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初,青島所有縣級市家庭電話普及率已超過60%。青島在全省率先建成農村電話市,在全國同類城市中居領先地位。
電話的普及是一個城市信息化建設水平的重要標志,在我們為這一成績感到自豪的同時,更應該思考怎樣充分利用這一優勢,把青島信息化的建設和應用推向更深層次,為經濟的騰飛搭就一流的信息化大平臺。
一
日前,記者隨青島電信局到我市的平度、即墨、開發區等地實地采訪,深切感受到了電話、網絡帶給農村經濟的深刻變化。
有這樣一個例子值得一提。開發區薛家島漁業合作社,社長顧清池是當地土生土長的農民。1992年為了做漁業生意,他在全村第一個裝上了電話,裝機費當時高達4600多元,可他認為值得,因為發展聯系客戶,電話是最便捷的手段。沒過幾年,他發展成了全村最大的養魚大戶。為了業務需要,他一口氣配了6部電話,一部手機,外加一個傳呼。現在,他還與周邊幾個村一起辦起了網箱養魚技術協會,每天用電話互相傳遞市場信息,把魚苗一直賣到了廣東、福建,最近還在聯系韓國客商。
目前,信息化的建設和應用已受到了許多縣市的重視,并將其作為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的重要手段。如平度大澤山鎮,該鎮是全省首家信息網絡鎮,這個鎮34個行政村的農民已自發購置了200多臺電腦,平均每個村都有3臺以上的電腦。同時,這里的鄉鎮企業絕大多數都上了網。為了方便信息溝通,鎮政府投資今年在農經網上一下子注冊了兩個網站,一個是商業網站,另一個是政府網站。事實證明了大澤山鎮人的遠見,這兩年通過信息化帶動戰略,該鎮已經培育起了果苗、旅游、石材三大特色產業,在網上推介自己,使大澤山鎮的特色產業在國內外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和營銷網絡。去年全鎮人均收入4500元,在青島各縣市鄉鎮中名列第一。
二
從目前來看,青島的網絡硬件條件已經為農村信息化的應用提供了過硬的網絡條件。到今年,青島電信的光纖傳輸已經普及到了青島的每個鄉鎮,這個帶寬達100兆以上的網絡等于構造起了真正意義上的寬帶信息高速路。而在此基礎上建成的高密度的電話網等于把網絡的觸角從鄉鎮又延伸進了普通農民的家庭。
建網的目的是用網。怎樣把這張網用足用好?關鍵是相關部門要聯合起來對電話功能進行深度和多層次的開發。
有關人士認為,第一個層次的開發應當實現的目標是:電話架到哪里,農民的信息源要傳到哪里。針對農民電話消費與城市居民消費不同的情況,一些部門應有針對性地開一些農村特色的信息臺。市農委已充分認識到了電話市的重要性,他們計劃今年建立一個農業信息電話專線語音查詢臺,通過自動答錄和人工服務兩種形式,為農民及時發布農產行情、氣象服務、農業科技以及農業政策等各類信息,形成“農業科技110”。
深層次的開發則應大力拓展網絡功能。從目前看,電話撥號上網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仍將是農民上網的主要方式。電話市建成后,就對網絡的服務商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目前,青島除了農經網外,很少有農業特色網站。這些大大小小的網站可否利用這一條件,向農村信息市場拓展,多建一些農產品和農產品加工企業展臺,繼而嘗試發展農村市場的電子商務。
三
目前,許多縣市都紛紛把信息化作為經濟發展的重點大事來抓。但是,農村信息化是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可以這樣說,它比城市的信息化進程遇到的問題更多更復雜。
首先是觀念問題。在縣域經濟中信息化建設對領導干部的知識結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舉例說,如在農經網建設中農委要求每個鄉鎮必備的專用設備、人員,但有的鄉鎮至今沒有落實,個別地區上網設備90%以上被挪用,還有9個鄉鎮至今沒有電腦。
其次是模式單一,缺少市場化的運作。我市農村信息化的推行基本靠政府財政支持,這樣做的一大問題是資金嚴重匱乏。
另外,農村話費與市話費比較,費用高且收費標準繁多也是制約農村信息化建設的瓶頸。按照有關規定,農話費是以鄉鎮為單位,鎮內撥打為每3分鐘0.22元,與市話標準一樣,但是不同鄉鎮之間撥打話費即為每分鐘0.5元,比手機費還高。這種不合理的收費勢必會影響農民用電話和上網的積極性。
正如市電信局有關負責人所言:對于青島來說,農村信息化還只是一篇剛剛破題的大文章。農村電話市的建設恰恰給這個文章開了個好頭,但僅有這個開頭還是遠遠不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