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明媚,萬木泛綠。全國造林綠化表彰動員大會今天在北京隆重召開。在新世紀的第一年和全民義務植樹運動開展二十周年之際,國務院召開這次大會對于進一步動員全國人民,加快國土綠化進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十年前,鄧小平同志倡導了全民義務植樹運動,他明確指出:“植樹造林,綠化祖國,是建設社會主義,造福子孫后代的偉大事業,要堅持二十年,堅持一百年,堅持一千年,要一代一代永遠干下去。”1991年,江澤民總書記向全國發出了“全黨動員,全民動手,植樹造林,綠化祖國”的號召,1997年他又提出大抓植樹造林,綠化荒漠,再造秀美山川的宏偉目標。這些都為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和推進國土綠化事業指明了方向。
自五屆全國人大作出《關于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二十年來,全國人民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積極投身國土綠化事業,整個國土綠化事業進入快速發展的時期。造林綠化事業的發展,使我國部分地區的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有力地促進了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但我們應清醒地看到,由于多種原因,我國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水災、旱災等生態問題仍十分嚴重。目前,全國荒漠化土地占國土面積的27.3%。西北、華北地區近年來多次出現的沙塵暴和沙塵天氣,嚴重影響著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此外,由于綠化結構不合理,管護工作跟不上等,侵占和破壞林地、綠地、亂砍盜伐樹木現象屢有發生。我國生態建設任務艱巨,新世紀國土綠化任重道遠。
豐富的林草資源,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良好的生態環境,對于遏制土地沙漠化,防治水土流失,調節氣候,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等都有重要作用。我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生態比較脆弱,只有高度重視林草植被的保護和建設,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才能求得長久的可持續發展。
大力造林綠化,加快林業發展,是調整農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當前,我國正在進行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植樹種草,是實施結構調整的一項重要措施。對于改善生態環境,發展農村經濟具有重要意義。一是有利于防風固沙,治理水土流失,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增強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鞏固農業基礎地位;二是可以結合農業綜合開發和山區綜合開發,發揮比較優勢,大力發展畜牧業,因地制宜地發展速生豐產用材林、經濟林、竹林等,增加農民收入。第三,大力造林綠化,美化生活環境,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發達的林業,高水平的綠化,是國家富強、民族繁榮、社會文明的標志之一。第四,大力造林綠化,改善生態環境,是實施西部大開發的迫切需要。通過植樹造林,綠化荒山,防風固沙,涵養水源,逐步改善西部地區的自然氣侯條件,為西部大開發創造良好的生態基礎。
在過去的20年間,全民義務植樹運動和造林綠化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一是堅持全黨動員,全民動手搞綠化,實行領導干部任期造林綠化目標責任制,為國土綠化事業營造良好的宏觀環境。二是堅持統一規劃,合理布局。有步驟、有計劃地開展跨省區、跨流域的大規模工程治理,努力提高造林綠化的質量和效益。三是堅持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相統一,造林綠化與區域經濟發展和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相結合,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四是堅持資源保護和生態建設并重,一手抓現有植被保護,一手抓新的植被建設,在鞏固的基礎上不斷擴大造林綠化成果。五是堅持科技興林興草,加強現有科技成果的推廣和新技術的研究,采用良種壯苗,強化科學管理,不斷提高造林綠化中的科技合量。六是堅持依法治林治草。不斷健全國土綠化的法律法規,加強執法力度,為造林綠化事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法制保障。這些基本經驗,在新世紀的造林綠化工作中,要繼續堅持并不斷豐富。
今后五到十年,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國土綠化事業發展的重要時期。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和九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對我國生態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我們要緊緊圍繞改善生態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提高人民生活質量這個目標,統一規劃,優化布局,突出重點,加快國土綠化步伐,更加深入廣泛地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經過幾代人的努力,使祖國大地在新的世紀實現山川秀美,綠樹成蔭。(新華社北京4月3日電)