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填寫19萬項、免材料24.6萬余件,16個行政審批數字化服務場景亮出“青島特色”
青島市智慧審批平臺上線16個行政審批數字化服務場景,為企業群眾免填寫19萬項、免材料24.6萬余件,場景審批效率提升50%以上
青島推動行政審批從“全程網辦”向“智審慧辦”迭代升級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2月16日訊 提交材料不斷減少、辦事體驗持續提高,是企業群眾在青島線上線下辦理行政審批事項時的突出感受。2022年以來,市行政審批局高標準打造青島市智慧審批平臺,推動行政審批服務從“全程網辦”向“智審慧辦”迭代升級,全力打造數字審批“青島模式”。
目前,青島市智慧審批平臺已整合200余項線上線下審批服務資源,圍繞企業登記、工程建設、交通運輸等10個領域,上線民辦非企業單位審批、企業注銷、建筑工程施工許可等16個行政審批數字化服務場景,為企業群眾實現免填寫19萬項、免材料24.6萬余件,生成、歸檔電子簽署文件33.6萬余份,場景審批效率提升50%以上。在2023年,將再新建不少于10個全流程數字化服務場景。除國家、省、市專業系統事項外,實現數字化服務模式全覆蓋。
據介紹,在平臺建設過程中,實現了審批服務“五個轉變”。一是堅持標準化、規范化、便利化一體推進,實現從“快速發展”到“精準服務”的轉變;二是建立健全審批服務數據共享協調機制,實現從“分散供給”到“業務協同”的轉變;三是全面推進審批服務流程優化再造,實現從“事項供給”到“場景服務”的轉變;四是推動審批服務質量與公眾數字素養同步提升,實現從“數字鴻溝”到“數字紅利”的轉變;五是通過推進智慧審批平臺建設,實現從“全程網辦”到“智審慧辦”的轉變。
確定事項標準,數據流轉通暢。市行政審批局構建了事項管理體系,實現了辦事指南、服務流程、審批數據和效能評價四個標準化,在全市層面統一事項的名稱、編碼、依據、流程、時限,形成電腦端、窗口端、移動端、自助端四端同源,線上線下無差別受理、同標準辦理的服務體系。
堅持集成化改革,創新設計全流程數字化審批服務場景。通過對數據、技術、業務集成式改革,打破了對某一行政審批事項碎片化、條塊化的單一改革模式,將某一類審批事項歸分為一個服務場景,圍繞核心事項,覆蓋了從新申請到變更、延期,再到注銷的審批全生命周期,著眼于申報、審查、審核、辦結、歸檔、審管互動等審批服務各環節,以集成化思維打造全流程數字化審批服務場景,實現了從單個事項供給到一體化場景服務的轉變。
加強數據共享深度,賦能審批全流程效能提升。市行政審批局為數字化場景申請、整合了38項國家級、77項省級、175項市級數據資源。打破傳統的數據共享方式,建立精準比對和綜合分析相結合的新模式,對申請表單進行業務重構,實現身份數據“自動填”,歷史數據“選擇填”,共享數據“系統填”。以“建筑施工企業安全生產許可”場景為例,整個數字化場景實現表單平均減填寫率達到84%,申請材料總體減提交比例達90%,申報和審批效率均獲大幅提升。
擴大電子簽章范圍,實現審批全流程數字化。依托電子簽署中心,廣泛地向申請人、申請法人、中介機構、協查部門提供電子印章、電子簽名、審查評估報告電子化、跨部門證明協查電子化等服務,實現了從申報到歸檔的全程數字化。截至目前,電子簽署中心已累計簽署260余萬次。以“城市建筑垃圾處置核準”場景為例,原本申請企業需要提交的材料常有一本字典那么厚,在全流程使用電子簽章后,企業只需注冊認證一個山東省政務服務網法人用戶,線上生成電子印章,就能徹底實現“無紙化”申請、“免寄取”領證。
創新人工智能應用,引領審批利民新變革。通過AI人臉識別配套電子簽名,建立精準可追溯的委托授權和用證授權體系,解決紙質授權難核實和持證本人需到場等難題,有效減少信息冒用,降低審批風險。通過提煉設置人工智能審查要點,把人工智能變成“數字員工”,在申請端,申請人可根據人工智能檢測結果及時修正申報內容,在審批端,人工智能輔助審批人員快速開展業務審核。
搭建輔助功能,提升精細化、便民化水平。為響應一線窗口和辦事人訴求,市行政審批局還為數字化場景搭建了配套輔助體系,創新推出了一碼辦事、遠程勘驗、移動審批等新功能。通過一碼辦事,申請人可以線上線下自由切換,在線上辦理過程中出現疑問,可以隨時存檔,帶著辦事碼到線下窗口一邊咨詢一邊掃碼繼續辦。通過遠程勘驗,審批人員可以在線通過實時視頻方式遠程踏勘現場、生成踏勘結論,免去排期往返消耗,有效節省審查時間。通過移動審批,審批人員在出差或居家辦公期間依然可以開展審核審查工作,避免審批延期、超期給企業群眾帶來不便和運營成本增加。這些輔助功能的建設,是審批應用新生態的重要補充,是數字審批“青島模式”為民服務的重要體現。(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余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