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最新預判:今年消費能夠成為“主拉動力”
今年的全國兩會有很多“熱詞”,消費,無疑是其中最“熱氣騰騰”的一個。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著力擴大國內需求。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大宗消費,推動生活服務消費恢復。
“部長通道”,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金壯龍表示,今年工業經濟發展存量政策疊加增量政策,會進一步釋放市場主體活力、釋放居民消費潛力、釋放產業升級動力。
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對今年消費形勢做出預判:展望全年,消費能夠成為經濟增長的主拉動力,更好發揮對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
會外,旅游景點、大街小巷、商場飯店人氣回歸,煙火升騰,堵車、排隊、擁擠成常態,億萬消費者正用實際行動,拉高消費的“熱度”。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熱鬧,讓人踏實;繁華,讓人對未來充滿期許。
01
暫停
無論在哪個經濟學流派的理論框架中,消費都居于關鍵位置。
經濟增長說到底是需求拉動的。促使人們去創造物質財富活動的直接動機和目的,是滿足人們消費的需要。隨著社會需求的增長和范圍的擴大,對社會生產進一步提出了要求,從而又為社會生產的發展提供了動力,成為促進經濟增長持續性的拉動力量。
馬克思深刻分析了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四個環節的辯證統一關系——生產決定分配、交換和消費,分配、交換和消費反作用于生產,消費是生產的目的和內在動力,使生產過程和產品得以最終完成。
從實踐看,消費已經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梳理發現,近20年間,最終消費支出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超過50%(50.4%),最高年份為65%。資本形成總額對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為48%。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為1.6%。
近20年間,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較低的年份有3個,一個是非典肆虐的2003年,貢獻率為36.1%;一個是新冠疫情暴發的2020年,貢獻率為-6.8%;一個是新冠疫情多發頻發的2022年,貢獻率為32.8%。
疫情下,供給受到沖擊,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不足,無法有效滿足消費需求;同時,線下接觸性、聚集性消費受到抑制,供需難以匹配,致使消費萎縮。此外,因為預期轉弱、信心不足,消費者不敢消費、不愿消費,使得消費需求進一步收縮。
2022年,疫情多發頻發對消費市場恢復擾動影響較大,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39733億元,比上年下降0.2%。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2.8%,遠低于多年平均水平。居民消費意愿下降,不敢消費、不便消費問題比較突出。
青島消費市場也受到明顯影響。2022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891.8億元,比上年下降1.4%(2021年為增長14.8%),對經濟增長形成下拉。
“消費馬車”能不能跑起來,關系民生,關乎經濟基本盤。
02
重啟
我們絲毫不懷疑消費會重啟,因為消費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尤其是從長期發展潛力看,我國總人口超過14億人,中等收入群體超過4.5億人,是全球超大規模、最具有潛力的大市場,隨著城鎮化率穩步提升,鄉村市場蘊藏較大潛力,將有力支撐我國消費市場穩定恢復發展。
但,什么時候重啟卻是一個問題,畢竟,低迷已經持續了三年,加上不確定性因素仍然不少,多少我們曾經以為的理所當然都改變了模樣。
然而,就好像一根彈簧,壓得越狠,反彈得就越厲害。疫情沖擊最明顯的是消費,疫情趨穩后復蘇潛力最大的也將是消費。
今年以來,隨著疫情防控政策優化落實,地區間人口流動愈發頻繁,跨省出行和旅游大幅提升,餐飲、文化、娛樂等行業迅速回暖,疊加春節、元宵等我國傳統長假,年初消費實現了“開門紅”。
今年春節期間,國內旅游收入和人次分別增長了3758億元和3.08億人次,同比分別增長30%、23.1%,這兩個數字分別恢復到2019年同期的73%、89%。全國消費相關行業收入增長12.2%,全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增長14.5%。
今年以來,青島各類線下消費場景加快重啟,人氣回歸,旅游景點重現“人從眾”,消費者“撒歡”,商家“笑了”。
這幾天,不少城市因為“堵”上了熱搜。北京,晚高峰沒到,北京國貿一條路已經一動不動了,三里屯路口連電瓶車都開始堵車了。廣州開啟“人人人”模式,2月份至3月6日,廣州地鐵已有12天客流突破900萬人次,其中,2月24日、3月3日線網破千萬客流。3月4日,武漢地鐵線網單日客運量達到445.54萬乘次,再次刷新今年最高紀錄,歷史排名第三。
那種熟悉的“痛并快樂著”的感覺又回來了。我們期盼這個勢頭一路向上。
“當前一些制約消費釋放的不確定因素正在逐步消除,隨著消費潛力的快速釋放,上半年消費領域主要指標增速有望逐步回升。展望全年,消費能夠成為經濟增長的主拉動力,更好發揮對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這是對今年消費形勢的預判?!眹野l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臨在日前國新辦舉行的有關新聞發布會上作出上述表示。
03
提速
熵增定律告訴我們,在一個孤立系統,如果無外力做功,其總混亂度會不斷增大。
受疫情影響,各種超預期因素疊加,經濟發展的熵值加速增長。當前,雖然疫情的影響在消散,但如果沒有人為的干預和努力,經濟不會、也不可能自動恢復。
于消費而言,同樣如此。盡管消費已經開始復蘇,但前路仍然漫漫,不確定性、不可控因素仍然很多。過去三年,疫情對供給端造成嚴重沖擊,恢復還需要一些時間。對需求端沖擊的后續效應持續顯現,尤其是消費者對不確定性的厭惡導致風險偏好降低、預防性儲蓄傾向明顯上升,影響了遠期消費意愿。
如何盡快消除這些影響,讓供給和消費加速恢復,讓消費者能消費、敢消費、愿消費,仍將是一大挑戰。
擴大消費是一項系統工程,應當系統推進,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能就消費說消費。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貫穿經濟工作全過程的主線,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長期任務。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是應對外部沖擊、穩定當前經濟運行的有效途徑。不管是應對短期壓力還是長期挑戰,都必須把二者結合起來,通過高質量供給創造有效需求、通過擴大有效需求優化供給結構,從而實現高水平的供需良性循環和動態平衡。
具體到消費而言,要把消費品(包括產品和服務)的供給和需求一起抓。
供給側管理,重在解決結構性問題,主要通過優化要素配置和調整生產結構來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進而推動經濟增長。要不斷提高供給水平,增強產品和服務的競爭力,以促成更多的需求匹配,達成更多的交易,擴大消費的規模。
產業是供給的載體。青島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持續提升24條重點產業鏈韌性和安全水平,不斷夯實實體經濟發展根基,加快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不斷提升供給能力水平。
需求側管理,重在解決總量性問題,主要是通過調節稅收、財政支出、貨幣信貸等來刺激或抑制需求,進而推動經濟增長。需求側管理把著力點放在需求端、消費者上,消費水平的高低取決于居民消費能力、消費愿望以及供給與需求的適配性等因素。
要更好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從突出載體建設、新型消費、特色活動和商貿服務等方面多措并舉,打好擴大消費“組合拳”,以穩就業、促增收解決“不敢消費”問題,以提品質、強引導解決“不愿消費”問題,以創場景、優環境解決“不便消費”問題,改善消費條件,創新消費場景,營造消費氛圍,提振消費信心,加快推動消費復蘇。
一子落,滿盤活。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讓消費既當“領頭羊”,又當“驅動器”,千方百計推動消費回補擴容、提質升級,讓“消費馬車”跑起來,跑出一片新天地。
作者|沈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