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青全國人大代表、青島干部群眾熱議“保障和改善民生”
扎實辦好民生實事,提高人民生活品質
——住青全國人大代表、青島干部群眾熱議“保障和改善民生”
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并圍繞“更大力度穩定和擴大就業”“強化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完善社會保障和服務政策”“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等作出部署。
連日來,住青全國人大代表、青島干部群眾圍繞“保障和改善民生”這一話題展開熱烈討論。大家表示,老百姓關心的一件件民生小事,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一個個“民生紅包”,承載著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扎實辦好教育、醫療、養老、托育等民生實事,進一步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不斷優化完善公共服務……伴隨著越來越多惠民政策舉措的出臺落地,定會讓百姓的笑容更多、心里更暖。
持續改善醫療服務,大力發展銀發經濟
醫療保障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強化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加強護理、兒科、病理、老年醫學專業隊伍建設,完善精神衛生服務體系”。
“我們要正視人口老齡化和慢病年輕化等對醫療事業的挑戰,打造技術含量高、成長性強的醫療平臺,建強特色專科,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醫療資源的需求。”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眼科研究所所長史偉云建議,立足將青島打造成為高水平的醫療、生物醫藥、高端醫療器械基地,要加強專業人才培養,推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進一步提高醫療衛生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持續推進健康青島建設。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完善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政策機制,大力發展銀發經濟。推進社區支持的居家養老,強化失能老年人照護,加大對老年助餐服務、康復輔助器具購置和租賃支持力度,擴大普惠養老服務,推動農村養老服務發展。加快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
青島市常住老齡人口數量達到238萬,老齡化率22.95%,已經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我們將圍繞加快健全覆蓋城鄉的三級養老服務網絡、貫通養老服務形態、構建養老服務協同機制等方面抓好推進實施,托起老年人‘穩穩的幸福’。”市民政局養老服務處負責人劉佳說,今年將結合以舊換新政策實施,開展1萬戶家庭適老化改造,新增2000張家庭養老床位。醫養結合方面,扎實開展“五床聯動”省級試點,為老年人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急救、急診、巡診等服務。符合條件的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將全部納入醫保定點范圍。積極推動綜合性醫療機構開設老年醫學科、康復科,加強對簽約家庭醫生、基層醫療機構的專業診療培訓。布局發展康養產業方面,將抓緊完善產業發展規劃和配套政策,加快發展康復醫療、康養旅游等產業,積極布局人形機器人等新賽道,建設一批引領性大項目和產業集聚區。
海爾集團在2022年布局適老產業,針對活力、介助、介護等銀發人群的急難愁盼,先后研發了制氧機、助聽器、護理床、馬桶助起器、血壓計、電動輪椅等一系列適老產品,衍生出健康、衛浴、睡眠、出行等核心場景。海爾康養產業研發及供應鏈總經理趙向陽表示,下一步,海爾集團將持續圍繞老年用戶需求探索康養輔具,探索康養服務與康養平臺,在全國不同城市啟動試點具有示范效應的康養綜合體模式,打通“機構—社區—居家”的用戶服務模式,滿足中國新型養老用戶的需求。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做好重度殘疾人托養照護服務,提升殘疾預防和康復服務水平”。青島市殘聯黨組書記、理事長張艷表示,市殘聯將全面貫徹落實政府工作報告部署,全面提升殘疾人康復工作實效。“按照‘資源共享、標準再造、示范引路’的思路做好康復救助、輔具適配、殘疾預防等工作。進一步提高困難重度殘疾人就業生活補貼等政策落實的可行性、效能性,落實殘疾學生教育救助和獎勵,持續實施60周歲以下殘疾人代投意外傷害險、農村非低保殘疾人水氣暖費用減免等惠殘舉措。此外,聚焦打造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科技助殘鏈條,開展‘點亮星光’‘康教協同’‘普惠到家’‘康復提升’‘科技賦能’等創新實踐,推動全市殘疾人工作邁向新臺階。”
辦好人民滿意教育,全力促進就業創業
教育是民生之基,寄托著千萬個家庭對美好生活的期盼。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制定實施教育強國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全面實施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改革創新”。
“我們將堅定不移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力以赴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市南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區教育體育局局長焦淑軍表示,在推進基礎教育擴優提質方面,將健全與人口變化相適應的基礎教育資源統籌配置機制,推動14個教育集團提檔升級,加大領航學校、特色學校、新優質學校培育力度,組建創新人才發展聯合體,打造以名師、名校長、名班主任為引領的教育人才雁陣。同時,強化“教聯體”協同育人,完善區、校兩級校社協同育人,全面打造貫通發展的“榜樣浸潤”思政課程體系,強化“五鏈融合”協同培養課程建設,構建“醫教協同”雙線心理關愛機制,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
“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這一時期,青少年心智逐漸健全,思維進入最活躍狀態,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市委宣傳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處處長杜曉璐表示,下一步,將深化“陪伴成長”全環境立德樹人品牌建設,健全工作協調機制,整合校家社資源,在各區市建好全環境立德樹人綜合陣地,打造“社域共同體”,形成“多方共聯、資源共享、協同共育”工作合力;編發《青島市全環境立德樹人工作動態》季刊,開發視頻、音頻、數字出版物等多元化產品,為全市中小學生家長提供具有本土化、開放性、實用性和可持續性的家教指導方案;深化“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強化教育引領,注重實踐養成,著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著力優化未成年人成長環境,推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深入開展。
就業是民生之本。政府工作報告圍繞做好就業工作進行系統部署,提出“完善就業優先政策,加大各類資金資源統籌支持力度,促進充分就業、提高就業質量”“優化就業創業服務,拓寬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渠道,做好退役軍人安置和就業服務,促進脫貧人口、農民工就業,強化大齡、殘疾、較長時間失業等就業困難群體幫扶”。
近日,《青島市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若干措施》印發,從健全就業促進機制、建立就業影響評估機制、培育產業帶動就業增長極、支持市場主體穩崗擴崗、培育就業擴容提質新動能等多維度全方位部署。“我們將突出就業優先導向,抓實抓細各項政策措施,努力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辛廣軍說,一方面,不斷擴大和儲備更多崗位資源,拓展新就業形態發展空間,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扎實做好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積極組織開展“就選青島”系列招聘活動,年內完成30家“零工之家”建設任務,讓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就業更有保障。另一方面,建成500家“就享家”樂業服務站,開展“15分鐘就業服務圈+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融合試點,讓市民群眾在“家門口”就業。此外,強化就業公共服務,大力發展人力資源服務業,提升就業服務的智慧化水平,進一步提升就業全過程服務質效。(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劉萍 賈臻 劉佳旎 任曉萌 楊光 王世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