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全國大部地區氣溫偏高 或有臺風影響北方
中新網北京7月4日電(韋香惠)北半球入夏以來,高溫熱浪持續來襲。從南亞、中東到北美洲,多地極端高溫多發。
7月4日,中國氣象局召開7月新聞發布會上。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賈小龍介紹,6月9日至15日,我國出現今年首次區域高溫天氣過程,比常年偏早4天,此次首發高溫過程偏早、范圍廣、極端性強。35℃及以上覆蓋面積為177萬平方公里,40℃及以上覆蓋面積為17萬平方公里。有20個國家級氣象站達到或超過歷史極值。此次高溫過程綜合強度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第5強。
對于高溫,賈小龍表示,目前的研判是今年盛夏,除內蒙古東北部、東北地區中部和北部氣溫接近常年同期外,全國大部地區氣溫偏高,其中浙江南部、江西大部、湖南南部、福建、臺灣、廣東、廣西、海南、四川大部、云南西部、西藏、內蒙古西部、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地偏高1-2℃,江南南部和華南出現階段性高溫可能性大。
此外,預計7月,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有2-3個臺風生成,較常年同期(3.8個)偏少;有1-2個臺風登陸或影響我國沿海地區,臺風以西行或西北行路徑為主,可能發生北上影響我國北方地區的臺風。建議相關部門做好應急預案防范臺風帶來的暴雨洪澇、大風和風暴潮災害,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發布會上,中國氣象局最新發布《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4)》,從大氣圈、水圈、冰凍圈、生物圈和氣候變化驅動因子等方面,反映全球和中國氣候變化情況。2023年是全球有觀測記錄以來最暖的一年,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我國平均氣溫創下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以來歷史新高。
《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4)》顯示:我國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影響顯著區,氣候系統多個層面都發生明顯的變化。長序列氣候觀測資料綜合分析顯示,極端高溫事件發生更為頻繁、強度更強、持續時間延長。伴隨氣溫升高,大氣中持水量增加,極端強降水事件的發生頻次和強度也有所增強。從極端事件的長期變化看,中國年暖晝日數平均每10年增加6.7天;全國年累計暴雨站日數每10年增加4.1%。
在全球變暖背景下,未來我國極端高溫事件將呈現出增多趨勢,未來30年,中國區域平均極端最高溫度將上升1.7℃-2.8℃,其中華東地區和新疆西部增幅最大;中國區域平均高溫熱浪天數將增加7-1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