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集聚“耐心資本”澆灌“創新雨林”
集聚“耐心資本”澆灌“創新雨林”
青島上半年存續私募基金管理規模增速高于全國7.75個百分點;“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格局加快形成,截至6月末高技術產業貸款余額達1252.21億元
創投風投行業正經歷從“規模擴張”向“結構優化”的深度調整。
今年上半年,全國新成立私募股權、創投基金2063只,同比減少47.5%,認繳規模為6649億元人民幣,同比減少28.3%。
與此相伴隨的是結構分化的進一步加劇。中基協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6月末,從管理基金規模來看,前6大轄區分別為上海市、北京市、深圳市、廣東省(除深圳)、江蘇省和浙江省(除寧波),總計占比已升至74.62%。區域間創投風投“強者恒強”色彩更加濃厚。
變局之下,青島交出了一份值得細讀的“成績單”——
上半年,青島私募基金管理人在中基協備案的存續私募基金凈增加23只,增速高于全國2.12個百分點;存續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規模凈增加82.7億元,增速高于全國7.75個百分點;僅政府引導基金上半年投資青島項目17個,投資額近43億元……
資本奔赴的腳步日益密集,青島科技創新的熱帶雨林成長得更加葳蕤。
聽說去青島投資挺火的
今年5月,一篇“聽說去青島投資這幾年挺火的”的文章在全國投資人“朋友圈”中刷屏。
文章稱,青島市在新增企業和資本遷入方面彰顯出強勁活力,在電子信息、醫療健康及先進制造等行業發展迅猛,其中多個分支領域納入國家及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并備受專業投資機構青睞。
這種“火”來源于投資人士的切身感受。
上海金浦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裁高立新連續六年參加青島創投風投大會,在他看來,青島市推出的支持和幫助創投風投行業的一系列政策,一年比一年力度大、條件好。
上海科創集團/海望資本執行總裁孫加韜的感受是:“從規模體量、創業環境和產業基礎來看,青島能夠成為國際化的創投城市。”
這種“火”有數據的支撐。
在2024·青島創投風投大會上,青島一口氣簽約落地了20個基金項目,總金額約300億元。
20個基金項目中,既有“大塊頭”,如省屬重點企業山東能源集團所屬資本管理公司在青設立75億元的科技產業基金,擬投資青島市高新技術產業項目;央企中化控股旗下中化資本在青落地15億元的綠色基金(央資、省國資約14億元),主要投向綠色能源、綠色新材料等綠色經濟領域;省屬國企山東鐵路投資控股集團擬在青發起設立5億元的并購基金等。同時也包括龍頭企業設立的產業投資基金,如青島億洋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海信集團投資設立的投資機構——作為龍頭企業,擬發起設立規模10億元的產業投資基金;上市公司百洋醫藥集團擬發起設立規模10億元的醫康產業投資基金,主要投向醫療健康領域。
截至2024年6月末,青島在中基協備案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為369家,增速較全國高2.94個百分點;管理基金為2506只,增速較全國高4.3個百分點;管理規模為1967.89億元,增速較全國高7.22個百分點。
“孵化器”“推進器”功能凸顯
“積極發展風險投資,壯大耐心資本”。今年以來,青島通過鼓勵發展創業投資、股權投資,支持長期資本、“耐心資本”更多地投向科技創新領域。
作為天然的“耐心資本”,青島充分發揮政府引導基金“孵化器”“推進器”的功能。
今年2月,青島半導體產業鏈的明星公司思銳智能獲得了B輪投資。這是自2019年后思銳智能完成的第4輪融資。
這家公司背后聚集的投資方已經超20家。既有產業資本上汽投資、澳柯瑪投資、中車資本、同歌創投,也有鼎暉投資、招商局創投、創新工場、海松資本、新鼎資本等市場化機構。當然,在這些機構的背后,也少不了政府引導基金的身影。
青島市政府引導基金參股基金自2021年以來多次對其投資,合計投資額近3億元,為企業研發解決國內半導體領域高能離子注入機技術瓶頸問題提供資金支持。
思銳智能只是青島市政府引導基金加大對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支持力度,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一個縮影。
上半年,成立不到兩年的山東墨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獲得了青島市政府引導基金參股基金1500萬元的投資;7月,專注于功率半導體器件開發的高科技企業中微創芯完成Pre-B輪投資,至此,青島市政府引導基金參股基金對中微創芯進行了Pre-A和Pre-B輪投資,合計投資金額4477萬元。
青島市政府引導基金正全鏈條發揮產業政策引導作用,助力加快形成“科技—產業—金融”的良性循環。
不僅僅是政府引導基金,在青島,創投風投正成為名副其實的企業發掘、成長的重要的“孵化器”“推進器”。
來自青島證監局的統計顯示,截至第一季度,各類創投風投機構在投青島市項目共計1368個,在投金額899.38億元。其中,在投青島市中小企業項目814個,在投本金361.73億元;在投青島市高科技企業項目740個,在投本金339.95億元。
再將觀察視角放得更長遠些。
2020年以來,青島轄區新增境內上市公司24家,其中14家在上市前獲得轄區私募機構的投資,轄區機構滲透率達58%。在政策鼓勵“投早、投小、投科技”引導下,青島市私募股權創投基金發揮專業優勢和資本賦能功能,投出了海泰新光、云路股份等科創板上市公司,催生了人工智能第一股創新奇智;支持專精特新企業加速發展,孵化了鐳測科技、科凱電子等擬上市企業。
培壯“耐心資本”
“火”的不只是創投風投。
面對科技型企業不同階段的差異化需求,增強金融服務與科技創新的適配性,銀行、投資機構、擔保機構、保險等各類機構攜手,用“耐心資本”熨熱科創產業正成為青島金融業的新風尚。
青島未來移動醫療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從事醫療器械生產、銷售及租賃的公司,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今年3月,企業獲得一家創投機構超千萬元的B輪投資,但研發仍需要有持續的資金投入,經該創投機構推薦,青島銀行科技支行走進了企業,盡調之后,未來移動醫療獲得了500萬元的信用貸款。
“雖然該企業目前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但創始團隊來自國內外知名企業,產品專利在國內外均進行了全面的知識產權保護,形成一定的技術護城河,符合我們‘科創貸’產品要求。除此之外,創投機構對企業的認可與投資也是很重要的‘加分項’。”青島銀行科技支行行長李小軍說。
從看過去到看未來,突破融資抵質押的瓶頸制約,將科技企業的未來發展潛力轉變為現實的融資支持,這種銀行與創投機構、擔保機構合作的“投(保)貸”融資模式,正表現出強大的市場活力,成為青島“培壯”耐心資本的有效路徑。
來自人民銀行青島市分行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8月末,青島各銀行機構通過“投(保)貸”模式,為818家次無抵質押擔保條件的科技中小企業累計發放低成本貸款47.4億元。
不僅如此,今年以來,青島金融監管部門還引導轄區銀行機構針對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小巨人”等科技型企業生產經營特點,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開發線上審批風控模型,加強金融科技場景建設,積極探索信用貸款、專利權質押保險貸款等業務模式,推出專精特新貸、人才貸、履約貸、科技信用貸等科技企業專屬信貸產品。
截至2024年6月末,青島轄區高技術產業貸款余額達1252.21億元,高新技術企業貸款余額達1092.89億元,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貸款余額達322.8億元。
逐浪“耐心資本”,讓青島打造科技創新“強引擎”有了更加充沛的底氣與信心。(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傅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