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視點】中心城區擴容與人口增長的背后,是青島承載能力的顯著提升
【青島新聞網獨家】
(記者 任俊峰)
日前,市政府通過《青島市中心城區地名方案(2021-2035年)》,編制范圍包括市南區、市北區、李滄區、嶗山區、城陽區、黃島區及即墨區。這一方案的公布,被外界認為是青島中心城區又一次擴容的信號。
與此同時,近日,全國各省份陸續發布2022年統計公報,隨著全國人口近61年來首次出現負增長,山東常住人口40年來也首度由增轉降,而難能可貴的是,2022年青島人口增長了8.54萬,在全國主要城市中排名第七。青島人口逆勢增長,含金量非常不一般。
主城區擴容與人口逆勢增長,都說明了青島的城市承載力已經邁上了新的臺階,這對青島未來的發展前景有決定性意義。著眼于未來,青島要想在新一線城市中站穩腳跟,或者更進一步的話,都需要城市承載力的持續不斷提升。其中,產業、城市空間與人口是三大主要發力方向。
一 產業擴容
青島是一個擁有良好制造業基礎的城市,產業門類較為齊全。產業擴容,說白了就是要搭建現代產業體系,通過產業門類的增加與產業鏈的完善來提升經濟增長動能,并通過產業的擴容升級來增強核心競爭力,進而創造大量的就業崗位。
今年,省委、省政府印發《山東省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提出青島“強龍頭”戰略,并為青島定下了一個“小目標”:到2025年,青島經濟總量在全國主要城市中進位爭先。“強龍頭”需要有強產業支撐、強創新驅動,實體經濟是重中之重。2022年4月,青島市啟動實體經濟振興發展三年行動,24條重點產業鏈成為青島實體經濟著力的24條廣闊賽道。
當下,面對數字經濟風起云涌以及國家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的政策號召,青島應該不斷挖掘實體經濟的內涵,除了傳統優勢產業的提質升級外,還應該大力鼓勵民營經濟占比較高的文化、消費、影視、體育等產業發展,通過鞏固國有經濟優勢、增加民營經濟活力,打造創新發展的良好經濟發展環境,來形成城市發展的良好推力。
二 城區擴容
與其他內陸城市不同,青島是一個環灣城市,近年來擁灣發展的態勢已經基本形成。不過,擁灣城市受到地理尤其是交通條件等諸多限制,如何有效利用城市空間,實現產業與人口的合理布局是一項重大課題。
當前,青島已經提出了對標舊金山、東京等國際知名灣區都市的宏偉目標,近年來,青島大力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一大批事關民生福祉的交通項目上馬建設,為城區空間突破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如今,隨著即墨被納入青島中心城區,青島城區的面積獲得了進一步補充,未來隨著上合示范區的強勢崛起,相信膠州納入中心城區也已經是大勢所趨。
面對空前龐大的主城區,青島要做的是補齊落后片區的短板(如青島北站、婁山后等低效片區),讓產業與人口布局更趨合理,讓城市空間得到充分有效利用,避免出現“大而空”的低效片區,實現全市均衡、同步、高質量協調發展。
三 人口擴容
人口是城市之間競爭的第一資源,誰掌握了人口流量密碼,誰就能擁有光明的未來。
4月1日,青島市發布了《2022年青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22年末青島常住人口1034.21萬人,比2021年增長了8.54萬,在全國主要城市中排名第七。
應該說,在2022年全省常住人口減少約7.2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由正轉負的前提之下,青島的常住人口逆勢增長,更顯難能可貴。而且在增量排全國前十名的這些城市當中,只有青島和寧波是非省會城市,其他城市均有“強省會戰略”的加持,青島能夠突圍而出,足顯城市的吸引力。
未來,青島要繼續在人口體量方面擴容升級。一方面要通過吸引外地人口流入,來保持城市的競爭力,通過創造大量有吸引力的就業創業崗位,來吸引年輕人的關注,同時也要通過不斷提升城市的宜居水平與公共服務水平,營造良好舒適的包容性文化,來讓城市更有魅力。
另一方面,要不斷挖掘內部“潛力”,提升生育水平。通過為具備生育能力的年輕家庭營造良好的生育環境,來提升出生率,緩解老齡化,讓城市始終處于新陳代謝的有機循環之下,是避免城市陷入衰退的直接有效途徑。
城市承載能力的提升是一項重大課題,決定了青島未來的走向。主城區擴容與人口逆勢增長是非常有價值的信號,說明當前的青島正處于爬坡攻堅的關鍵階段,而且更光明的未來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