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條線路擬定“通車時間表”!青島地鐵“狂飆”
今年是青島推進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三年攻堅行動的關鍵一年,地鐵建設和地鐵沿線開發建設攻堅行動持續擰緊“發條”縱深推進,“軌道上的青島”吹響攻堅沖鋒號。
在3月7日下午舉行的2023年青島市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攻堅行動主題系列發布會第九場新聞發布會上,青島地鐵集團公布了今年攻堅行動的“任務書”和“路線圖”。今年,青島地鐵承擔的更新建設項目共有31個,包括地鐵項目10個,市政項目2個,TOD開發項目19個。其中,6號線一期力爭年底實現空載試運行。
軌道交通是城市重大的基礎設施和民生工程,彰顯著一座城市的發展實力、活力和潛力。截至2022年年底,全國共有53個城市開通運營城市軌道交通線路290條,運營里程9584公里,車站5609座。
其中,青島地鐵開通線路7條,線網運營里程達315公里,運營車站數146座,穩居國內第十,北方城市第二。目前,2021年9月獲批的青島地鐵三期規劃線路(7條線、139公里)已經全部開建,加上續建的8號線南段、6號線一期、2號線西延段等一二期三條線路,青島地鐵在建線路達到10條、188公里,可持續發展后勁十足。
隨著線網不斷加密,客流承載力持續提升,地鐵在緩解交通擁堵、便捷交通出行、優化城市空間結構、提高城市能級、支撐“雙碳”戰略推動綠色高質量發展等方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1、日均客流邁入“百萬級”
軌道交通主要服務對象為通勤客群,很多人把地鐵通勤客流變化當作觀察城市復蘇的窗口。
進入2023年,隨著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正常的生活生產秩序加速回歸,人員頻繁流動,青島地鐵客流呈現陡然向上的曲線,穿梭不停的地鐵和川流不息的人群,為這座城市的活力回歸提供了鮮活的注腳。
今年春節前,地鐵線網單日客流回升到60萬-70萬人次左右。春節假期過后,隨著全社會復工復產,通勤乘客支撐起地鐵客流。1月30日,線網單日客流在本年度次突破百萬人次,并由此持續高位運行。至今,青島地鐵日均客運量穩定在“百萬級”水平。每天百萬人次通過地鐵鋪展自己的活動范圍,除了日常通勤,他們還奔赴山海之約、川流市井煙火、流連潮流之地。
橫向來看,青島地鐵建設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同時也面臨著客流承載力低、城市空間引領作用發揮不充分等問題。與國內其他城市縱向對比,青島地鐵的客流走廊效應尚未顯現,短板非常明顯。
根據交通運輸部發布的2022年城市軌道交通運營數據,運營里程排名前十的城市分別是:上海(825公里)、北京(797公里)、廣州(609公里),深圳、成都、杭州、武漢均在500公里梯隊,南京、重慶在400公里梯隊,青島排名第十。從2022年年客運量指標看:青島地鐵不僅與前排的九大城市相差較大,而且還遠低于不少排名靠后的城市,與通車里程前十的城市地位不匹配。
究其原因,除了“規劃引導型”理念、經濟活躍度、常住人口規模和流動人口規模差異等客觀因素外,還與青島地鐵線網密度有待完善有關。
2、10條在建線路“加速跑”
目前,青島已是擁有千萬人口的特大城市。按照青島市第十三次黨代會部署,正在打造宜居宜業宜游高品質灣區城市等“六個城市”,城市吸引力越來越強,迫切需要構建安全便捷綠色低碳的交通出行環境。
站在未來看現在,青島今年將持續發力建設賽道,以期更好發揮地鐵在城市高質量發展中的“動力引擎”作用。今天的發布會對外公布了10條在建線路的最新進展和工期目標:
6號線一期力爭年底實現空載試運行,2024年通車。6號線連接了西海岸交通商務區、海洋高新區、靈山灣影視文化產業區、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及國際經濟合作區,串聯了西海岸新區各重要功能組團并覆蓋了主要客流走廊,通過一次換乘可實現西岸城區與東岸城區、北岸城區的快速連通,通車后將進一步促進青島實現“三城聯動”空間發展戰略,更好支撐西海岸新區高質量發展。
2號線西延段計劃年底實現洞通,2024年通車。項目起于輪渡站,在泰山路站與2號線一期工程連通,全長3.8公里,設3座車站,連接大港、小港、金茂灣等重要功能區,更好地支撐郵輪母港片區海陸空交通一體化發展。
8號線南段加快建設。項目起于青島北站,止于五四廣場站,全長13.1公里,共設車站7座,是連接主城區與膠東機場的快速通道。目前土建完成72%。
三期規劃7條線路全面進入土建施工階段。
2號線二期向西在李村公園站接入2號線一期工程,往東在世博園站接入11號線,全長13.1公里,共設車站8座,主要沿金水路輻射,是連接李滄東部與中心城區的交通大動脈。計劃2026年通車。
5號線項目起于麥島路站,止于云嶺路站,長32.6公里,設站27座,途經麥島風景區、寧夏路居住區、大港規劃區、中車科技園、歡樂濱海城、閆家山居住區、浮山后居住區和石老人風景區。計劃2028年通車。
7號線二期項目由北段和南段組成,北段自一期工程東郭莊站向北至營普路站,長約13.1公里,設置11座車站;南段從一期工程興國路站往南至滄口站,長約3.8公里,設置3座車站。線路主要服務即墨中心區、李滄西部區域,實現即墨與城陽、東岸主城區的快速聯系。計劃2026年通車。
8號線支線項目起于大澗站,止于膠州火車站,全長約20.2公里,共設車站12座,是服務于膠州組團與北岸城區紅島經濟區、臨空經濟區和東岸城區間客流走廊的快速通道。計劃2027年通車。
15號線一期項目起于下王埠站,止于城陽四方廠站,長30.9公里,設站17座,主要服務黑龍江路沿線大型居住區、軌道交通產業示范區,實現東岸和北岸的快速聯系。計劃2028年通車。
9號線一期項目起于海西村站,止于前金社區站,全長16.6公里,設站13座,主要服務城陽核心區,串聯棘洪灘街道、城陽街道、惜福鎮街道。計劃2027年通車。
6號線二期項目西起青西站,東至6號線一期起點辛屯路站,長13.9公里,設站10座,是西海岸原膠南城區的骨干線路。計劃2027年通車。
到2028年,青島地鐵三期建設規劃所有線路全部建成后,將進一步加密東岸主城軌道交通網絡,搭建西岸、北岸城區網絡骨架,地鐵運營總里程將達到503公里,日均客運量達到500萬,占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近五成。
3、提速推進全域TOD布局
TOD模式,是指在城市區域開發、規劃設計的過程中,以交通運輸為導向的開發模式。一方面,能夠有效促進土地集約型利用、提升公共交通占比,另一方面也能夠帶動地鐵周邊地塊升值,創造更多經濟效益,加速地鐵建設成本的回收。
近年來,隨著土地資源日漸稀缺,國內越來越多城市都將TOD開發理念提升為城市發展戰略,成都、深圳、杭州、廈門等地都依托軌道交通帶動TOD發展,持續探索站城一體化的城市更新模式,提升軌道交通樞紐的含金量和輻射力。
國家發改委在青島城市軌道交通三期規劃批復中要求,深入研究站點樞紐綜合開發,做好站點與周邊客流密度較大的商城、社區、學校等的銜接,提高土地綜合開發效益。通過對全市13條線路、503公里、266個站點進行全面梳理,青島地鐵篩選出重點TOD項目21個,儲備TOD項目60余個,到2024年力爭21個項目全部啟動。
2023年,青島地鐵按照“一年重謀劃、兩年快起步、三年見成效”的總體部署,全域推進地鐵沿線TOD綜合開發,賦能城市更新,打造便民生活圈,提升群眾幸福感。計劃實施城市更新項目19個。其中,觀海地、公園里、海信橋上蓋商業、青島北站等10個項目加快推進,9個項目開展前期工作,力爭年底前在市南、市北、李滄等區域打造一批TOD示范項目,盡快形成輻射效應,激活區域發展活力,提高城市能級,助力城市更新。
TOD項目開發,土地是繞不開的話題。《中國城市軌道交通沿線發展態勢年度報告(2021)》研究表明,車站周邊用地的不同功能可以產生不同時間、不同目的的出行特征,形成廊道上較為均衡的客流需求,可以有效促進軌道線路運營效益的提升,使得軌道交通“時時刻刻有人坐”。與國外相比,國內軌道站點周邊尚未形成高強度開發模式和明顯的聚集效應,青島也面臨同樣的問題。
青島TOD戰略實施過程中,將借鑒香港、東京、紐約等城市的先進經驗。這些城市均以軌道交通站點為核心的分圈層進行了高強度、高密度的開發。在城區線路建設的初期,應同步開展站點周邊的城市更新,對用地功能及建設規模圍繞站點進行調整;對于外圍線路,優先圍繞軌道站點進行用地供給。在規劃、建設、政策等多方面推動軌道站點周邊的高強度開發。
通達的交通是城市的骨架和脊梁,交通暢通會帶來產業聯通、經濟融通。在地鐵紅利的加持之下,各類創新創業要素將得以更快、更多、更好地集聚起來,產業融合發展實現更大范圍的協同共進。
寒來暑往,不舍晝夜。在地上地下日夜穿行的軌道交通線網,用速度定義時間、用連通改寫空間,如同充滿活力的城市“生長軸”,正在深度改變一座城,為青島高質量發展打開更大的想象空間。
(作者 周建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