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郵電博物館里探秘通信史!"文博市南"公益研學課堂體驗"發電報"
青島新聞網10月16日訊(記者 宋波鴻)電話最初是幾位數字?發明了電報的人是誰?古代都有哪些傳遞信息的方式?……10月15日下午,“文博市南”公益研學課堂走進青島郵電博物館,一系列新奇有趣的問題拋給參加研學的青少年們,大家瞪大雙眼聽得聚精會神,細細品味每一件珍貴藏品,時不時與本次課堂講師熱烈互動。
10月15日下午,“文博市南”公益研學課堂上,來自青島郵電博物館的周寧老師,給近20位青少年上了一堂生動好玩的名為《從烽火報警到互聯網通信》的研學課程,并親自帶領他們動手參與電報發送,讓孩子們在游覽中學習、在探索中成長。
通信技術的應用,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在社會各方面都具有很強的推動作用。隨著通信技術的迅速發展,如移動通信、寬帶網絡等不斷演進,通信技術已成為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和經濟發展的基本要素,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和大力發展。本次研學活動中,青島郵電博物館周寧老師,由淺入深講述通信已經從古代單純的信息傳遞功能,轉變到對信息進行綜合處理的歷史進程,激發青少年對通信技術的應用掌握和未來發展的廣泛興趣,促進學生對學習掌握相關知識的理解和融入。
課程最后,參加本次研學的青少年還進行了互動體驗:他們按照分組,以團隊合作的方式,根據古詩詞內容翻譯一份電報稿。孩子們積極認真投入研究“電報密碼”,最終將翻譯好的電報稿自豪地上交,儼然成了一個個小小“電報研究員”。
參加本次活動的孩子們紛紛表示,本次研學在神奇的郵電博物館里學到了很多東西,互動環節更是親自動手,現場體驗,都是平時在學校里沒有的新鮮內容。
市南區文化和旅游局聯合市南區教育和體育局,推出公益研學活動,本次《從烽火報警到互聯網通信》是公益研學活動的第二十六期,公益研學將市南區的文旅資源與青少年研學活動有機結合,讓孩子們了解家鄉、了解市南。通過沉浸式體驗方式,深度解讀青島城市歷史文化以及自然科學,讓孩子們融入研究、探索、嘗試、總結的研學過程,感受青島市南老城區博物文化之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