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6個藥方,其中出現的藥名竟有130種不規范,而這怎么會出現在高校中醫類規劃教材中?”70多歲的王孝濤委員拍案質問,憂慮深深。
王孝濤是中國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的研究員,1951年大學畢業后將全部心血傾注到我國中醫藥事業的發展上。1954年他參與籌建中國中醫研究院,1977年開始任國家藥典委員會委員。
“中藥品種多,名稱比較復雜,相近現象又比較突出,因此不可有一絲馬虎!彼嬖V記者,中醫處方是具有法定性的文書依據,中藥師必須遵照處方上的藥名、規格和量劑等醫囑進行調配,然后制備成湯劑或成藥供病人服用。如果中醫師在開處方時藥名不規范,會導致藥房錯配藥及飲片,輕則會直接影響臨床療藥,重則會危及病人生命,無異于“雪上加霜”、“落井下石”。
“藥名不規范現象在實際的中醫教育和臨床用藥中十分突出。”王孝濤話語充滿憂慮。不久前,他對現在高校通用的中醫類規劃教材《方劑學》進行了一次核查統計,將書中錄用的208個正方、148個附方,與國家藥典和規范進行了核對,竟發現有130種藥名不規范。
“古代計量單位的‘錢’已發展為現在的‘克’了,可是與老百姓身體健康密切相關的藥名卻還停留在古代。”王孝濤舉了許多例子,“再如書中沿用“芍藥”名組成的方劑有25個,沿用“半夏”名組成的方劑有35個……就‘芍藥’而言,早在宋代已分列為赤、白兩種,現在國家藥典也分列為‘白芍’、‘赤芍’兩個品種,它們在藥性功能上完全不同,以‘芍藥’組方必定給藥房留下錯配的隱患。再說,“白芍”的制品就有五六種不同規格,藥名稍不規范,就會開錯藥。可見,中醫藥的發展要跟上時代的步伐,有統一的規范,否則會有不測的后果。”
王孝濤呼吁:“規范中藥用名對提高中醫學術水平和防病治病能力很重要,有關部門應組織專家教授,對現行的高校中醫藥類規劃教材進行一次修訂,規范中藥方劑中的藥名,以提高教材質量,培養出讓患者放心的中醫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