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青島答卷 | 市北:老城區高質量發展寫新篇
全區生產總值十年連跨5個百億級臺階,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十年增加15倍,“四新”投資增速居全市前列
市北:老城區高質量發展寫新篇
青島國際郵輪港區打破沉寂,破土而出;青島里院建筑最集中、面積最大的街區——四方路歷史街區強勢回歸;海晶化工、青啤麥芽廠等老企業相繼搬遷,青島國際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青島國際航運中心、浪潮大數據產業園等特色樓宇平地而起……
歷史長河浩蕩,十年只是滄海一粟,但對處于成長蛻變期的市北區來說,十年則意味著鳳凰涅槃。
2012年12月,市北區、四方區撤銷,設立新的市北區,以原市北區、四方區的行政區域為新的市北區行政區域。城市空間的重塑,強大了市北區的體魄,也賦予了這片土地成長的加速度。十年來,站在新起點的市北區踔厲奮發、砥礪前行,用世界眼光、國際標準謀劃新一輪發展,完成由環境質量相對較差、發展活力相對不足的“老工業區”向繁榮美麗幸福的“現代化國際城區”轉型,書寫老城區高質量發展的精彩篇章。
這是綜合實力實現新跨越的十年。十年來,市北區始終堅持以發展為第一要務,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以老城區跨越發展為主線,開啟新市北建設的新征程。準確地把握住了區域發展爬坡過坎、換擋起步的每個階段性特征,一步一個腳印闊步向前,2021年全區生產總值首次過千億元,相較2012年連跨5個百億級臺階;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實現104.1億元,是2012年的1.6倍。
這是動能轉換實現新突破的十年。十年來,市北區加大搬遷企業規劃編制、土地收儲、項目招商等工作力度,實現“成片實施、統一開發”,合計約6000畝的土地成為市北區“轉動能”的核心方陣。大膽試水錯位發展,從科技、創新、平臺、人才等要素出發,全面提升現代服務業能級,精準推進高新技術企業培育,2021年服務業占GDP比重超80%,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十年增加15倍,達375家;擘畫青島數字港,以“數”賦能,推動傳統商務商貿轉型發展,“四新”投資增速居全市前列。
這是城區面貌華麗蛻變的十年。十年來,市北區加快城市更新步伐,舉全區之力推進占主城區70%的4.9萬戶棚戶區改造,著力破解規劃、融資、征收等難題,積極探索騰空房屋土地處置利用新模式,為產業發展和城區功能提升留足了空間。城市治理更加精細,累計改造2600多個老舊樓院,新建改建一批山頭公園、口袋公園,黑臭水體全部消除。
這是民生福祉持續增進的十年。十年來,市北區民生支出占比始終保持在70%以上,高質量完成就業、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社保等92項區辦實事,解決了一批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痛點問題。就業和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應保盡保,居家社區養老工作成為全省典型。新建及改擴建學校59所,建成“八分鐘健身圈”,獲評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試驗區先行區、文化強省先進區。社會治理加速創新,基層基礎工作不斷強化。
十年來,市北區廣大黨員干部群眾盼發展、謀發展的熱情不斷高漲,全區經濟社會取得了長足發展,在青島市發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站在新起點,謀劃新征程。未來五年,市北區將著力推動產業轉型、城市更新、開放引領、城區管理、文化傳承、民生保障、社會治理“七個創新突破”,全面建設繁榮美麗幸福的現代化國際城區。一個生產生態生活融合發展,城市發展能級全面躍升的“新市北”正向我們闊步走來!(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余瑞新)
市北:一路繁花,向陽而生
著力推動“七個創新突破”,全面建設繁榮美麗幸福的現代化國際城區
十年前的市北未必能想到,“現代化國際城區”會成為她今日對外推介的標簽。
積淀、成長、迭代、新生。從空中俯瞰,用鏡頭跟蹤城市發展脈動,我們可以欣喜地看到,十年征程中,市北區已然汲取了闊步向前的磅礴力量,眼下經濟發展處處煥發新氣象。而這正是成長蛻變對她的饋贈——
在膠州灣東岸濱海濱河產業帶,曾以工業貨港為主要功能的大港,十年來與城市的聯系日益緊密,如今,青島國際郵輪港區“破土而出”,成為國際資源對接的思想策源地;膠州灣東岸18公里海岸線、7公里李村河岸線深入融入青島環灣都市區建設,國際大健康產業園、高端新材料產業集聚區等建設初現成效,帶動全域產業戰略轉型。
青島國際郵輪港區“破土而出”。修相科 攝
在山東路重慶南路商務商貿產業帶,2012年榮獲首批“山東省特色商業街”稱號的汽車貿易大道,正瞄準新能源、高端品牌銷售和汽車后市場等貿易板塊加速轉型。大數據產業園、生物科技創新園等產業園區和沿線商務樓宇平地而起,成為市北區創新要素集聚的中部發展隆起帶。
臺東步行街游人如織。韋聰 攝
在歷史城區,青島里院建筑最集中、面積最大的街區——四方路歷史街區,“大鮑島文化休閑街區”強勢回歸;登州路啤酒街提質升級,臺東步行街入列國家級步行街改造提升試點,老城區產業與空間關系重塑。
四方機車公園亮相,百年老廠迎來新生。崔冬妮 攝
在老四方工業區,海晶化工、青啤麥芽廠等老企業相繼搬遷;閆家山、香里等城中村改造任務基本完成;紡織谷開園,橡膠谷落戶,中車四方智匯港、人工智能產業集聚區、跨國公司區域總部集聚區等規劃落地,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設。
四方路歷史文化街區蝶變煥新。
在青島中央商務區,青島國際航運中心、卓越世紀中心、新凱達大廈等特色樓宇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形成城市商務會客廳,并于日前成功入選“中國商務區綜合競爭力20強”;新都心片區、浮山后片區大變樣,逐漸形成以商務、商貿和居住為主的城市綜合功能區。
一座現代化國際城區正在拔節生長,一幅繁榮美麗幸福的畫卷徐徐展開。
青島中央商務區特色樓宇林立。浩哲 攝
戰略賦能,構筑改革開放新高地
在青島城市發展史上,大港始終是與世界溝通交流最重要的窗口。對于市北區來說,大港是其最核心的戰略資源,也是市北探索對外開放的著力點。
時間定格在2013年8月10日下午,“繁榮新城榮耀崛起”2013青島郵輪經濟論壇暨中聯自由港灣品牌說明會舉行,時為青島西部老城區面積最大的空間資源、郵輪港區首個開工項目——中聯自由港灣內部裝修進入尾聲,正式對外推介。
彼時,沉寂的青島國際郵輪港區才剛剛拉響啟航的汽笛,但在當日的說明會上,承建方中聯建業集團董事長周華卻堅定地給出預判:“可以與香港維多利亞灣、澳大利亞達令港相媲美的新濱海旅游區正在崛起,展示出廣闊的發展前景和美好的創業未來。”
戰略賦能是周華自信的底氣。為更好融入“一帶一路”、藍色經濟等宏觀布局,依托港口資源實施轉型發展,2012年青島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開工建設郵輪母港,發展郵輪和高端游艇產業”,并專門成立小港灣藍色經濟產業基地管理委員會。
十年來,這個著眼青島未來百年發展的歷史性工程以乘風破浪的姿態,揚帆起航——2013年,青島市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加快郵輪母港城建設”,郵輪母港客運中心開工;2016年,青島國際郵輪港正式對外開放,郵輪港也被納入市級功能區管理,青島國際郵輪港管理局成立。2020年3月,青島國際郵輪港區建設開工暨全球招商儀式舉行,4.2平方公里的青島港老港區由此步入發展快車道。2020年12月1日,在RCEP簽署僅15天后,以青島國際郵輪港區為核心擘畫的RCEP青島經貿合作先行創新試驗基地重磅推出,市北區對外開放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一年半以來,在對外貿易領域,市北區內外聯動,搭建高水平合作新平臺——發起成立RCEP商務服務共享聯盟,在RCEP成員國設立合作辦事處,為企業提供商務配套服務;深化與日、韓、東南亞等“多港聯動”,開通中國青島大港—日本大阪南港“中日海上黃金大通道”。在對企服務領域,市北區重塑流程,打造全方位服務新生態——坐落于市北區新金融產業園的RCEP山東企業服務中心,是全國首家聚焦RCEP經貿合作的綜合性企業服務平臺,為全省3萬多家外貿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
如今,站在“雙子塔”中聯自由港灣高層俯瞰,挖掘機在大坑內轟鳴作響,渣土車來回穿梭,郵輪港區地下空間開發項目建設的熱火朝天盡收眼底;極目遠眺,郵輪港區郵輪母港客運中心西側,由集裝箱堆疊、似搭積木般拼建成的集裝箱部落拔地而起,成為海邊一景。同時,“世界之眼”、中國北方國際油氣中心、中鐵海洋金融中心、RCEP國際博覽中心等項目也在加速推進。
未來,市北區將繼續發揮港產城融合的獨特優勢,依托中日、中韓海上快線,推動空海聯運、保稅物流等項目,深化產業鏈供應鏈融合互補;做大做強山東國際航交所、中國北方國際油氣中心,做實做優RCEP山東企業服務中心,爭創山東省RCEP經貿合作示范區;服務青島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建設,優化海洋產業結構,發展交通航運、涉海金融、船舶管理等重點產業;做優郵輪旅游特色品牌,打造中國北方郵輪中心,全力構筑改革開放的新高地。
創新為核,打造高質量發展動力源
創新是發展的基點。十年來,市北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連跨5個百億元級臺階,2021年全區生產總值達1063.56億元,首次過千億。飛躍的發展正是緣于始終堅持創新第一動力不動搖。
從瑞昌路駕車進入環灣路,國際科創總部基地啟動區一期項目工地上塔吊林立,機器的轟鳴聲不斷。根據規劃,項目將建住宅、商業商務、幼兒園、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其中,商業商務板塊規劃4棟21、22層不等的科創辦公樓,以及超高層中鐵建大廈,瞄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產業,構建產學研一體化總部辦公基地。該項目所在地塊正是原市北區老企業青啤麥芽廠,這里曾是進入膠州灣高速的鮮明地標,未來將以150米超高層商業建筑重塑環灣新門戶。
這只是市北區創新發展的一個縮影。十年來,市北區海晶化工、青啤麥芽廠等老企業相繼搬遷,再加上占市內三區棚戶區改造總量70%的棚改遺留項目收尾清零,“騰籠換鳥”和棚改騰挪出的空間,為市北區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一片新天地。以創新為核,市北區“點穴式”引進大健康、人工智能、高端新材料等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十年增加15倍,達375家,補齊產業發展短板,做大做強中心城區。
對于市北區來說,“騰籠換鳥”是其十年來乃至今后較長時期內發展的總命題。今年,在進一步梳理城區產業和載體資源的基礎上,市北區完善“產業生態圖譜”,提出“2+6”特色產業體系,即大力引進世界500強、央企國企、優質民企等區域性總部,做強總部經濟集聚高地;以商務商貿為突破口,以市北全域為核心布局青島數字港,積極打造公共數據底座、現代商貿數據底座、政策底座、現代金融底座,構建數字驅動的現代商貿體系,打造數字經濟發展高地;聚焦航運貿易、商務商貿、現代金融領域、都市工業、文化創意領域,優選引進“四新經濟”項目,加快新動能蓄勢,夯實高質量發展根基。
“四新”經濟和“高質量發展”是青島乃至全國經濟發展的關鍵詞,市北區如何在這輪轉型發展中脫穎而出,吸引科技創新型人才涌入,實現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市北區深知,只有創造出讓人才無后顧之憂的環境,才能讓科技創新與產業革新大刀闊斧,沒有后顧之憂。為此,未來五年,市北區將進一步深化流程再造,以高水平制度創新破解企業發展瓶頸——
在對企服務方面,健全企業吹哨、專員報到、部門響應服務體系,構建親清政商關系;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動“一件事一次辦”,建成“一刻鐘政務服務圈”;開展服務企業“溫情行動”,千方百計為企業排憂解難。
在發展環境方面,大力營造尊重、支持、保護企業家的濃厚氛圍,設身處地站在企業家的角度想問題、定政策、優服務,支持企業家發揮城市發展生力軍作用;為創業者和企業家辦好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關鍵小事”,讓企業有認同感、企業家有歸屬感。
在創業氛圍方面,建設創新創業高地,用好青島國際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等載體,推動“政產學研金服用”各要素加速流動、融合發展;引導行業領軍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持續擴大研發投入;實施高端領軍人才培土、產業梯隊人才培育、青年潛力人才集聚三項工程,全力打造青年發展友好型城區、人才友好型城區。
有機更新,提升城區品質能級
城市有序生長,“更新”是繞不開的話題。尤其是2012年區劃后,新市北的面積擴大到65.4平方公里,更新的任務更重,難度更大。
棚戶區改造是十年來市北區城市更新的關鍵領域。小桌子一擺、小馬扎一坐,幾口人湊著一邊吃飯一邊聊聊家長里短,一個“小餐廳”就自然形成;飯畢,桌子和馬扎“退場”,“小餐廳”變身活動空地。這種“變戲法”式的情景恐怕是棚戶區居民的共同記憶。
新市北成立初期,共有棚戶區居民約4.9萬戶,舊房建筑面積約165萬平方米,占市內三區的70%多。棚戶區改造既是改善民生的“托底”工程,也直接關系到城區的轉型升級和品質提升,如何完成棚改任務成為擺在新市北面前的問題之一。
2012—2015年,啟動1.9萬戶居民的征遷改造;2016年,啟動1.4萬戶;2017年,啟動1.3萬戶;2018年,啟動0.3萬戶;隨著工作的推進,市北區棚改工作也于2019年進入“攻堅清零”階段。但收尾階段所遺留的棚改項目和住戶,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房屋手續不全、涉及家庭矛盾或財產糾紛、政策更迭帶來的歷史遺留問題……面對個例,市北區城建局相關工作人員逐戶解決疑難雜癥,一戶一策,啃下棚改“硬骨頭”。根據計劃,全區最后200戶棚改戶將在今年年底清零。
為用好棚改騰空后的空地,以青島市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三年攻堅行動為契機,市北區還創新設置了房屋征收和騰空房屋處置利用專班,積極探索騰空房屋處置利用新模式,研究出臺棚改騰空房屋處置方案,通過規劃打造綠化景觀、建設停車場地、增配公益設施等方式,努力推動產、住、商一體發展,最大限度還空間于民。
在市北區棚改征收范圍中,有一個特殊的空間——歷史城區。
2012年,攝影師鏡頭下的廣興里煙火味十足。天井式院落里的自建房錯落有序地排列,晾衣繩結在一起,各式各樣的床單、衣服掛在院子的上空,居民們在狹窄的樓道里納涼嘮嗑,孩子們在門口的過道處無憂無慮地踢球。那時,大家都還不知道,這個破舊的民居房將被保護性修繕,變成敞亮的歷史文化街區。
2015年,市北區啟動“青島灣老城區改造項目二期工程”,開始對廣興里征收。2019年10月,廣興里修繕工作正式啟動,拆除后期違建,清理內院場地。2020年5月,廣興里保護更新試點項目開園,一場實現青島歷史文化街區“百年嬗變”的歷史性戰役正式打響。
2021年青島“兩會”上,“歷史城區保護更新”“港城聯動”“老城復興”被寫進青島市政府工作報告,為青島城市更新列出了年度目標。這樣來看,市北區歷史城區更新的步子則邁得更早一些。如今,廣興里所在的四方路歷史文化街區膠州路以南片區已經完成修繕,先后集聚網紅古著店、二次元原創模玩店、可以體驗國潮的荷田水鋪等50多個新業態,大鮑島又開始蒸騰起煙火氣;膠州路以北片區計劃在今年年底完成修繕,預計2023年第三季度開放運營。
未來,市北區將以“打造全國歷史城區更新典范”為目標,持續推進歷史建筑保護修繕工作,全力打好產業活力提升、項目建設提速、協同區域整治、征收清零攻堅、文史底蘊彰顯“五場硬仗”,重點引入文化體驗、創意零售、餐飲美食、休閑娛樂、公寓住宿、產業辦公等六大業態,重現百年青島“華商云集之地”的“煙火氣”,持續提升城區宜居宜業宜游水平。
共建共享,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
“住了近20年的老舊小區改造后變了模樣,院子里建起涼亭,還配備太陽能庭院燈,茶余飯后有了好去處;家庭醫生上門服務,有個頭疼腦熱再也不用麻煩子女,也不用為看病難犯愁;老伴加入社區合唱隊、舞蹈隊,舞出最美夕陽紅……”談起身邊的變化,市北區開平路街道居民宋樹才如數家珍,直言“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幸福指數越來越高了”。
民生無小事,百姓獲得感幸福感提升的背后是政府的大力投入。
市北區是青島主城中心區,雖然區位優勢明顯、資源稟賦豐厚,但底子薄、民生欠賬多,老年人、低保家庭、殘疾人等困難群體占全區人口50%以上,高質量發展遭遇掣肘。為了答好民生這道題,十年來,市北區民生支出占比始終保持在70%以上,圍繞就業、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社保等列出區辦實事,解決了一批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痛點問題。
綠樹蔥蘢、波光瀲滟的北嶺山森林公園。崔冬妮 攝
今年以來,市北區又搶抓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三年攻堅行動這一窗口期,瞄準老百姓最突出的需求,列出目標任務:對全區2000年以前建成的老舊小區應改盡改;完成威海路平戰結合地下工程、唐河路打通等重點建設項目,新建15個公共停車場,新增6800余個停車泊位;完成浮山、北嶺山等10座山頭公園整治提升,建設13公里濱海步行道和7.3公里浮山環山綠道、9處口袋公園、7條林蔭廊道;推進雙山小學、同德路小學等10所配套學校建設,緩解浮山后、新都心、中央商務區、濱海新區孤山片區、錯埠嶺等區域學位供給緊張的問題……
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更來自民情民意通達。
“老百姓手里拿著銹成鐵疙瘩的下水管,說‘政府幫我們把老樓保溫層加上了,外立面粉刷了,我們很感激,但相比住在溫暖舒適的房子里,我們最迫切需要解決的是樓道下水管堵塞問題’。”這是市北區干部在基層蹲點調研時遇到的一幕。
老百姓在家連廁所都不敢上,對政府工作能滿意嗎?政府工作做不到老百姓的心坎上,問題出在哪兒?為了夯實基層社會治理這個根基,市北區以“黨建”為突破口,創新構建“區委—街道黨工委—社區黨委—網格黨支部—樓院黨小組—黨員中心戶”這一黨建“動力主軸”,全要素打造“黨群e家”等科技支撐平臺。為進一步發揮市北區黨建引領的既有優勢,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持續放大基層治理效能,今年,市北區又提出“黨建引領一網治理”,構建區域統籌、條塊協同、上下聯動、共建共享的城市基層黨建新格局。
在紅景新區冬令營上,青島手工藝人陳雪梅帶孩子們體驗非遺文化。崔冬妮 攝
下一步,市北區將著眼群眾需求,構建訴求聯動響應體系,加強“黨群e家”與政務服務、社會視頻監控、公安指揮中心、“12345”服務熱線等系統的有效對接,加快構建以“社區微腦、街道中腦、城市云腦”為主體的智慧城市運行中樞,做到“一個口徑受理服務、一個平臺精準治理”;建立“網格發現、社區呼叫、分級響應、協同處置”全周期管理流程,實行區、部門、街道、社區分層派單響應機制,對不同類型問題實行“即辦、快辦、分辦、聯辦、頂格辦”分類處置,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
乘風新時代,邁步新征程。扎根城心生長的市北區,將以更加昂揚的精神、奮進的姿態,再現擔當、再立新功,扎實做好各項工作,努力探尋老城區高質量發展新路子,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余瑞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