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底,新勢力!老舊廠區迎來第二個“黃金時代”
工業遺存最顯著的符號就是老舊廠區。借力城市更新,老舊廠區迎來第二個“黃金時代”。
隨著城市版圖不斷擴大,曾經的舊工廠所占土地現今成為城市中心區域“寸土寸金”的資源。如何挖掘和保護老廠區的文化資源、科學規劃和合理導入新業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風貌保護,成為城市更新的重要課題之一。
北京首鋼園區變身冬奧會場地、原上海紡織集團華麗變身M50創意園、廢棄工業區成為藝術氛圍濃厚的廣州紅專廠……細數國內城市,不乏舊廠區孕育新業態的生動案例。“讓城市家底擁有新內涵”,也成為大家的共同期待。
青島也不例外——百年啤酒廠變身年接待游客160萬人次的博物館,廢棄老煤庫“更新”成市民文體活動中心……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時代,仍有很多高價值的廠區處于閑置甚至荒廢狀態,亟待更新改造。
青島正致力于推動閑置工業老廠區更新利用,以政府搭臺舉行推介會等方式,邀請全國各地的知名園區運營企業來青實地感受老廠區。這也意味著,隨著更多優質市場主體的參與,未來更多老舊廠區將重獲新生。
圖片青島重點推介15個閑置工業老廠區項目清單。
01
存量挖潛,空間巨大
面對城市發展重心轉移和功能布局調整,“發展與資源之間的匹配”問題成為全球各大城市共同面臨的時代命題。
以美國、法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對于以老舊廠房等工業建筑的保護意識形成較早。比如在政府的主導下,從1983年開始,法國利用三年時間將塞納河左岸的一座廢棄的火車站,改建成面積超過4.5萬平方米的奧賽藝術博物館,成為巴黎三大藝術寶庫之一。
中國的舊工廠改造始于上世紀末本世紀初,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快。上海、北京、廣州、深圳四個城市率先開始城市轉型,同時也啟動和改造了一批具有歷史意義的舊工廠改造項目。
圖片市北區都昌路3號(原西裝廠)。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我國越來越多城市開始用城市更新,破解存量載體低效與增量空間緊缺之間的矛盾。這種盤活低質存量載體實現“騰籠換鳥”的模式,可稱為生產類城市更新,即通過利用舊廠房、舊倉庫、老商業、老舊樓宇等,發掘經濟“新勢力”,推動產業升級和城市品質提升。
如今,不少城市推進老舊廠區和老舊廠房改造的路徑越來越清晰。像北京,已統計老舊廠房待更新總量約3.3萬棟,建筑規模達5300萬平方米,其中納入2021-2025年行動計劃的有700處。不僅摸清底數,北京還不斷完善政策體系:今年3月新出臺了《北京市老舊廠房更新導則》《老舊廠房更新改造工作實施細則(試行)》相關指引,老舊廠房蝶變有了“指導書”。
總而言之,老舊廠房成為城市低效空間盤活的重要對象、推動城市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關鍵載體,現今已成為共識。
02
老舊廠區,“逆生長”
縱觀青島,作為全國知名工商業城市,工業基因已延續百余年。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部分老企業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一些工業老廠區漸漸閑置,而這恰恰可以為青島的產業升級提供良好的空間載體。
這些工業老廠區往往占地廣,且大多處在城市的“黃金區位”,但囿于開發成本高、受益周期長、房屋產權復雜、土地變性難等原因,且缺乏政策文件支撐,按照現行標準,很多更新項目都難以推進,這就需要多部門協同、多角度支持,為項目打通難點、阻點。
在政府支持下,青島不少市屬國企開始“摸著石頭過河”。從2020年起,華通集團通過資產梳理、股權轉讓、吸收合并等手段,整合存量資產,截至去年完成了19處老廠房資源的資產確權工作。盤整后的老廠房正式開啟“更新”之路——
延安三路109號,原海珊制衣廠沉寂多年的廠房、食堂、倉庫被改造成辦公室、咖啡廳和便利店,搖身一變成為健康產業園;哈爾濱路46號,原東方襯衫廠以“東方文創園”的新面貌正式開園納客;原孚德鞋廠、第五針織廠、第六織布廠、第二印染廠等40余處老舊廠房資源也在逐步釋放。這些沉淀在角落的城市空間通過更新盤活,開始孕育新產業、新業態,以另一種方式重新融入城市發展軌跡。
圖片由原青島人民印刷廠老廠區改建而成國源通創意產業園,孵化出電商企業深廣互動。
存量資產的盤活,離不開政策支持,近年來青島市印發了《關于進一步盤活存量資產擴大有效投資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政策,為“沉睡資源”轉化為“發展活水”提供了用地保障、金融支持等。在去年正式發布的《青島市城市更新專項規劃 (2021-2035年)》中也明確了中心城區內、重點區域內以及市域范圍內的老舊廠區的更新策略和方向,助力青島老舊廠區完成產業轉型升級。
03
多方參與,“做活”低效
城市更新,是以特定歷史背景為注腳的。隨著城市經濟形態、產業布局變化,老舊廠區的“主打功能”也需隨之更新。
沿著青島啤酒博物館的動線參觀,大家既能看到1903年建廠以來的老照片、老物件、老場景,訴說著中國啤酒工業百年發展的輝煌成就;也能走過全球首家啤酒飲料行業工業互聯網“燈塔工廠”,數據驅動著高速生產線流轉,機器人靈活地揮舞翻轉……“華麗轉身”的老舊廠區,已發展成為“吃住行游購娛”全產業鏈,不斷豐富啤酒、文創、劇本殺、酵母面包等時尚多元體驗,滿足游客觀光、休閑、度假、研學等多層次立體化的需求,實現了文創收入超過門票收入的優質發展。
圖片青島火柴廠廠房“華麗轉身”為咖啡工廠。
“曾經這里是火焰的源頭,如今是我們眼中不滅的火光。”這是張貼在咖啡工場長廊里的一句話。位于市北區昌邑路4號的四份時咖啡火柴廠生活制造局1928,前身是有著近百年歷史的青島火柴廠。受益于青島實施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三年攻堅行動,老火柴廠迎來新的開發者——青島華通集團的物業板塊子公司華通都市產業園,開發者通過保留老廠房元素、更新設備、業態等,最終讓這里以嶄新的面貌“活在當下”,成為年輕人接踵而至的時尚新地標。
這些,都是青島老舊廠區煥新的成功案例。伴隨著更多老舊廠區投入到煥新的階段,青島應持續關注這一板塊。
補充城市功能和公共空間,是老舊廠區持續煥發生命力的重要來源。目前來看,將老舊廠區的改造與文化創意類、設計類產業等創意經濟發展相結合,是比較流行的改造方式,人們能在時空轉換的場所里實現親身參與、交往和互動。這樣一來,更新不僅貼近現代活動的社會屬性,而且保護利用工業遺產的方式也更容易被大眾所接受。
與此同時,老舊廠區煥新,不能滿足于裝修好、招來商就了事,而要在提供更優質、更精細服務上不斷突破,這就需要依托于專業的市場運營主體,為老舊廠區再度煥發生機活力進行“量身定制”,最終實現“資產存量”變為“發展增量”。
讓老工業廠區“活”在當下,是對歷史的傳承,也是城市的機遇。隨著未來政策體系的完善和市場主體的加入,更多青島老舊廠區的新故事正在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