采用全抬升式常規整平船插樁作業,研發團隊在國內首創整平船全漂浮式整平工藝,填補了我國跨海通道領域碎石基床整平工藝空白。為確保沉管順利對接,研發團隊歷時六年多時間攻關,科研立項25個,完成專項施工方案140項,克服了對接端水域狹窄、帶纜方式繁瑣、沉管縱坡大、安裝精度要求高等諸多技術難題。正式安裝前,施工團隊對安裝船舶及操作系統進行了適應性升級改造,并組織1次浮運空載演練、5次沉放重載演練、8次系泊演練,確保操作萬無一失。
大連灣海底隧道建成后,將為大連市新增一條縱貫南北的快速通道,對緩解大連中心城區交通擁堵、拓展城市發展空間、推動大連灣兩岸一體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深中通道一體船。
逼近千米大關
深中通道E6管節順利對接
與大連灣海底隧道施工同步,9日凌晨,2000余公里外的伶仃洋上,同樣由中交一航局團隊負責施工的深中通道順利完成E6管節對接,建成隧道長度達948.5米,世界最長最寬的鋼殼沉管隧道再次刷新長度紀錄。
E6為標準管節,長165米,寬46米,高10.6米,重約8萬噸,沉放水深超過30米,是由西人工島斜坡段轉為中間段施工的首個管節。
施工中,項目團隊持續創新,自主研發出世界首制沉管運安一體船“一航津安1”,世界最先進碎石鋪設整平船“一航津平2”等核心裝備,推動沉管隧道施工領域進入“智能化”時代。施工中,項目團隊克服多項重大挑戰:施工位置距社會航道最近處僅90米,過往船舶闖入施工區域發生碰撞風險增加,船行波對沉管沉放干擾增大,現場東北風達到6級,頂風、頂流、頂浪,船機負荷明顯加大。E6安裝完成后,深中通道建設“保五爭六”目標順利完成,核心裝備的強大性能再次得到驗證。
深中通道全長約24公里,采用設計時速100公里的雙向8車道高速公路技術標準,預計2024年建成通車,中山直達深圳寶安機場將由2小時縮減為30分鐘,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交通樞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