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農大旱地小麥新品種“青麥11號”以100萬元成功轉讓
青島新聞網8月21日訊(記者 韓彤彤 通訊員 薛壽鵬 李夕梅 莊偉)今天,青島農業大學與山東青泰種業有限公司、無棣惠農種子科技有限公司舉行簽約儀式,以100萬元價格轉讓學校育成的國審旱地冬小麥新品種“青麥11號”生產經營權。此次轉讓為近年來旱地小麥生產經營權單筆轉讓金額最高。
轉讓儀式在青島農業大學學術會館會議廳舉行。校黨委委員、組織部部長孫丙高代表學校出席并致辭,小麥遺傳育種團隊帶頭人、青島農業大學副校長張玉梅教授,農學院黨委書記馬偉萍,山東青泰種業有限公司丁法學總經理、無棣惠農種子科技有限公司王風倉經理等出席儀式。
孫丙高代表學校致辭,介紹了學校近年來發展情況、取得成績,重點介紹了學校在服務黃河重大國家戰略、鹽堿地生物育種等方面所開展的工作及獲得的研究成果。張玉梅介紹了“青麥11號”小麥品種培育過程、性狀特點和團隊多年來投身旱地鹽堿地小麥育種領域所開展的科研創新和取得成績。
丁法學、王風倉分別發言,介紹了“青麥11號”在三年示范推廣期間在旱地、鹽堿地的突出表現,以及未來推廣種植計劃。
儀式上,張玉梅、丁法學、王風倉分別代表三方進行了現場簽約。
小麥是我國第二大口糧作物,作為小麥主產區,黃淮冬麥區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由于黃淮冬麥區小麥生長季干旱少雨現象頻發,與此同時旱地小麥品種相對缺乏,嚴重制約了旱地小麥穩產增收。
由青島農業大學張玉梅教授團隊選育的旱地小麥新品種“青麥11號”(國審麥20241053,魯審麥20210018),在山東省兩年旱地區域試驗較對照品種平均增產5.30%,國家黃淮冬麥區旱肥組兩年區域試驗較對照品種平均增產2.92%,生產試驗中較對照品種增產6.43%,表現出了優質新性狀。經農業農村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品質檢測,認為該品種為中強筋小麥。
針對黃淮海北部冬麥區產量低而不穩的現狀,青島農業大學小麥遺傳育種團隊十年如一日深耕旱地和鹽堿地小麥育種,重點圍繞提高小麥抗旱耐鹽性,同時兼顧高產、穩產、優質、抗病等性狀,前期成功育成以“青麥6號”(國審麥2016027、魯農審2007046號)為代表的多個抗旱耐鹽小麥新品種。在此基礎上,團隊進一步開展抗旱耐鹽小麥種質資源創新與利用、抗旱耐鹽優異基因資源挖掘與突破性小麥新品種培育等研究工作。此次轉讓的國審旱地小麥新品種“青麥11號”由張玉梅教授率領團隊于2008年以萊農0144為母本、煙農21為父本進行雜交,后代經系譜法連續多年定向選擇,最終于2015年育成。
據張玉梅教授介紹,該品種抗旱耐鹽性尤其突出,在平度試驗田一水未澆的條件下,實現超650公斤/畝;在東營鹽堿地試種,超500公斤/畝。經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認為,該品種適宜在山東、河南、河北、山西(運城、臨汾、晉城)以及陜西(咸陽、渭南)等地的旱肥地種植。
品種在旱地、鹽堿地的突出表現,很快贏得企業青睞。“在當前干旱頻發、土壤鹽堿化日趨嚴重的情況下,‘青麥11號’對保障夏糧穩產增收具有重要意義,推廣前景十分廣闊。”山東青泰種業有限公司總經理丁法學表示,公司將通過自主繁種及“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大力推廣該品種,計劃3年時間內推廣種植300萬畝。
近年來,青島農業大學充分發揮農業高校優勢,圍繞國家和省市重大戰略需求,堅持以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為引領,以產業急需為導向,聚焦生物技術、核心種源、智慧農業等領域開展科技成果轉化和產學研合作,結合團隊培養、成果產出、獎勵機制、人才培養等方面出臺一系列舉措,充分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逐漸形成了立足本校、服務三農,持續助力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良好氛圍,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服務鄉村振興做出了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