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已建成276處老年人助餐服務機構 這些助老食堂如何做到“好吃不貴”
■上午10點半剛過,助老食堂就迎來第一批打餐的老年人。
■助老食堂里除了老年人,還有很多前來就餐的孩子。
■助老食堂采取明廚亮灶,讓老年人吃得放心。
■午餐時間,助老食堂的工作人員在配餐。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賈臻 文/圖
成年人拳頭般大的肉丸子軟糯酥爛,售價6元一個;燉了2個小時的鵪鶉蛋紅燒肉香氣撲鼻,8元一份;干煸大頭菜3元一份、青椒豆腐皮4元一份……位于市北區浮山后一小區內的合肥路街道河馬石社區福山居家社區助老食堂自去年6月份開業以來,以價廉物美贏得周邊居民好口碑,每日接待近200人次就餐。
就在上個月,青島公布了已經建成的276處老年人助餐服務機構的名稱、具體地址以及聯系電話,所有助餐信息“一目了然”。這其中,一些“好吃不貴”的助老食堂人流絡繹不絕,收獲了頗高的人氣與口碑。
這些助老食堂為何能做到“好吃不貴”?人氣火爆的背后有什么秘訣?讓老年人真正從吃飽到吃好,還有哪些堵點、痛點需要打通?記者就此展開調查。
為何火爆?
物美價廉,成為“引客”關鍵
7月11日上午10點半,雖然還不到開餐時間,但是河馬石社區福山居家社區助老食堂已經有三四位老年人在等候出餐。一塊塊透明玻璃后面,是一盤盤色香味俱全的菜品,廚房里的制作過程也一覽無余。
上午10點40分,家住四季景園小區的翁穎才帶著保溫飯盒準時來到食堂,為自己和97歲的母親選購菜品。食堂工作人員已經將菜品種類發在微信群,因此買飯時翁穎才顯得十分“干脆利索”。
在選了一份8元的炸肉,一份4元的青椒豆腐皮,一份4元的菜花后,翁穎才來到收銀處“刷臉”買單,本來16元的餐費實際只支付了12元。
“我今年71歲,符合青島市老年人助餐補貼政策,每天可享受市、區兩級4元的補貼。一頓飯12元,有菜有肉,葷素搭配合理,我和老母親兩個人吃都夠,真是好吃不貴。”翁穎才說。
食堂開業一年多來,翁穎才幾乎天天來,用“腳”給這處助老食堂“投”了一票。
現年72歲的張利蘭帶著孫子,拿著托盤選了6元一份的醬爆雞丁、8元一份的鵪鶉蛋紅燒肉以及5元一份的胡蘿卜炒肉絲,1.5元兩個的火燒,在“刷臉”享受了4元的優惠后,實際只支付了16.5元。“這里的飯菜不僅實惠,而且干凈衛生。孫子放暑假后我中午基本不做飯,就來食堂吃,一周都不會重樣的。”張利蘭說。
在青島,7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購買助餐服務時,可享受每人每天3元的補貼政策,失能失智老年人還可根據送餐距離享受2元到4元的送餐補貼政策。失能失智老年人和農村老年人在購買助餐服務時,還可疊加享受家庭養老床位補貼政策和農村養老服務補貼政策,累計可減免60%的助餐服務費用。除此之外,各區市也分別制定了每人每天1元到3元的區市級助餐補貼政策。
因此,符合條件的失能失智老人和農村老年人,每餐不超過6元,就可以吃得葷素搭配、營養均衡。
“在老年人助餐服務線上結算系統登記完成后,系統即可根據其年齡和身體能力狀況,自動計算政府補貼金額,并在老年人支付助餐服務費用時自動扣除。”市民政局養老服務處處長喬先華說。
不到11點半,食堂里就已經坐滿了人。前來就餐的除了老年人,在附近工作、居住的年輕人也不少。“即使我們年輕人不享受老年人的優惠政策,比起吃外賣還是要便宜很多。”在卓豪地產工作的高欣宇自從食堂試營業,就和同事成了這里的忠實“粉絲”:“一頓飯菜加主食不超過15元,比叫外賣實惠多了。”
“我們這里菜品多樣,每天早、中供應,午餐供應近20道菜,天天變花樣。”該食堂運營方福山餐飲公司助老食堂負責人王淑君說。
助老食堂不僅菜品多,價格也實惠。一份素菜價格基本在3元到4元,一份小葷菜價格在5元到6元,一份大葷菜價格是8元。不到20元,就可以買到一個大葷菜、一個小葷菜、一個素菜外加主食,對于飯量不大的老年人來說,這樣的午餐搭配可以讓兩個人都吃得相當好。
浮山后一小區附近有多個農貿市場,居民買菜購物十分方便。能在這里把助老食堂辦火,不僅靠著菜品價廉物美,食堂還有不少“獨門絕招”。
為老年人服務,食品安全最重要。福山居家社區助老食堂從源頭上把控食材,注重品質與新鮮。“我們有自己的無公害蔬菜、禽蛋基地,所有的食材從種植到餐桌全流程可追溯。食堂采取明廚亮灶,按照專業研發團隊研發的上百個菜品實行標準化制作,因此很受老年人以及附近居民的歡迎。”王淑君說。
也正是因為如此,助老食堂門口售賣的新鮮蔬菜水果、雞蛋等也成了附近居民的“心頭好”。“吃了后再也不想吃別人家的蔬菜水果了。”一位居民說。
何以“脫穎而出”?
“黃金位置”布局助老食堂
餐飲行業房租成本高,已經是行業內不爭的事實。對于助老食堂來說,要做到“好吃不貴”,還要可持續運營,面臨的問題不少。
對于運營食堂的企業來說,最大的成本就是房租。這一點,街道已經按照全市統一要求,給食堂運營方提供免費的場所。但是,即使有了免費的場所,也并不是所有的場所都適合經營,場所選址很重要。
“助老食堂的選址其實與開飯店一樣,位置一定要好。只有居民覺得方便,食堂才會有客流。”一位助老食堂運營方負責人說,之前他們曾將助老食堂開在了居民不多的小區內,周邊其他規模較大的居民區距離食堂也有些距離,居民走過來不方便,這家食堂在過了開業初期的熱鬧后,人氣就回落了。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為聚攏人氣,方便服務居民,不少街道都拿出了最核心的“黃金位置”來布局助老食堂。
市北區遼源路街道是老城區,2.2平方公里內住了5.5萬人,60歲以上老年人為1.5萬人,人口密度很大,老年人占比也大。
在街道、社區辦公用房都十分緊張的情況下,對于建設助老食堂的場地,街道、社區卻“十分敞亮”:把新建成的2000平方米的文化活動中心拿出一部分建設了助老食堂,每天可以為近300人次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務。
為了讓更多的老年人能夠享受到這一實惠,街道和企業又開始了第二處助老食堂的選址。“我們和企業先后看了五六處地方,考慮到助老食堂要方便老年人進出、要能多輻射老年人等多種因素,最終選定了一處270多平方米的一樓臨街場所,裝修后投入使用。”遼源路街道辦事處主任矯艷說。
在寸土寸金的嶗山區金家嶺街道,為了選取老年人“便利可達”的助老食堂運營點,街道直接租了位于海口路33號麥島家園的商業網點。“好地方給我們帶來了絡繹不絕的人流,目前有3000多名會員前來就餐。”負責運營此處助老食堂的企業負責人胡園園說。
在嶗山區金家嶺街道辦事處社會事務辦主任李燕看來,街道選擇了交通便利、方便進出的門口網點房免費提供給運營企業使用,就是希望讓更多老年人享受到不僅吃飽還要吃好的助餐服務。
“省下來的房屋租金,我們都投入到了飯菜品質提升上,加上黃金地角帶來的人流量,助老食堂一定會越來越紅火。”運營著市北區30多個助老食堂的負責人王淑君說。
如何深耕?
需要更加精細貼心的服務
家庭結構小型化、少子化以及居民高齡化,讓社區里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需要不同梯度的助餐服務。作為助老食堂,要解決的最核心問題就是老年人的吃飯問題。
記者調查發現,受歡迎的助老食堂菜價普遍比市面上的中式快餐店要便宜一半左右,再加上助餐補貼,10塊錢不到的價格就可以讓一位老年人吃飽吃好。
菜價實惠了,菜品質量也不能馬虎,甚至還要多些“講究”。比如,紅燒肉需要經過特殊工藝脫脂,以降低脂肪含量;早餐提供的油條含油量比普通油條低了百分之三十。在很多助老食堂,每天上午10點半出鍋的飯菜都會比12點出鍋的更軟爛,因為前者是老年人習慣的午餐時間,后者才是白領、附近居民的就餐高峰。
從剛開始營業每天二三百元的營業收入,到目前每天三四千元的營收,王淑君“親歷”了福山居家社區助老食堂的“出圈”之路。
“這其中,用好的質量、優的服務贏得居民認可是關鍵。助老食堂的市場潛力很大,我們也在想辦法讓更多老年人知曉這些好政策、好服務。”王淑君說。
王淑君表示,助老食堂可以提供更多的精細化服務,比如為老年人和居民做一些定制餐食服務;利用自身養老機構的優勢為老年人定期推出查體、理發等服務。
除了“門庭若市”,助老食堂的觸角也在向配餐領域逐步延伸,讓不能出門、無法下樓的失能失智老年人享受到政策紅利。但受制于食堂運營企業人手不足、第三方配送成本較高的限制,這一問題亟需“破題”。
“以配餐上門為例,老年人的需求很旺盛,但是需求比較分散,因此配送成本較高。”一家助老食堂負責人介紹,要想讓配餐成本降下來,配餐量提升是關鍵。“一個小區配送一單和一個小區配送五單,成本肯定是不一樣的。”一家助老食堂負責人說。
不少街道也和企業一起想辦法,讓助老食堂和社區樓長、網格員等建立對接聯系,發動愛心人士增加配送力量。為了讓更多老年人知曉助餐服務優惠政策,遼源路街道以及下屬的6個社區則發揮公告欄的優勢,在1000多個小區顯眼位置設置了宣傳欄,除了公布社區的日常工作外,還介紹養老助餐服務的好政策。
最貼近居民的物業企業員工也加入配餐的行列。恒福集團辦公室主任唐鵬介紹,為了讓小區里的老年人能夠吃上熱乎飯,他們建立了餐飲配送制度,對有需求的老年人會提供上門配送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