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青島膠東臨空經濟示范區:“核心載體”加速起勢,“空港新城”奮翅展翼
自青島膠東國際機場轉場以來,青島膠東臨空經濟示范區逐漸揭開神秘“面紗”,從“小荷才露尖尖角”到“星火之勢可以燎原”,臨空區的發展越來越引人注目。
青島膠東臨空經濟示范區。
作為國家級平臺,青島膠東臨空經濟示范區的“含金量”體現在哪里?近日,記者探訪青島膠東臨空經濟示范區發現,在這片139平方公里的熱土上,青島空港綜合保稅區、上合空港TOD、膠東國際機場等一批“核心載體”從萌芽破土到加速生長,一座“現代范”空港新城正奮翅展翼、蓄力騰飛。
青島空港綜合保稅區:
黑科技為貨物精準“畫像”
驅車駛入位于站前大道的青島空港綜合保稅區,“三橫兩縱”的路網讓車輛通暢無阻,“搶灘登陸”的物流倉儲類企業、高科技研發類企業等活力十足。
空港綜合保稅區服務中心。
青島空港綜合保稅區位于膠東國際機場西北側,鄰近機場貨運區,可實現與機場緊密對接和功能互補。作為目前國內開放層次最高、優惠政策最多、功能最全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青島空港綜合保稅區成為勇于創新、率先示范的活力板塊。
空港綜保區海關通關大廳。
正因如此,區內企業存在集聚能力強、人員密集程度高、區內存儲貨物貨值大、附加值高的特點。那綜保區如何保障區內企業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呢?
青島膠東機場海關綜保區監管科科長丁青峰為記者答疑解惑。他先從安放在圍網處的“黑科技”說起——在空港綜保區長約5公里的圍網上,每隔20米便有一路音像采集器。該采集器集圖像采集、聲音采集、報警于一體,如同空港綜保區的“眼睛”和“耳朵”。在空港綜保區內卡口、圍網、查驗庫、檢疫處理區遍布的389個音像采集器,最終匯聚到“云上監管”平臺。在控制室,由18塊智慧屏組成的“云上監管”平臺,將空港綜保區內各個角落的狀況盡收眼底。
在空港綜保區大門處,有5個5米寬的普通車道和1個6米寬的超寬車道。當貨車進出時,會受到系列“全身體檢”。首先是輻射檢測,當確認貨車攜帶物品在輻射值正常范圍內后,位于地磅旁的地埋相機可將貨車底部情況盡收眼底;同時,每個車道配有前后兩個視頻監控,可全方位捕捉貨車狀況。“經由10個視頻監控、1個地磅采集車輛信息后,經過海關數據平臺上報、比對,再根據系統指令自動放行或者攔截?!倍∏喾灞硎?,經初步查驗后,貨物會在內卡口和外卡口的查驗區做二次查驗,X光查驗機等“大塊頭”此時就派上了用場,其不同于普通X光查驗機,而是與海關數據聯網,可根據海關以往數據更加精準地為貨物“畫像”。
據悉,青島空港綜合保稅區發揮境內關外的監管優勢,充分挖掘綜保區的“保稅+”功能,促進國際物流貿易、集成電路、航空維修制造、融資租賃和交易研發等新興產業生態集聚,打造上合綜服平臺保稅貿易產業新基地、臨空區推進深化貿易便利化的新載體、青島市門戶樞紐城市建設的新支撐。截至目前,青島空港綜合保稅區正式驗收在即,已引進各類項目十余個,涵蓋新一代信息技術、航空物流、跨境電商、保稅展銷等多個領域,高度匹配上合示范區優勢產業,為與上合組織國家深化合作探索新模式、新路徑,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
上合空港TOD:
一體兩翼賦能高能級平臺
一場夏雨過后,“膠州北站”幾個朱紅大字熠熠發光,上合空港TOD就位于其南側。
上合空港TOD。
上合空港TOD以膠州北站為主體,下沉廣場和臨空服務中心為兩翼,是膠東臨空經濟示范區管委會會同膠東街道辦事處聚焦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打造的重點區域。從站前拾級而下,呈散射狀分布的下沉廣場商鋪區域盡收眼底。
“下沉廣場建筑面積2.98萬平方米,包含商業空間、便民服務空間、餐飲空間、休息空間、公共交通空間等,共設63個商鋪。項目啟用后,市民通過地下空間內部,可乘坐地鐵8號線,實現零換乘,也可通過地下空間項目通往地上跟高鐵站連接?!鼻鄭u臨空建設發展有限公司項目一部部長邰坤介紹。
臨空服務中心是上合空港TOD的重要組成部分。臨空服務中心總投資19.6億元,總建筑面積12.8萬平方米,是集行政辦公、行政服務、商務辦公、酒店、會議、招商展示、科創七大功能為一體的國際性商務中心。
15分鐘直達青島主城區、1小時30分鐘直達半島主要城市、3小時30分鐘直達北京……地處山東半島幾何中心的上合空港TOD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為更好地將地理優勢轉換成發展勝勢,打造高能級戰略樞紐平臺,上合空港TOD耦合上合國際樞紐港,構筑“海陸空鐵”立體化綜合交通體系,重構海陸空鐵“立體新絲路”,正加速打造鏈接上合組織、RCEP及“一帶一路”國家經貿往來、產能合作的戰略樞紐。
膠東國際機場:
貨物“零等待”刷新“出?!毙滤俣?/strong>
當進入機場貨運區卡口時,一輛滿載鮮活波士頓龍蝦的輕卡貨車正駛出機場貨運區;在貨物儲存區,抱夾機、電動拖車等機械來回穿梭,一排排裝有電子元器件、醫藥等貨物的貨架鱗次櫛比;放眼整個機場貨運區,電動機械代替了人工,只有寥寥數人操控機械……
數據顯示,今年1-5月,青島機場貨郵吞吐量已累計10.18萬噸,同比增長13.6%。貨物快速通關的背后,是看不見的“網”在助力。
“每輛進出口貨車的信息在海關物流可視化管理系統面前是透明、全時、客觀的。以這套系統為基礎,實現了裝載貨物信息—海關數據中心—比對貨物是否放行—推送回執的閉合式監管系統,讓通行車輛‘秒過’?!鼻鄭u膠東機場海關物流監管科副科長侯俊為記者展示了這套管理系統。
膠東國際機場物流公司值班經理李雁鵬自流亭機場時期便常年服務于跨境物流貨主企業,談及轉場后通關效率的變化,李雁鵬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得益于全新的監管模式,進出口企業在膠東國際機場支付的進出口貨物操作費較流亭機場可降低0.5-1.4元/公斤,降幅達41%到66%;從提貨到通關可節約代理費近50%;出口貨物“一條龍”操作,從收貨到安檢僅需20到30分鐘即可完成,效率較之前提升50%以上,真正為企業實現了降本增效。
青島膠東國際機場通過報關數據“日監控、周分析”制度、報關單“當日審結”機制、“7×24小時”預約通關機制、精簡進出口環節監管證件和隨附單證、持續追蹤口岸查驗報關單等一系列“組合拳”,將查驗時間縮短三分之一以上,確保貨物出區“零等待”,不斷刷新“出海”新速度。
百尺竿頭思更進,策馬揚鞭自奮蹄。今年是“發力臨空”的關鍵一年,青島膠東臨空經濟示范區將落實好“高標準規劃、高起點建設,集聚高端產業,打造現代化臨空經濟區”要求,按照新引擎、新平臺、新城市等“七個新”定位,在現代服務產業、航空主導產業、高端制造產業三大產業上持續發力,聚焦世界500強、中國100強企業,主動出擊、精準招引,加快引進一批旗艦型、鏈主式的百億級臨空大項目,加快構建“2+2+2”臨空產業發展體系,形成雁陣效應,實現臨空產業垂直崛起、迭代升級。(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馬英歌 錫復春/文 邢志峰/圖)
相關鏈接:
搶抓雙循環歷史機遇 加快港產城一體融合
6月27日,青島膠東臨空經濟示范區舉行“臨空起勢心向黨·凝心聚力開新篇”主題黨日活動。通過以“搶抓雙循環歷史機遇、加快港產城一體融合,打造青島高質量發展新的增長極”為主題的專題黨課,要求全體黨員“學思想、強黨性、重實踐、建新功”,匯聚起建設臨空區的強大力量。
活動要求,臨空區管委會上下要找準“七個新”的目標定位,明確“上合空港、臨空示范”的主攻方向,積極處理好臨空與外圍、臨空與上合、臨空與屬地、管委與平臺四種關系,持續提升政治能力、改革攻堅能力、學習能力、抓落實能力四種能力,堅持樹牢系統思維、平臺思維、戰略思維、底線思維四種思維,形成“以港聚產、依港建城、以產興城”的一體化發展模式,構建起“港產城融合、會展文旅引流、高端制造集聚”的臨空指向型發展格局。
活動要求全體黨員必須明確主攻方向,要堅持“上合空港、臨空示范”,打好“上合牌”“臨空牌”。在實現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性開放上做表率、當示范。例如,積極爭取臨時貨包機業務,構建“全貨機+腹艙帶貨+空空中轉+卡車航班”的航空貨運聯動發展模式;大力發展航空金融產業,推出飛機及設備融資租賃、供應鏈金融等產品;用好口岸144小時過境免辦簽證等政策,探索實施上合組織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重點企業白名單制度,實現貿易、投資、跨境資金流動、人員進出、運輸來往自由便利和數據安全有序流動。
活動中,全體黨員重溫入黨誓言,全體黨員干部合唱《走向復興》,11支合唱隊伍唱出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錫復春)
青島昌進生物:打造生物蛋白研發生產新高地
走進位于臨空區的青島昌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車間內5噸罐微生物蛋白中試產線高效運轉,反應罐、中轉罐、存儲罐及噴霧分離等大型設備有條不紊,工人們各司其職、緊張忙碌,現場一派火熱的繁忙景象。
2021年底,青島昌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與臨空區結緣,打造生物產業技術轉化中心及生物產業基地,從事生物蛋白的研發、中試生產和產業化生產。青島膠東臨空經濟示范區管委會、膠州市膠東街道辦事處與青島昌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東膠東航空城投資有限公司聯合共建,推動該項目快速做大做強。
“項目一期投資1億元以上,已建成1條5噸罐中試產線,目前該產線運行良好;項目二期的6條45噸罐產業線正加快建設?!鼻鄭u昌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項目二期全部建成后,預計年產蛋白可達到2400噸以上,為后期規劃建設合成蛋白產業基地及配套下游加工產業提供數據支持和研發支持。
據介紹,該公司的生物產業技術轉化中心全部建成后,將有望成為全球領先的可食用微生物蛋白實驗基地。公司正在推進生物質發酵微生物蛋白和精密發酵生物合成蛋白的雙賽道開發戰略。據悉,公司旗下子品牌“創生活”已面向市場推出基于微生物蛋白的類奶油、類芝士、植物基冰淇淋等系列產品。
企業做大做強離不開優質的營商環境?!盎叵腠椖縿偮涞兀R空區管委從公司注冊登記、項目立項等相關手續到廠房租賃、配套設施,給予我們大力支持。”公司負責人表示,項目一期從落地到首期投產僅用了6個月,臨空區管委會為項目快投產、快見效提供了堅實保障。(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錫復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