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青島民營經濟工作怎么干?這場會議釋放最新信號
青島新聞網2月28日訊(記者 李麗濤)今天下午,全市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工作會議召開,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省、市委經濟工作會議和省、市“兩會”以及全國、全省工信工作會議精神,回顧總結2022年工作,研判分析當前形勢,部署安排2023年重點任務,動員全市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工作系統聚力攻堅穩增長、優化環境提質效,扎實推動全市民營中小企業實現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會議傳達了全國、全省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主要精神和市委常委、副市長耿濤批示,通報了2022年度青島市中小企業發展環境評估情況,民營經濟智庫代表圍繞推動我市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各區(市)及功能區民營經濟主管部門圍繞2022年工作亮點和2023年工作打算發言。會議由市民營經濟局局長郭振棟主持,市民營經濟局黨組書記楊超作工作報告。
“五六七八九”特征更加顯著
過去一年,青島民營經濟扛住了超預期因素的影響和沖擊,保持穩定發展態勢。
2022年,全市實有民營市場主體201.6萬戶,同比增長4.8%,創業密度(1966戶/萬人)居副省級城市第3位;全市民間投資增長2.3%,民營企業進出口6366.1億元,同比增長11.6%;民營經濟實現稅收1046億元,新吸納就業30.8萬人。民營經濟貢獻了全市58.6%的投資、61.7%的稅收、69.8%進出口、84.4%的城鎮新增就業、99.2%市場主體和97.9%的企業數量,“五六七八九”的特征更加顯著,支撐作用和地位更加凸顯。
在“專精特新”企業培育方面,青島實施“專精特新”上市培育行動,發布《推動“專精特新”企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新認定創新型中小企業1122家,新認定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3716家,較去年增長50.1%,躋身全國“專精特新十強城市”第8位。新認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4家,累計已達151家,其中10家已成功上市。在全國首創發布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發展指數,并舉辦青島市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發展指數發布暨頒獎儀式,評選十強榜單。西海岸、市南、嶗山設立“專精特新”特色園區和專業服務基地,推動形成專精特新企業發展生態圈。優化“新經濟”企業培育,發布《青島市雛鷹企業認定管理辦法》,出臺相關實施細則,培育壯大優質中小企業群體。首批評選486家雛鷹企業,新認定瞪羚企業84家,較去年增長54.9%,累計已達227家。舉辦第四屆全球獨角獸企業500強大會,我市12家企業入選,位居全國第五、北方第二,連續兩年躋身世界前十。
在2022年度全國中小企業發展環境評估中,青島市綜合排名居北方城市第二、全國第十,市委常委、副市長耿濤代表市政府在會上作了典型發言,膠州健全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在會議圓桌論壇上作了經驗分享。在2021年《中國城市政商關系評價報告》中,青島市政商關系健康指數位列全省第一、全國第七。
首發中小企業發展環境評估報告
2022年度青島市中小企業發展環境評估報告,以2021年和2022年相關統計數據為基礎,由第三方機構獨立開展評估。同時,將青島與成都、寧波相關數據指標進行了橫向對標。評估指標體系共由5個一級指標(市場環境、法治環境、融資環境、創新環境、政策環境)、21個二級指標和38個三級指標構成。
整體來看,各區市中小企業對本地區中小企業發展環境整體滿意度較高。其中,市北區、西海岸新區、即墨區、平度市和萊西市等區市的中小企業對本區域發展環境滿意度較高。
報告指出,與對標城市成都、寧波相比,青島市企業開辦平均用時表現較為優秀,但在“先照后證”改革方面仍有提升空間;在政策性融資擔保額、擔保費率方面仍有優化空間;在創新投入方面較兩個城市相差不大,在技術合同成交額方面與成都相比差距明顯,與寧波相比大體相當。
報告還建議,增強人才培養引進的綜合效益,發揮青島區位、物流、產業等優勢,提升城市對外來人才的吸引力;暢通惠企政策落地運行機制,推出更具針對性的專項扶持政策及定向金融服務;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的扶持力度;多方聯動、多措并舉緩解企業資金壓力;進一步完善中小企業公共服務體系,及時掌握企業發展訴求,為企業提供更多專業化、精準化服務。
部署六大方面重點任務
新的一年,市民營經濟發展局將緊緊圍繞中央、省、市委經濟工作會議要求和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聚焦打造“六個城市”,以爭創全國民營經濟聯系點城市為主線,以促進實體經濟振興發展和營造優質營商環境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提升服務全市民營和中小企業發展能力為支撐,深學篤行“專精特新”工作法和“動車組”精神,聚力落實“培育、賦能、服務、保障”四項主責主業,精準打造“專精特新企業梯度發展、新經濟高成長企業快速崛起、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和領軍標桿企業倍增壯大”四條培育賽道,堅持惠企、利企、便企導向,不斷提升服務質量、服務效率和服務能力,切實優化發展環境、市場環境、賦能環境、政策環境、法治環境、政商環境,推動全市民營和中小企業在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路上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為奮力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貢獻應有的力量。
會議提出,2023年將重點做好六個環境的營造和服務,切實推動全市民營中小企業實現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一是優化發展環境,積極爭創全國民營經濟聯系點城市。統籌組織召開好2023年全市民營經濟(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會議,研究和部署全市民營經濟(中小企業)工作;進一步突出重點攻堅行動,組織開展“我同城市共發展,我與企業共成長”主題活動,評選發布全市服務民營經濟發展“十大辦實事”和“百個解難題案例”;進一步優化運行監測體系,完善民營經濟發展運行監測指標體系和中小企業統計監測制度;全力爭創全國民營經濟聯系點城市,常態化開展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先進做法典型案例征集。
二是優化市場環境,精準打造企業培育“四條賽道”。實施“專精特新”梯度發展行動,夯實完善“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賽道;實施“四新經濟”快速崛起行動,完善“雛鷹企業—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新經濟高成長中小企業培育賽道;實施“數字化轉型”擴容升級行動,引導民營企業加快數字賦能,夯實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培育賽道;實施“領軍標桿”倍增壯大行動,出臺民營龍頭企業三年倍增行動實施方案。
三是優化賦能環境,創新強化要素供給服務能級。實施科技要素賦能工程,深入推進產業生態創新,堅持場景開放、供需匹配、資本供給“三位一體”發力;實施融資要素賦能工程,組織銀行、保險、融資擔保等機構,深入各區市與中小微企業開展融資對接;實施資本要素賦能工程,對擬上市培育庫實施動態管理,進一步發揮區域性股權市場功能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發展指數作用;實施人才要素賦能工程,發揮民營經濟專家智庫智力支持作用和高等院校資源優勢,遴選認定一批“新銳人才”,激發涌現一批“未來之星”;實施平臺要素賦能工程,高質量打造APEC技展會平臺,舉辦中小企業國際采購暨合作洽談會,大力開展產業鏈招商、以商招商、資本招商。
四是優化政策環境,打通政策兌現“最后一公里”。抓好惠企政策貫徹落實,全面實施各級黨委政府出臺的有關支持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文件;持續迭代“青島政策通”,2023年底前確保全市惠企政策全部納入“政策通”線上申報兌現;開展政策精準服務,依托市企業政策服務專員隊伍,重點開展企業關注的減稅降費、創業創新、融資支持等惠企扶持政策宣講解讀。
五是優化法治環境,著力維護民營企業合法權益。推進民營中小企業立法保障,落實《青島市民營和中小企業發展促進辦法》,推進《青島市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條例》立法;開展民營和中小企業法律服務,加大《中小企業促進法》《山東省民營經濟發展促進條例》《青島市民營和中小企業發展促進辦法》等法律法規宣傳力度;完善府院聯動機制,與政法機關強化溝通協調配合,推動研究涉及民營企業的重大事項;提升企業訴求解決能力,充分發揮青島市民營經濟(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作用,健全完善民營企業“市委書記信箱”訴求辦理;完善清欠長效工作機制,以國家清欠問題線索轉辦系統為藍本,打造青島“數字清欠中心”。
六是優化政商環境,進一步構建新型親清關系。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舉辦2023年青島企業家日和企業家宣傳周系列活動,探索企業家日常態化工作機制;創新設立“民企時間”黨組會議題,邀請民營(中小)企業家代表談發展歷程、談發展態勢、談發展建議,搭建民營(中小)企業家代表意見建議辦理反饋機制;助力企業發聲發力,對“專精特新”等高成長性企業進行深度挖掘、典型整理、全媒體展示,講好企業家故事;借勢借力擴大“朋友圈”,進一步優化建議提案辦理流程,借助“代表委員之窗”欄目和集中面復等活動,加強與代表委員的常態化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