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環境”持續優化、“軟實力”不斷增強,青島鄉村學校正在悄然“蛻變”
“校園環境好,教室寬敞、明亮,上課都用多媒體教學,社團活動越來越豐富,感覺一點都不比城里差。”在西海岸新區董家口小學,學生家長閆金云用“挑不出什么毛病”來形容家門口的這所學校,而這也是多數家長對這所學校的評價。
2021年3月,省教育廳印發了《山東省教育強鎮筑基行動實施方案》,此后陸續公布了3批“強鎮筑基”試點鎮名單,青島共有12個鄉鎮入選。兩年來,青島的“強鎮筑基”試點鎮改善提升辦學條件、深化課程教學改革、建強教師隊伍、深化辦學體制改革,讓鄉村學校、幼兒園煥發出了更多活力。鄉村學校、幼兒園華麗蛻變,教育教學質量、社會滿意度不斷提升,本地生源流失減少,部分學校生源甚至有了“回流”。
孩子從城區學校“回流”鄉村學校
董家口小學地處西海岸西南部鄉村地區,距董家口港的直線距離有10余公里。這所學校的前身是泊里鎮一所村級小學,曾面臨硬件設施落后、發展緩慢、生源流失嚴重的“窘境”。“學校以前面向24個村莊招生,卻只組建了12個班。”校長李振來介紹。
變化伴隨著董家口港的建設而來。為改善學校辦學條件,支持董家口港口發展,滿足搬遷村莊及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需要,西海岸新區投資8907萬元,高于“省標準”對董家口小學進行了異地遷建,并于2016年啟用。“學校現在的硬件設施不亞于很多城區學校,科技活動室、3D打印室等一應俱全。”李振來介紹。7年來,尤其“強鎮筑基”試點實施以來,學校辦學條件、辦學質量、家長滿意度穩步提升。這也吸引更多本地孩子留在家門口上學。本地生源穩中有增,辦學規模不斷擴大,班級數量達到39個,在校生人數達到1752人。
同時,學校還吸引了部分學生“回流”,2021年以來外校回流學生有31人,其中部分學生是來自于城區學校。學校二年級學生孫永燦就是回流學生之一,他原本在西海岸一所城區學校就讀。去年,孫永燦的媽媽閆金云工作調整,回到了戶籍所在地,孫永燦也從城區學校轉入到了這所鄉村小學。“孩子并非一定要轉學,但我們打聽了很多朋友,得知董家口小學的硬件、軟件都不錯,才轉了過來。事實證明,這所學校確實不錯。”閆金云介紹。
董家口小學可以說是多數“強鎮筑基”試點鎮學校的縮影。記者采訪了解到,隨著“強鎮筑基”的深入實施,多個試點鄉鎮的生源流失情況在改觀,部分鄉鎮的學生數量甚至在增加。入選首批省級“強鎮筑基”試點鎮的膠州李哥莊鎮與膠東國際機場僅有一河之隔,隨著臨空經濟不斷發展,鎮域學校辦學條件改善,吸引了更多外來務工人員在此居住,適齡兒童入學數量也隨之增加。2021年以來,李哥莊鎮平均每年增加300名生源,預計今年全鎮還將增加約800名學生。
硬環境改善筑牢“強鎮”基本盤
“辦學條件不低于城區”是“強鎮筑基”試點的基本要求。各試點鎮在改善學校硬件辦學條件方面下足了功夫,鄉村學校的面貌煥然一新。而這也筑牢了“強鎮筑基”基本盤,為學校長遠發展提供了基本支撐。
在李哥莊航文小學,新建成的紅墻灰瓦綜合樓很顯眼。目前,綜合樓正在進行緊張的內部裝修,預計今年6月份完工,秋季學期投入使用。綜合樓地上建筑面積1.1萬余平方米,包括16個普通教室、16個功能教室,并預留了未來發展空間。“綜合樓啟用后,學校地上建筑面積較原來增加1倍多,辦學條件將極大改善,學生們再也不用擠占功能教室上課了。”李哥莊航文小學校長孫建華介紹。在改善學校辦學條件方面,李哥莊鎮的投入可謂是大手筆。2021年以來,該鎮總投資3.6億元用于擴建李哥莊航文小學,新建三屯小學、中心幼兒園,提升膠州八中校舍。
李哥莊航文小學鳥瞰圖。
新建教學樓、風雨操場,擴建餐廳,新增功能教室,提高信息化水平,建設智慧校園……各個“強鎮筑基”試點鎮根據轄區內學校辦學情況,做出針對性提升措施,讓校園面貌換新顏。
即墨區移風店鎮是傳統的農業鄉鎮,鎮域內學校數量多、規模小,存在教育資源分散、生源流失嚴重、學校規模普遍太小等問題,該鎮投資2.6億元,實施移風中學、呂戈莊小學、傅家小學、石化育才小學、移風店中心小學等5所中小學新建改擴建工程,有效改善了辦學條件。西海岸新區教體局積極爭取財政資金2000余萬元,用于試點鎮學校擴建和改造、設備更新等,改善提升泊里鎮、大村鎮等學校、幼兒園辦學條件。膠州市里岔鎮爭取資金1500余萬元,按省標原址新建張應中心幼兒園,預計今年底投入使用,屆時該鎮將形成域內東西兩大學前教育陣地,引領全鎮學前教育發展。
軟實力提升促學校內涵發展
“強鎮筑基”硬環境改善了,軟實力提升也要跟得上。西海岸新區著力配齊配足教師,實施“精準招聘”,去年為泊里鎮、大村鎮等中小學、幼兒園招聘省公費師范生8人。該區還加大了鄉村教師培訓力度,從城區優質學校選派骨干教師到試點鄉鎮支教,從試點鄉鎮學校選派教師到城區學校掛職學習,為鄉村學校培養教學骨干和管理人才。“市教育局、區教體局選派的優秀骨干教師教育教學經驗豐富,有效激發了教師團隊的活力,促進了教師隊伍整體水平的提升。”談及教師隊伍建設,李振來深有感觸。即墨區移風店鎮則通過教師培訓、外出參觀學習等形式,逐步提升干部教師專業素養,有效提高全鎮教師的業務水平,該鎮有6名校、園長分別成為青島市級、即墨區級名校長工作室成員。
“強鎮筑基”試點鎮學校還搭上了集團化辦學的東風,與優質學校、城區學校“聯姻”,組建教育集團,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平度市明村鎮學校與城區優質學校結對“聯姻”,充分發揮龍頭學校教學資源優勢,靈活運用“名校+弱校”“名校+潛力校”等“1+X”方式,推動核心學校與若干所成員學校組建教育集團,實行教育理念、學校管理、教育教研等統一管理和資源共享,定期開展聯合教研活動,互通有無、取長補短,資源共享、共同發展。
同時,各學校充分發揮地域優勢,打造了一批地域特色鮮明的校本課程、社團。即墨區移風店鎮統一開發了“沽河文化”教育讀本,各學校、幼兒園研究開發適合自己的鄉土課程,開設了面塑、剪紙、泥塑、柳腔、武術操、葫蘆畫等特色社團。膠州李哥莊鎮李哥莊小學盤活社團課程,按級部開設了膠州大秧歌課程,組建鼓號隊、手球、剪紙、黑陶等23個社團。萊西市姜山鎮中心中學以“潤”校園文化為核心,建設了潤文化育人景觀,建設完善“潤”課程體系,成立20個社團,每周進行選課走班,滿足學生多元化發展需求。
“強鎮筑基”試點鎮師資隊伍、教育教學水平提升明顯,校園文化、特色課程建設日益豐富,一系列的舉措提升了鄉村學校軟實力,也促進了鄉村學校的內涵發展、長遠發展。(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世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