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路快速路工程有個“數字大腦”,打造“1+1+3+N”的智能建造體系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訊 僅利用一年時間,讓全長17.7公里高架橋“拔地而起”,并實現主線通車,面對如此大體量工程,如何快速高質量完成建設?7月9日下午,重慶路快速路工程全過程數字化應用成果發布會舉辦,介紹項目全過程數字化成果。
眼下正在加速建設的重慶路快速路工程橫跨市北、李滄、城陽三區,創造了全市項目建設的多項之“最”:全市體量最大、參建單位最多、預制裝配率最高的市政交通類項目。記者在發布會上獲悉,整個工程參建單位多達30余家,橋梁上部結構預制裝配率超過90%,全線共計2060片預制箱梁。
在數字化的加持下,目前許多工程建造場景已發生顛覆性變化,建筑工業化和智能化正在成為現實,重慶路快速路工程也不例外——其采用“數字化管理+工業化建造”的技術理念,打造了“1+1+3+N”的智能建造體系,即1套標準體系、1套數字孿生模型、3個數字化平臺(數字建管平臺、智慧工地平臺、智慧梁廠平臺)和N個應用場景。
重慶路快速路工程全線如火如荼建設的同時,位于高新區新月路的城鐵制造梁廠車間內,也是一片熱火朝天的生產場景,這里正在趕制工程所使用的預制箱梁等上部結構構件。“我們打造了BIM+GIS數字化建設管理平臺,結合智能建造及規模化箱梁預制生產,與智慧工地、智慧梁廠實現數字孿生,以科技創新賦能項目全過程、全要素、全鏈條高質量發展,實現線下一座橋、線上一座橋同步建設。”青島城發集團副總工程師李川介紹說。
通俗點來講,面對工程建設的千頭萬緒,數字建管平臺如同是一個“大腦”,統籌調度工程建設進度、質量、安全等全方面數字管理;智能工地平臺和智慧梁廠就如同兩個“觸手”,它們分別展示施工現場的人機料情況和預制箱梁生產加工情況。三個數字化平臺之間,又通過如同“血液”一般的數字化手段,讓信息循環共享起來。
此外,數字化還浸潤到工程施工安全的每個細節,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我們在國內首次提出‘數字總工系統’的創新理念,將工程相關標準、規范、手冊融合到管理平臺中,協助建設單位對項目進行管理、實施、預警和決策,極大提高了項目管理效率、力度和協同能力。”據上海市政總院數字院院長吳軍偉介紹,數字化平臺可以自動識別現場施工內容,將安全風險主動推動到相關人員手機中,預警相關人員進行安全巡檢,在巡查過程中發現問題后,可通過APP上傳至類似于“朋友圈”的“項目圈”中,推送至相關責任人進行整改,進而形成完整閉環。
隨著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的快速發展,我國智能建造產業方興未艾,已成為引領建筑業轉型升級的前沿賽道。
作為全國首批智能建造試點城市之一,青島不斷探索智能建造之路。前不久,市政府印發《關于推進智能建造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25年打造智能建造示范項目100個以上。在推進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過程中,我市正以項目建設為抓手,以科技創新為支撐,以標準體系和人才隊伍、專家智庫建設為保障,積極賦能建筑產業轉型升級,以“試點示范”開拓智能建造的“青島路徑”。(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冰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