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青島工業加速“質變”
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產業加快實現動力變革和效率變革。今年上半年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達9.8%
向“新”而行,青島工業加速“質變”
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9.8%,位居全省首位;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7%,跑贏工業大盤;全市規上工業企業數量達到4902家,位居全省首位……青島經濟半年報近日公布,工業經濟的表現足以用亮眼形容。毫無疑問,工業成為今年上半年拉動青島經濟穩健增長的重要引擎。
透過數據不難發現,今年上半年青島工業經濟發展既有速度,也有質量。工業制造業在青島經濟版圖中歷來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尤其是當下,制造業的邊界日益拓展,與服務業融合發展的態勢愈加突出,工業的走強對青島經濟發展將產生更強帶動作用。
今年以來,青島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以大規模設備更新為契機,推動工業制造業加快實現動力變革和效率變革,為應對未來更長遠的發展注入活力和韌性。
工業家底越來越厚
盛夏高溫持續。比室外氣溫更高的,是一汽解放青島汽車有限公司車間內的生產熱情。忙碌的機械臂一刻不停地揮舞著,AGV小車來回運輸著各種物料……隨著一輛輛換電牽引車下線,解放青汽最新簽下的訂單加快交付。
今年以來,這樣熱火朝天的生產場景在解放青汽是常態。一汽解放總經理助理兼一汽解放青島汽車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彭龍告訴記者,今年上半年解放青汽銷售產品9.2萬輛,同比增長16.9%,跑贏行業大勢。“今年以來,解放青汽堅持圍繞用戶需求,攻堅技術創新,持續優化產品組合,扎實推進平臺產品升級,打造拳頭產品,為用戶多場景運輸需求提供多樣化解決方案,市場競爭力得以持續提升。”彭龍表示,下一步將持續加強在新能源、智能網聯、解決方案等方面的投入,打造國內領先的商用車創新高地。
制造業大企業是夯實工業基本盤的核心支撐。隨著制造業發展日益呈現出鏈群式發展的特點,龍頭大企業實力和規模不斷增強。今年6月,一汽解放基于解放青汽在青島所形成的良好產業基礎,正式投用一汽解放(青島)商用車開發院就是很好的例證。開發院將持續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帶動青島新能源汽車產業加快向創新驅動發展。
據市工業和信息化局介紹,今年上半年,青島工業新納統企業達到512家,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達到4902家,總量居全省首位。越來越厚實的工業企業家底進一步筑牢了工業作為青島經濟壓艙石的地位。在大企業的帶動下,今年上半年全市35個工業大類行業中,近九成行業增加值同比實現增長。西海岸新區、城陽區、即墨區、膠州市等4個占全市規上工業總量近八成的區市,合計拉動全市規上工業增長8個百分點,貢獻率達81.8%,有力支撐規上工業增長。
新質生產力加快培育
青島以制造業立市,并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工業體系。身處新一輪產業變革的十字路口,青島工業不僅要穩住基本盤,還要加快培育新動能,從過去較為傳統的產業體系轉變為更能適應未來發展的現代化工業體系。
貼條、印刷、SPI檢測……經過多道工序,一片片空白電路板在青島燦恒光電科技有限公司下線,打包入箱發往相距不到一公里的京東方青島生產基地。
忙碌的配套企業是京東方移動顯示模組制造工廠產能加快釋放的縮影,更是青島新型顯示產業加速壯大的最好詮釋。目前,青島市新型顯示產業園所在的西海岸新區已集聚京東方、海信視像、融合光電、萬達光電等一批國內外知名產業龍頭,吸引京東方上下游配套廠商數十家,產業鏈上下游項目50余個。
今年以來,青島滾動推進總投資1805億元的85個招商項目,在新興產業培育上取得顯著成效。反映在上半年工業經濟的表現上,全市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速高于工業大盤,拉動規上工業增長1個百分點,貢獻率達到11.8%。增加值占規上工業比重達到11.3%。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制造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等在很大程度上代表新質生產力的行業,分別增長22%、21.3%和17.9%,合計拉動規上工業增長2.9個百分點。
青島新興產業持續壯大。當前,數字經濟是新技術、新產業集中應用發展的試驗場。人工智能產業在大模型推動下迅猛發展便是最好的寫照。今年以來,青島進一步加碼AI產業,瞄準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級海洋人工智能產業集聚區的新目標,從算力基礎設施建設、算法模型開發、數據要素提質、創新能力提升等多維度進一步發力,加快培育“高算力+強算法+大數據”的產業新生態。截至目前,青島垂直領域大模型已有20余個;今年上半年全省最大智算中心在青島投入運營,全市算力規模達到2300P,上線全市算力調度平臺,為下一步更好統籌全市算力資源打下堅實基礎。
發展質效持續提升
今年以來,新一輪大規模設備更新啟動,為工業加快轉型升級提供了新的契機。青島緊抓設備更新機遇,出臺青島市推動工業領域設備更新的實施方案,大力推動制造業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由此為青島工業經濟注入更加澎湃的活力。
持續在智能制造上加碼的賽輪集團就是青島企業積極搶抓機遇的生動寫照。眾所周知,賽輪在輪胎行業智能制造上一直處于行業領先位置。今年,賽輪又開展了新一輪產線更新和技術改造。“項目引入了最先進的智能化成型機、高精度檢測設備及先進傳感技術,并對設備管理、排產、物流等信息化系統進行了進一步升級,實現了從半制品加工到成型、硫化直至檢測的全鏈條核心裝備與工藝的智能化、數字化。”賽輪集團青島工廠副總經理朱漢卿介紹,此次改造進一步打通了從研發到制造,再到營銷和服務的全鏈條,對整個行業具有示范意義。
前不久公布的業績預告顯示,今年上半年賽輪輪胎凈利潤預計同比增長102.68%-108.41%。作為全國輪胎行業的后起之秀,賽輪近兩年來一路上揚的市場表現離不開愈加堅實的先進制造能力。作為強大技術創新能力的一部分,賽輪在智能制造上的持續精進為顛覆性技術創新提供了重要支撐。
在企業積極行動的帶動下,今年上半年,青島工業技改投資增長9.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5個百分點。而企業的積極投入也直接在產業發展質效上得到體現,今年1-5月,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利潤總額增長10.6%;營業收入利潤率達到4.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5個百分點。
今年6月,全國首批制造業新型技術改造城市試點名單出爐,青島成為首批20座入選的城市之一。未來,青島將圍繞智能家電、軌道交通裝備、高端化工3個優勢主導行業進行試點,點上開展數字化智能化改造示范、線上開展產業鏈供應鏈數字化協同改造示范、面上放大集群聚合優勢,持續推進制造業智能化改造提升。(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孫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