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港口董家口港糧食接卸作業效率創兩項世界紀錄,效率提升66%以上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4月8日訊 近日,山東港口董家口港通過數字技術賦能改寫全球港口糧食接卸作業標準。在接卸滿載6.79萬噸噸進口糧食的“ARRIBA”輪時,通過智慧海關與智能口岸的深度融合,創造出平均船時效率2828噸/小時、全船作業時間24小時的雙項世界紀錄,較以往效率提升66%以上,標志著我國港口智慧化建設再上新臺階。
港口自動化卸船機與智慧查檢裝備無縫銜接作業
清晨,隨著10萬噸級巨輪精準靠泊,一場由5G、AI與自動化技術主導的“智慧接力”同步啟動。海關關員在基于5G、AI等技術研發的智能查檢設備輔助下遠程完成船艙表層檢疫風險評估,并下達準卸指令后。港口自動化卸船機隨即精準刮取糧食。與此同時,智能化取制樣設備與港口無人傳輸帶、智能筒倉管理系統等實時聯動, 4條進倉系統將金黃糧流精準導入7個智能筒倉,全過程數據在中央控制室三維可視化平臺上實時跳動。
“這場效率革命的核心是監管模式的數字化轉型。”青島海關所屬董家口港海關查驗二科副科長綦虎山解釋,“在保障安全前提下,通過智能化裝備應用及關港間數據共享和信息互通,將糧食查驗監管作業嵌入港口作業流程,從侵入式、中斷檢查轉向順勢、無感監管,加快口岸通關速度。智慧海關建設也為企業帶來看得見、摸得著的獲得感。”數據顯示,新型智能查取識一體機使表層檢疫時間從半天縮短至1個小時,自動化取制樣系統全程無需人工介入,節省監管資源20余人次。
“智慧監管帶來的不僅是速度,更是真金白銀的效益。”青島渤海糧油國際業務部經理王鴻成算了一筆賬:現在每船可至少壓縮1天在港時間,直接為我們節省近8萬元。不考慮物流等間接效益,僅此一項即可增效近500萬元/年。董家口港分公司副經理陳俊補充道:“我們的目標是建設全國首個進境散糧自動化無人化碼頭,海關的順勢監管最大化發揮我們新一代自動化設備的效能,這也是我們敢承諾24小時接卸的底氣所在。”
近年來,為了助力董家口港打造世界級港口,董家口港海關攜手董家口港、青島理工大學、青島立博科技等,積極探索智慧海關與智慧口岸的深度融合,通過智能監管裝備的研發應用,助力港口進行自動化、智能化的持續升級,激發港口澎湃活力,打造“四最”糧食碼頭,即追求最先進的技術、最安全的管理、最快的效率和最好的質量。
當最后一粒糧食在午夜時分注入筒倉,中央控制室的電子屏定格在“24:00”——這不僅是一個數字的突破,更是中國港口從“機械自動化”向“系統智能化”躍遷的生動注腳。隨著智慧海關與智能口岸的深度融合,中國港口的“效率神話”正在重定義全球物流標準。(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劉蘭星 通訊員 綦虎山 劉大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