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回娘家 正月廟會多!青島春節期間年俗大盤點
“移民而居”與“臨海而居”的兩大特點共同構成了青島地區的年俗——既有著中華民族傳統年俗的特色,也獨具地域風貌。近日,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采訪了青島文史專家魯勇先生,聽他講述了他所經歷和考據過的青島年俗,追憶著過往的熱鬧,以及當下移風易俗的新風尚,年年歲歲的更替也便有了新的意義。
過了小年就為“年”忙
青島人過年可是從小年就開始了,經過忙年、接年、年除日、守年、迎年、拜年、送年等,串起春節的一個個符號,串起青島的一段段歷史,串起青島民間傳統文化習俗。
一進臘月門,家家戶戶多在忙年,據《嶗山縣志》所記載,青島當地人忙年的主要事項是蒸豆包、做豆腐、蒸年糕、蒸米面、割肉、買魚、購置筷子。
年三十的這一天,也有許多為年而忙的程序,上午糊對聯、貼窗花、掛燈籠、炕上貼年畫。此日貼春聯和“?!弊质羌夹g活,大人會帶上孩子一起上手,既為多個幫手,又是年俗的傳承演示。諸多人家,還會在門楣上貼一排五顏六色的剪紙,稱做“過門錢兒”,亦有叫“福貼”的,迎風招展,看著頗為喜慶。城中村的民俗則更正式,家中正屋懸掛“柱子”,上書列祖列宗牌位。所謂的“柱子”,類似于家族宗譜表,現如今在李村大集上還有專門賣“柱子”的攤位。
“除夕”這一名稱,最早出自西晉周處撰著的《風土記》等史籍,而青島的除夕夜的習俗差異極大,老滄口片的青島人,在年三十的中午就開始擺上酒席開喝了,持續至年三十的晚上;而其他區市的除夕大多從晚上6時到8時開始,全家歡聚一堂吃“團圓飯”,晚8時點至午夜零時,全家圍坐在電視機前看春節聯歡晚會。
過年少不了的餃子,在民俗專家看來,只有在子時吃下,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餃子”,取“歲更交子”之諧音,串聯起“一夜連雙歲”的更替之意。但“十里不同俗”,各家下餃子過年的時間也不一致,年三十的晚上,從晚上的8時開始,22時、24時、凌晨2時……都能聽到下餃子時放鞭炮的聲音。在許多人的成長記憶中,特別是大年夜的零點一到,電視里的春節文藝晚會開始倒數撞鐘,大街小巷鞭炮齊鳴,霎時間,千花齊放,萬鞭競響,此起彼伏,正所謂是“聲聲灌耳辭舊歲”,此時的歡喜融融成為留存記憶中最為精彩的時刻。
“守歲”也是不少家庭保留的習俗,除夕之夜,合家團聚通宵不眠;農村的守歲要守到大年五更,這時要祭天地、敬祖先、吃餃子、放鞭炮,表示辭舊歲迎新春,也是俗語所說“五更分二年”的由來。
穿新衣拜新年說吉利話
辭了舊歲,就要給長輩拜年。先從自己家里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拜起,叫“家拜”;出門給本家中的長者拜年,這叫“近拜”。長輩要拿出錢來分給未成年的孩子們,叫“壓壓腰”,現如今大多數人將其稱作“壓歲錢”;大年初一給家族中長輩拜年,稱“元拜”。有時,還由本族長者率領到外姓家拜年或互相集體拜年,以加深感情,叫“團拜”。
可以說,正月里的初一、初二,是重要的交際活動時間,家家戶戶桌上擺滿炒花生、炒葵瓜子、五香黑瓜子、炸麻花,以及糖果和水果等,以示富足和熱情。人們四處走親訪友,登門拜年,相互祝福,交流增進感情,拜年的隊伍往往一波來了一波走,魚貫而行,相互間似有默契般。此外,還有一種拜年帖,一般適用于關系沒有那么親近,但是禮數也得周全的人家,通常家家戶戶的大門口都會用紅紙糊一個收納紙袋,人到家門口留下名姓和住址,也就完成了拜年的儀式感。
此時,也是小孩子們最為歡樂的時刻,依俗穿上新衣新褲,提著燈籠,去“五服”內的親戚和四鄰家拜年。在魯勇的記憶中,小時候的燈籠是豎長木制的框,四面插上玻璃,中心放支紅蠟燭。出門時,會在手中持一柱香,手中的香即將燃盡時,要馬上回家,續上燃燒的香,為的是家中香火不斷的好彩頭。
正月里,下餃子時如果露了餡,絕不能說皮破了,要講“掙了”;打碎了家什,得趕緊口念吉祥話,尚未深解其意的小孩子經常會困惑于以前打碎東西要挨上一頓揍,過年時家人卻滿臉堆笑地對他說“歲歲(碎碎)平安”……小孩子活潑可愛、伶牙俐齒地說上幾句吉利話,自然討得大人們的歡心,手里、口袋便會塞滿了糖果、瓜子、零嘴,趕回家中放在只有自己知道的“藏寶地”,慢慢解饞。
青島地區大多人家是初二送年。《膠南縣志》記載:“初二晚上雞叫送年,再度放鞭炮、吃水餃?!钡灿姓f法“過年早,送年晚”,故在正月初三清早送年的人家,也為數不少。
正月初三,還是青島地區傳統的出嫁閨女回娘家的日子,為人父母的一大早就得忙碌起來,精心備好酒菜,隆重招待閨女和女婿全家,席設中午。依俗,天黑前閨女必須要出門返家。給娘家帶的禮品也極為講究:六斤肉、六斤魚、六個頭面饅頭、六盒點心等總共六個“六”,湊起“六六大順”,中午這頓酒是丈人管的,沒結婚的弟弟當陪客,這也就是青島當地“小舅子灌姐夫”的說法。
廟會一開熱鬧到十五
若要論青島過年最特別的風俗,則是正月里的廟會特別多。據魯勇回憶說,正月初一到初五,在太平路上有天后宮廟會;初四是龍王的生日,有龍王廟會,現在的沙子口、燕兒島、奧帆基地以前都有龍王廟會;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則有蘿卜會,因正月初九通常都在立春前后,民間素有“咬春”一說,因而廟會上賣蘿卜人有很多,也就成了現在的蘿卜會。
另外,正月十一有于姑庵廟會,正月十一是五谷之神后稷的誕辰,為祭祀五谷之神而有了這個廟會;正月十三,有真武廟會,在現在的浮山所,以前有真武廟大院,因會上賣的最多的就是“油條”(當時稱“香油果子”),所以,真武廟會又被稱為“香油果子廟會”;正月十六,則是海云庵糖球會。
廟會上除了各種琳瑯滿目的小吃外,還有“耍”。以前的“?!币岳镌夯騿挝粸橹鳎星楣潱泄适拢戎哕E走上幾里路,一路上能演好幾段有唱、有表演、有主題的故事,就像是膠州秧歌屬于“小戲”,是有情節的表演,三個人三個角色“旦生丑”,應該比東北二人轉還豐富。此外還有“五虎棍”、“扛閣”等民間藝術,現在也已經失傳。
年俗在不斷演變,舊年俗消失的同時,新年俗也在不斷產生著,比如現如今許多青島人家都會在春節期間買上一盆年宵花,如水仙、杜鵑、仙客來、蝴蝶蘭等,這是南方傳來的一種習俗。正如作家馮驥才所言,“作為春節人文內涵的年味,像座固化的山,不為滄桑之改而移;作為春節裝點的年俗,像條流淌的河,隨斗轉星移吐故納新;它們的內在關系則是,河繞山流。不是年味在淡,而是年俗在變?!保ㄓ^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周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