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聯兩岸交通,打造景觀節點!青島規劃部門推動張村河片區5座橋梁規劃落地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訊 目前,青島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嶗山規劃分局已核發5座橋梁《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今年科苑經五路橋、科技園五路橋、新南路橋、棗山東路橋4座橋梁將陸續建成通車。
科苑經五路、科苑經七路、科技園五路、新南路、棗山東路5座跨河車行橋梁位于青島張村河(嶗山段一期)綜合治理工程(張村河生態公園)內,是聯動張村河南北兩岸的重要通道。嶗山規劃分局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張村河片區提級管理的工作要求,前瞻性抓好5座橋梁規劃設計。突破傳統設計思維,遵循“一橋一景”設計目標,面向全球開展概念性設計方案征集,邀請知名院士參與方案評審。兼顧交通和景觀功能,強化橋梁主次有序,突出河道景觀及城市界面,把關色彩材質及設計細節,經提級審查,最終形成5個精雕細琢、各具特色的橋梁方案。
其中,主橋科苑經七路橋位于中央濱水區內,周邊規劃有眾多標志性建筑,緊鄰軌道交通TOD站點,橋梁方案采用高聳拱形門塔斜拉橋造型,以城市窗戶及中國結為設計元素,立面造型借用窗的概念,交叉的菱形網格取自中國結幸福吉祥的寓意,突出主橋效果,彰顯門戶景觀,呼應片區示范窗口定位。
科苑經五路橋以“云”為設計元素,將“云”的意象賦予橋身曲線與結構,猶如風帆橫跨橋面,寓意張村河片區乘云而上,揚帆起航。科技園五路橋以水波蕩起的漣漪為設計元素,橋梁猶如一片碧波傾灑在水面之上,流淌在城市中間,層層漣漪,海納百川。新南路橋運用嶗山奇石、嶗山拱橋等地域特色元素,以貼近實際、生活和群眾的地域文化,凸顯嶗山歷史底蘊,形塑文化自強自信。棗山東路橋兩側設計曲線造型,似層層疊疊的浪花,又似扶搖直上的鯤鵬展翅,象征片區在時代浪潮中奮勇拼搏,積極進取。
5座橋梁建成后將與張村河兩岸生態環境、城市風貌交相輝映,形成極具地域文化底蘊與現代時尚活力的景觀意象,彰顯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示范窗口區的獨特魅力。(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冰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