屢獲國家級榮譽!從“工程小白”到技術導師 他用了不到四年……
青島新聞網9月8日訊(記者 李麗濤 通訊員 李定邦)在青島西海岸新區華山西側,中建筑港承建的縵山蘭庭項目建設現場,葛志明一邊用靠尺進行墻體表面平整度及垂直度測量,一邊與項目技術人員交流技術心得。作為整個建設項目的技術負責人,葛志明卻是一副毛頭小伙形象。
“年紀輕輕,本事不小”“走路呼呼帶風,辦事雷厲風行”……這是他給項目同事的印象。“每個人都有夢想,我小時候的夢想就是當工程師,于是報考大學的時候,我堅定地選擇了土木工程專業。”談起自己的工作,葛志明很滿足,正是這份滿足讓他每天都激情滿懷。不到30歲的年齡就當上了項目技術負責人,從“工程小白”到技術導師,他用了不到四年時間。
敢想,比別人超前一點
目光灼灼、思維敏銳是葛志明身上眾多的特質之一。自我學習加壓和工作實踐提升兩手抓,兩手都要硬,葛志明是這樣想的,也是這么做的,在項目一線建設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應用。憑借超強的學習能力和毅力,畢業僅一年,便一次性取得一級建造師證書,拿下建筑行業的“通行證”;參加工作第三個年頭當上項目工程部經理,第四年成為項目技術負責人。
葛志明說自己很幸運,參建的三個項目都是國家及地方的重點工程,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聚光燈下,項目見證了他的成長;聚光燈外,埋頭苦干,深耕建筑領域,以匠心守初心的信念從未變過。碩士研究生畢業后,葛志明從一線技術員做起,腳踏實地、埋頭苦干,四年的時光,他“沾滿泥土”,更“洗盡鉛華”。伴隨著越來越黑的膚色,他以日益豐富的技術經驗、愈發自信的表達談吐,完成了自己從“高材生”到“項目人”,再到“葛總工”的身份蛻變。
敢做,比別人賣力一些
清華青島藝術與科學創新研究院項目是葛志明參建的第二個項目,他任職工程部經理。不同于一般的住宅類房建項目,該項目由14棟造型各異的樓座組成,技術難度大、涉及專業多達十余個。院區內有很多從中間向四周延伸的放射性室外連廊,跨度最長的可達80米。連廊與每個單體二層相銜接,這就要求每個樓銜接連廊部位預留預埋必須準確。
尤其院區內1#、2#樓外立面為雙曲GRC外立面,施工難度極大。為了解決不規則外立面預埋件和龍骨精準定位難度大的問題,葛志明翻閱了許多相關技術資料,牽頭組織技術人員運用犀牛軟件進行三維建模,通過建模導出三維坐標,然后通過全站儀反射現場定位施工,有效解決了誤差累計的問題,實現精準施工,在關鍵技術點為項目建設出一份力。
為了嚴格施工過程中的施工質量,他組建了清華科創QC小組,并在山東省建筑業QC小組成果競賽中榮獲一等獎及國家級二等獎。葛志明在施工一線中展現出不凡的毅力,扛起質量檢測及工藝創新的大旗,并在充實的施工實踐中不斷提升個人技藝,逐漸蛻變成長。依靠技術方面的強力支撐,項目順利完成一個又一個節點目標,創造了9個月完成14棟樓座主體封頂和外立面裝飾施工的“筑港新速度”。
敢闖,比別人多走一步
“打造中高端住宅,爭創青島市優質結構工程獎”是葛志明在來到縵山蘭庭項目后便立下的質量目標。為打造品質工程、標桿工程,作為項目技術負責人的葛志明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在項目推行鋁模工藝、裝配式建筑。
鋁合金模板設計和施工應用是混凝土工程模板技術上的革新,是推動裝配式混凝土技術發展的助力,更是建造技術工業化的體現。“把房子造得又快又好,是我們的終極夢想。”在他積極籌備下,多次組織項目技術人員進行鋁膜、裝配式學習。為更直觀地了解施工工藝,他帶領項目眾人參觀學習多個標桿項目,實地考察鋁模、裝配式生產廠家,并多次召開鋁膜、裝配式策劃會議,從招采、深化設計、加工到進場等整個流程進行策劃交底,為項目后續的施工做好充足準備。
現如今,縵山蘭庭項目木模、鋁模、裝配式全部施工完成,23個樓座主體結構、室內裝修、外立面涂飾、室外配套全部完成,正在朝竣工驗收做最后的沖刺。
截至目前,葛志明牽頭的“雙優化”榮獲國家級QC成果1項、省部級QC成果1項、省部級工法1項、國家專利3項。項目也順利獲評“青島市安全文明標準化示范工地”“青島市工人先鋒號”“青島市西海岸新區創新型班組”等榮譽。
腳踏實地,仰望星空,征途漫漫,唯有奮斗。從一名初入職場的青澀90后,到“有拼勁”能成事的項目總工,一路歷練、一路成長,葛志明用熱血和青春書寫著自己的韶華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