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真人视频网站直播下载,国产男女免费完整视频,亚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精产国品一区二区区别

青島新聞APP

打開

對話青島科學家:向海要“糧” 錨定“全國人均每年十斤魚”

2025-07-07 06:38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  

向海要“糧”,錨定“全國人均每年十斤魚”

——對話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海水魚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陳松林

開欄的話

科技創新,是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而國家科技創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青島擁有一大批優秀的科技工作者,尤其是在海洋等特色、優勢領域人才濟濟,重量級科學家為青島建設科技強市、打造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構筑了創新策源力。本報今起推出“科創前沿·對話青島科學家”欄目,走近在青的深海、深空等領域院士、首席科學家等代表人物,聽他們談“立足當下、著眼長遠、突出國家戰略需求”開展的科創前沿研究、取得的重大原創成果,以及帶領團隊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新進展、新成果、新突破。

陳松林,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海水養殖生物育種與可持續產出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長期從事魚類種質冷凍保存、基因組解析與分子育種研究。

無魚不成席。短短幾個字,道出了魚在中國飲食文化中的地位。

“看,這是我們新開發的一條海水魚——紅瓜子斑。”一見面,陳松林就帶著記者觀看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

養殖池里,是一條條通體紅色的魚,鮮艷喜慶。

“以前吃這條魚,主要靠野生捕撈。現在我們在大陸地區首次實現了紅瓜子斑人工繁育,可以養殖了,以后再吃它就容易了。”陳松林愉快地說道。

“魚類養殖是水產養殖的主體產業。2023年,我國魚類養殖產量2977.3萬噸,占全國水產養殖總產量的51%。”陳松林向記者介紹,2023年,我國海水魚養殖年產量實現超200萬噸的突破,雖然在水產養殖中的貢獻度還不夠高,但正快速發展,且因為海水魚普遍價格較貴,產值已高達千億元。

今年65歲的陳松林,依舊奮斗在漁業一線。從今年開始,他多了一個新身份——國家海水魚產業技術體系(簡稱“海水魚體系”)首席科學家。海水魚體系是支撐我國海水魚養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力量。“我們海水魚體系一直有這樣一個夢想:讓全國每人每年吃十斤海水魚。”陳松林展望說,如果這個夢想實現了,就意味著國內有700萬噸的海水魚需求量。“從現在開始,我的任務就是帶領海水魚體系為實現這個目標而努力奮斗。”

我國海水魚養殖年產量已突破200萬噸

記者:我國海水魚養殖是如何起步并逐漸發展起來的?

陳松林:我國海水魚養殖產業的發展歷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彼時,海水魚類繁育與養殖技術研究才剛剛開始,規模化養殖的起步則是在上世紀80年代后期才慢慢出現。1984年,海水魚類養殖產量只有0.94萬噸,這和當時海洋藻類、蝦類、貝類養殖產業相比差距明顯,海水魚類養殖的發展速度滯后不少。可喜的是,隨著漁業“以養為主”方針的執行,再加上相關政策的有力支持,后續我國海水魚類苗種人工繁育技術不斷取得新突破。同時,設施養殖技術與模式也持續創新,為海水魚類養殖產業的快速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南方海水網箱養殖和北方工廠化養殖逐漸興起,給整個海水魚類養殖產業帶來了新的活力和發展機遇,產業得以迅速擴張。到了2002年,我國海水魚類養殖產量突破了50萬噸,之后發展勢頭依舊迅猛,2012年成功突破100萬噸,2023年成功突破了200萬噸大關。海水魚類養殖也被業界公認為我國海水養殖中繼藻、蝦、貝后的第四次產業化浪潮。

記者:目前主要的海水養殖魚類有哪些?為什么主養這些魚類?

陳松林: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已開發的養殖海水魚類有近100種,共涉及33科99種。在《中國漁業統計年鑒》中列有11種,這是我國主要養殖海水魚的代表,按照產量高低依次是:卵形鯧鲹、大黃魚、海鱸、石斑魚、鯛魚、鲆魚、美國紅魚、軍曹魚、鰤魚、河鲀、鰈魚,前4種魚的年產量均超過20萬噸。

能夠成為主養品種的魚類,需要具備如下幾個特征和條件:一是魚的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大小適中、刺少肉多等,符合老百姓的飲食偏好;二是魚種本身生長速度快、養殖存活率高,適合在池塘、工廠化車間或海上網箱進行養殖,養殖技術相對成熟;三是突破了人工繁育技術,可以規模化繁育苗種,能夠滿足規模化養殖對苗種的需求。好吃、好養、可繁育,這是作為主養品種的幾個基本條件。以上幾點滿足了才能形成一定規模的產業。

那么怎么把一條魚的產業做大,讓它成為主要養殖品種呢?那就需要有相對完善的產業鏈,良種、良技、加工、銷售環節全部打通,有放心的品質、親民的價格、穩定的供給、豐富的產品類型,才更受老百姓的青睞。

記者:2023年,我國海水魚養殖年產量突破200萬噸,意味著什么?

陳松林:2023年海水魚養殖年產量達到了206萬噸,是技術創新、政策引導、市場升級協同作用的結果。近年來,中央“一號文件”先后提出要發展深水網箱、發展深遠海養殖,在一系列政策的導向下,我國海水魚養殖從近岸走向深遠海,智能化、現代化水平也隨之提升。養殖年產量超過200萬噸大關,意味著我國海水魚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產業進入快速發展期;意味著我國的“藍色糧倉”是豐收的糧倉,我國的“魚盤子”在自己手里端得越來越穩。200萬噸海水魚年產量的實現,是以新質生產力推動的產量提升,是所有產業人為踐行“大食物觀”所交出的階段性答卷。我們相信海水魚產業仍有巨大的潛力,未來我們海水魚體系還要繼續推動海水魚養殖增產增收。

群策群力推動海水魚全產業鏈發展

記者:海水魚體系是如何運作的,為何是支撐我國海水魚養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力量?

陳松林:海水魚體系是2017年建設啟動的,是從原國家鲆鰈類產業技術體系擴容而成。簡單來講,海水魚體系是一個得到國家長期資助的、綜合性和產業化很強的科技平臺。一群國內具有創新優勢的科研資源和龍頭企業圍繞海水魚全產業鏈技術需求,共同開展關鍵技術創新、技術集成示范,為產業提供應急性技術服務,為政府提供咨詢和決策等。

海水魚體系由產業技術研發中心和18個綜合試驗站構成,產業技術研發中心包括了首席科學家和6個功能研究室的29名崗位科學家。首席科學家負責本體系任務的組織實施、運行指導和監督,同時需要高度把握國內外產業發展趨勢,以便凝練體系科技研發任務,并為產業發展提供決策咨詢;崗位科學家負責帶領團隊成員開展關鍵技術攻關、技術培訓等,并積極配合綜合試驗站開展技術示范,為產業提供政策咨詢服務。綜合試驗站站長則主要在轄區的示范基地將體系的技術成果進行集成與示范,同時收集產業一線技術需求和動態,開展應急服務等。此外,我們體系還有執行專家組、顧問專家組,體系還要接受農業農村部的管理和監督,從而形成了決策、執行、監督權責明確的組織。

得益于其運行機制,海水魚體系加快了科技突破和成果轉化。因為我們與產業一線走得近,強調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瞄準的是產業重大問題,因此我們的研究方向是正確的。其次,長期穩定的經費支持可以讓科研人員瞄準一個問題長期深耕,不用再在項目的申報和結題中浪費大量的時間,避免了做短平快但沒有什么意義的研究。而在成果轉化方面,我們體系有18個綜合試驗站、5個縣域技術服務點,每年都會舉辦一場科企對接會,這些都為體系成果轉化搭建了很好的平臺。

記者:您是如何跟海水魚體系建立聯系的?主要開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代表性成果?

陳松林:2017年海水魚體系成立時,我積極爭取將半滑舌鰨作為9個育種對象之一列入海水魚體系中,申請設立了半滑舌鰨種質資源與品種改良崗位,我是該崗位團隊的負責人,同時也是海水魚體系顧問專家組的成員。

自從進入海水魚體系后,我們團隊瞄準海水魚類種質退化、病害頻發、生長慢及性別決定機制不明等重大產業和科學問題,破譯了牙鲆、大菱鲆、花鱸、龍膽石斑、東星斑等10種海水魚基因組密碼,揭示了鲆鰨魚類變態發育和性別決定的分子機制,解析了海水魚類抗細菌病性狀形成的遺傳基礎;創建了海水魚類抗病基因組選擇育種技術,研制出我國首款魚類抗病育種基因芯片“魚芯1號”,培育出抗病、高產新品種3個,其中“鰨優1號”新品種目前在全國的市場覆蓋率達到80%;建立了半滑舌鰨基因編輯育種技術,采用基因編輯技術將雄魚的雄性決定基因dmrt1敲除后,創制出生長速度快、個體大的雄魚新種質,比普通雄魚大4倍,接近普通雌魚,從而破解了半滑舌鰨雄魚生長緩慢的問題。上述部分成果于2021年和2023年分別獲中華農業科技獎一等獎。

記者:海水魚產業涉及育種、養殖、飼料、病害防控等多個方面,我國科學家在各個層面是如何發揮各自特長,共同助力我國海水魚養殖業高質量發展的?

陳松林:育種領域主要關注的是現代育種技術的創新和新種質創制,現在已經培育出20多個海水魚新品種,這是海水魚產業的良種基礎;在飼料方面,我國一直面臨著魚粉魚油依賴進口的卡脖子問題,因此主要開展的是新型飼料蛋白源、脂肪源的開發,高效配合飼料、飼料添加劑的研發與應用;在病害防控方面,主要聚焦在病原檢測、應激消減、多價疫苗和免疫增強劑的開發,以期利用綜合免疫防控技術支撐海水魚產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在養殖設施裝備方面,則側重于工廠化、池塘、海上設施的智能化系統構建,特別是在深遠海養殖方面發力,因為這是當下的熱點。另外,在加工、保鮮貯運、質量安全與品質評價等方面,我國的科研人員也在努力,以期豐富海水魚產品種類,提升產品品質,引領現代海水魚消費新理念。

讓全國每人每年吃十斤海水魚

記者:目前制約我國海水魚養殖規模與產量的原因還有哪些?您執掌海水魚體系后,將帶領體系從哪些方面發力?

陳松林:我覺得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是海水魚養殖產業中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例如,有些海水魚類種質退化嚴重,病害頻繁發生,缺乏抗病優良品種,導致育苗和養殖成活率不高,影響產量的提升。第二是海水魚養殖模式和技術有待優化和提升,養殖空間有待擴展。例如,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技術還不是非常成熟,效果不夠穩定,有些地方實施起來還不是很成功,難以達到產業化推廣應用的規模。針對深遠海和鹽堿地等適合海水魚養殖的新空間的開發和利用還不夠。第三是海水魚銷售市場開發不夠。目前海水魚消費主要還是集中在沿海地區,很多內陸地區的居民沒有吃海水魚的習慣,加上內陸海水魚供應渠道不夠通暢,導致內陸消費群體過小,對海水魚需求不大。這些問題都影響了海水魚養殖規模的擴大和產量的提升。

針對這些問題,從產業需求的角度出發,我們將在以下這些方面攻關:一是開展海水魚精準育種技術創新與突破性新品種創制,推進抗逆、速生等新品種研發,這是提升海水魚養殖效率、降低養殖風險的良種基礎;二是開展深遠海養殖全產業鏈技術體系構建與示范,大力發展深遠海養殖,開發養殖新空間,緩解近海環境壓力,提高海水魚養殖產量;三是開發高效環保飼料,用新型蛋白源、脂肪源替代魚粉魚油,減少對海洋資源的依賴并降低養殖成本;四是構建病蟲害檢測預警系統,建立病害綠色防控體系,加強藥殘檢測技術研發,從而提升海水魚質量安全水平;五是開發適合現代物流的流通加工技術,開發高附加值加工產品以滿足市場需求等。

記者:青島是我國五次海水養殖浪潮的發源地。未來青島如何鞏固提升在海水養殖領域的地位,為我國海水養殖作出更多貢獻?

陳松林:青島不僅是我國五次海水養殖浪潮的發源地,目前也正在引領海水養殖的第六次浪潮——深遠海養殖。例如,嶗山實驗室和海水養殖生物育種與可持續產出全國重點實驗室相繼落戶青島,青島國家深遠海綠色養殖試驗區加快建設,青島研發的深藍系列網箱、國信系列養殖工船創造了多個“首次”……目前,青島在海水種業、深遠海養殖等方面擁有很大的優勢,在海水養殖領域的許多方面也在做高瞻遠矚的謀篇布局。

全球首艘10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

針對自己比較熟悉的領域,我提兩點建議:一是在育種方面,青島未來可依托海水養殖生物育種與可持續產出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海洋漁業生物種質資源庫等國家級平臺,加強海水魚種業科技攻關,培植更多的水產種業領軍企業,打造種業創新高地;二是在深遠海養殖方面,目前國內深遠海養殖還存在適合養殖的品種缺乏、養殖技術自動化和系統性不足、抗風險能力弱、整體效益欠佳的問題,建議青島不斷開發適合深遠海養殖的海水魚新對象,構建深遠海全產業鏈技術體系,加強海水魚的市場營銷,發掘海水魚消費市場潛力,推動海水魚養殖業的高質量發展。

記者:您對有志投身水產養殖業的青年有哪些建議?如何培養“坐冷板凳”的定力和“敢闖無人區”的勇氣?

陳松林:生物技術、人工智能正在重塑我們的社會,科學進展層出不窮,科學研究日新月異。水產養殖業自然也要經歷生物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的滲透,實現產業結構重塑。今后的水產養殖業將變成集養殖技術、生物技術、信息技術、人工智能于一體的高技術行業,今后的水產養殖從業人員需要掌握多學科知識、多技術技能。我希望從事水產養殖業的青年人在擁抱科技變革的同時,能夠保持面向產業、與時俱進、嚴謹求實、創新發展的科學態度和工作作風,不要只坐在辦公室里用DeepSeek收集整理科學資料,而是要走進育苗場、走到魚排上去發現有趣的自然現象和產業一線正在發愁的技術難題。比如,我們以前在調研中發現,半滑舌鰨雌、雄個體生長差異巨大,而長不大的雄魚嚴重影響了養殖戶的生產積極性和產業發展,因此我們決心研究破解半滑舌鰨性別決定之謎。從全基因組精細圖譜繪制到性別決定基因的發現,再到突破半滑舌鰨基因組編輯技術,創制出大型雄魚新種質,我們攻關了近16年。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加班、熬夜是科研工作者的常態,到現在,我平均每天還要工作近10個小時。曾經有年輕同事問我,為什么幾乎我的每個科研項目都能獲得一個科技獎勵?我想,可能就是因為我們找準了研究方向、找對了產業問題吧,只有你研究的問題是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你的路才能走得長、走得遠。

記者:在海水魚養殖產業規模上,我們有沒有一個預期目標?

陳松林:在陸地淡水養殖面積趨近飽和的現狀下,向海洋要食物成為必然選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大食物觀、向江河湖海要食物等重要論述為我們深入推進海水魚養殖研究提供了根本遵循,為海水魚養殖產業高質量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海水魚體系一定要抓住這個難得的機遇,推動海水魚養殖再上一個新臺階。

我們國家海水魚養殖產量從1984年的不到1萬噸發展到100萬噸用了30多年,從100萬噸到200萬噸用了約10年的時間。在國家大力發展深遠海養殖、建設海上牧場等利好政策的支持下,我相信從200萬噸到300萬噸會用更短的時間來實現,希望在“十五五”結束時,我國的海水魚養殖產量能夠達到400萬噸。

我們海水魚體系一直有這樣一個夢想:讓全國每人每年吃十斤海水魚。如果這個夢想實現了,就意味著國內有700萬噸的海水魚需求。我們體系的工作就是盡力解決海水魚產業中存在的問題,為海水魚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和良種保障,為實現全國每人每年吃十斤海水魚的宏偉目標而努力奮斗。

●目前我國已開發的養殖海水魚類有近100種,共涉及33科99種。按照產量高低排在前面的依次有卵形鯧鲹、大黃魚、海鱸、石斑魚、鯛魚、鲆魚、美國紅魚、軍曹魚、鰤魚、河鲀、鰈魚等,其中前4種魚的年產量均超過20萬噸

●200萬噸海水魚年產量的實現,是以新質生產力推動的產量提升,是所有產業人為踐行“大食物觀”所交出的階段性答卷。我們相信海水魚產業仍有巨大的潛力,未來我們海水魚體系還要繼續推動海水魚養殖增產增收

●海水魚體系是一個得到國家長期資助的、綜合性和產業化很強的科技平臺。由產業技術研發中心和18個綜合試驗站構成,產業技術研發中心包括了首席科學家和6個功能研究室的29名崗位科學家

●海水魚體系團隊已破譯了牙鲆、大菱鲆、花鱸、龍膽石斑、東星斑等10種海水魚基因組密碼,研制出我國首款魚類抗病育種基因芯片“魚芯1號”,培育出抗病、高產新品種3個

●海水魚體系團隊將在以下這些方面攻關:開展海水魚精準育種技術創新與突破性新品種創制;開展深遠海養殖全產業鏈技術體系構建與示范;開發高效環保飼料;構建病蟲害檢測預警系統;開發適合現代物流的流通加工技術

●青島不僅是我國五次海水養殖浪潮的發源地,目前也正在引領海水養殖的第六次浪潮——深遠海養殖。建議:加強海水魚種業科技攻關,培植更多的水產種業領軍企業;不斷開發適合深遠海養殖的海水魚新對象,構建深遠海全產業鏈技術體系等

●希望從事水產養殖業的青年人在擁抱科技變革的同時,能夠保持面向產業、與時俱進、嚴謹求實、創新發展的科學態度和工作作風,要走進育苗場、走到魚排上去發現有趣的自然現象和產業一線正在發愁的技術難題

●海水魚體系一直有這樣一個夢想:讓全國每人每年吃十斤海水魚。如果這個夢想實現了,就意味著國內有700萬噸的海水魚需求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首席記者 李勛祥)

最新評論

打開APP查看更多評論

精彩推薦

拉動消費165億元!青島上半年平均每天一場會展活動

2025-07-07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

青島今天北部短時陰有分散性陣雨或雷雨 市區最高氣溫30℃最低氣溫26℃

2025-07-07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

快遞“坐”地鐵 青島有了物流新場景 國內首例!

2025-07-07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

3名初中生偷走奔馳出車禍定損43萬保險拒賠 車主發聲

2025-07-07    瀟湘晨報

幼童躺街上被碾壓身亡 當事司機:我又內疚又感到冤枉

2025-07-07    極目新聞

最高1.5萬元補貼!青島出臺2025年消費品以舊換新居家適老化改造項目實施細則

2025-07-06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

奏響全民健身歡樂樂章 2025第六屆青島彩虹跑活力開跑

2025-07-06    青島新聞網

首日免費停車!即日起至7月31日 自駕前往青島機場打飛的可享三重福利

2025-07-06    大眾網

查看更多

青島新聞APP

打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泗阳县| 海宁市| 朝阳县| 乡宁县| 微博| 衡山县| 颍上县| 武义县| 茌平县| 天台县| 康马县| 双峰县| 时尚| 尖扎县| 河曲县| 塔河县| 五原县| 苏尼特右旗| 英超| 馆陶县| 垫江县| 砚山县| 威海市| 大名县| 井冈山市| 枣庄市| 阳泉市| 克什克腾旗| 安泽县| 万载县| 山东省| 阳山县| 长沙县| 保德县| 台山市| 莱西市| 武夷山市| 鹿邑县| 安义县| 东明县| 保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