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友是假扮的 藥是動過手腳的……記者調查“醫托”騙局
近日,不少網友在社交平臺上記錄了自己正常就醫時遭遇“醫托”,最終被騙高額費用的經歷。這些“醫托”常在正規醫療場所附近活動,以病友、老鄉等身份,與患者或其家屬搭話,通過“自己的病情類似”等話術,推介醫療服務或誘騙患者到一些小診所看病。往往患者花了錢,醫療效果卻難以保證。
“醫托”為何久治不絕?治理難點在哪里?如何更有效地打擊?
患者到公立醫院就診被騙至小診所
購藥花費3960元,成本僅42元
近日,貴州一名網友黃先生接連在貴州貴陽、六盤水等地的公立醫院附近發現了“醫托”的存在。黃先生在社交平臺上發布的視頻顯示,一位患者因為聽力問題被騙至診所,購買了3960元的藥物,成本僅42元。
△受訪者供圖
半小時后,一位帶著孩子的女士也被“醫托”帶進了這家診所,花了2980元買了成本僅140元的藥和一包藥粉。
△受訪者供圖
黃先生表示,這些人都是去正規醫院就診時被“醫托”盯上的。“醫托”介紹的診所開的藥是中藥和西藥結合,中藥里面的一些藥打碎了之后,患者不知道里面有什么成分,因此無法去判斷價格。
黃先生揭露,六盤水“醫托”套路與上述貴陽案例基本一致,在固定證據后,黃先生向主管部門投訴舉報。
六盤水市鐘山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鐘山區衛生監督站副站長何婷婷表示,衛健執法人員到現場后,進行了診療過程的現場調查,發現這個診所存在的問題主要是未按規定填寫病例資料和部分藥品未進行價格公示,涉及“醫托”的線索查找,已移交鐘山公安分局核實處置。
記者梳理有關信息看到,福建網友“元元”在12345等投訴平臺舉報稱,她陪媽媽在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于山院區就診時,被一男一女兩名“醫托”糾纏,騙至另一診所,最后支付了2800多元的藥費。四川一名網友在看婦科時,也遭遇了類似騙局。
有網友反映,隨著社交平臺的發展,不少“醫托”還隱匿在網絡上,通過評論或私信等方式,推薦各種診所。
“醫托”流動性及隱匿性極強
取證難、患者缺乏警惕性是治理難點
不久前,浙江一家公立婦幼保健醫院聯合公安部門,成功發現并打擊了一批活躍在醫院內的“醫托”。
該院門診部主任孔芳(化名)告訴記者,從診療環境來說,“醫托”的存在擾亂了正常的醫療秩序;對患者個人及其家庭而言,花了大價錢,卻延誤了治療時機,甚至加重病情。
在接診的患者中,一名五十多歲的患者被騙至小診所治療的案例,令孔芳印象深刻。
孔芳:患者被騙之后又回來找我,說是沒有看好,他們就給患者做了一些微波、激光等,雜七雜八的收費都拿來給我看了。把很小的毛病擴大化了,造成患者很緊張,不停地想要去看,花掉了更多的錢,還是沒看好。
孔芳認為,“醫托”難以根治的重要原因是其流動性及隱匿性極強,即使醫院保衛科發現異常,由于這些“醫托”手里有病例及掛號單,難以對其進行約束。
在長期的打擊治理中,如何固定證據、是否有法律依據對“醫托”及共謀的診所進行處罰,是另一項難點。
何婷婷表示:“我們遇到的難點有兩個方面,執法過程中取證困難,同時缺乏一些必要證據來支撐,另外一個就是患者主動舉報‘醫托’的意識還不夠強。”
中國衛生法學會常務理事暨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胡曉翔認為,除了不法分子對利益的追逐,優質醫療資源稀缺和患者不夠了解診療服務流程、缺乏警惕性,也是“醫托”久治不絕的重要原因。
專家:打擊“醫托”需多部門合力
各級醫療部門應注重日常監管
胡曉翔認為,從法律及規章制度建設來說,“醫托”治理有法可依,從具體的文件來說:
1998年就有了《關于清理整頓非法醫療機構嚴厲打擊“醫托”違法活動的通知》;
2005年,原衛生部、公安部等幾部門發布了《關于開展嚴厲打擊“號販子”“醫托”專項執法行動的通知》;
《治安管理處罰法》中也有“醫托”亂象適用的內容。
今年3月,國家衛生健康委等十部門印發《關于加強醫療監督跨部門執法聯動工作的意見》,明確地方各級公安、衛生健康、中醫藥等部門要對醫療機構內及周邊活動的“醫托”“號販子”等情況以及涉醫謠言和惡意炒作等進行摸排,對擾亂正常醫療秩序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予以治安管理處罰,對涉嫌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胡曉翔認為,“醫托”亂象是復合型行為,這些點可能散布在不同監管執法部門的法律范圍之內,需要各有關監管部門工作人員高度重視、多跑腿、多觀察。
胡曉翔表示,除加強宣傳,各級醫療部門需注重日常監督管理,及時將線索移交公安機關,這也是打擊“醫托”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